[摘要]联合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在1842《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已经对联合做出了初步阐释,之后在和马克思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做了系统阐释。对于联合思想,从本质上看,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共同体;从形成的基本规律上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联合的不断扩大;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无产阶级联合是联合的最高形式。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据时代变化所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联合思想;共同体;哲学阐释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75—07
[作者简介]王永灿,男,中共苏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作《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联合有过诸多论述,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联合已经做了系统阐释,《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的成熟。《共产党宣言》不仅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命题,而且以“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结语和战斗口号。这一口号一直指引着全世界的无产者为了实现自身解放而共同战斗,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词汇。对于联合的深刻意义、丰富内涵及形成逻辑,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和研究。如对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的考证,高放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受了1840年《北极星报》上的诗句“世界各国的工人兄弟,团结起来”的影响。把诗句中的一句话作为该口号的来源,显然在事实根据和逻辑根据上是不充分的。因为在口号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用工人兄弟或无产阶级,而是用了无产者,显而易见无产者比工人兄弟更加科学,在用词上,使用的是“联合”一词,而非团结。这应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思熟虑后所提出的革命口号。当然高放教授其目的并不在于考证,而是强调这一口号的世界历史意义。而其他研究者虽然看到了联合对于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意义以及无产阶级联合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联合思想本身,如联合基本内涵、联合基本规律等却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对于联合这一重要命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做细致的梳理,才能对联合的本质内涵及基本规律做出正确的揭示,从而对“自由人联合体”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联合的本质是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共同体
早在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已经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随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而不断壮大,此时的工人由无意识进而转化为整体意识和阶级意识,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工人阶级的联合,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们开始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虽然他们分散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1]435。并且通过联合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恩格斯还看到了当时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开始联合成为秘密政治组织,如苏格兰矿工联合会,通过罢工等形式维护矿工的经济利益。这种联合会起初是小规模的秘密组织,但是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在1830年的英国,就曾经试图建立过一个全国工人联合会,但是并没有维持很久。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正义者同盟的创立,就是法国共产主义的一个德国分支,其要求“实行财产公有,作为实现‘平等的必然结果。”[2]94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德国共产主义创始人”的魏特林,也曾经在日内瓦创立了共产主义联合会。到了1844年,马克思的思想已经由原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已经由原来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在国家观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发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基本思想,并发现了具体利益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秋合写的《神圣家族》中,在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时强调“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他们之间的现实纽带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联合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的天堂中才是原子”[1]322。这一论述,是把联合置于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之中,认为市民社会的产生和联合不是观念上的国家,而是现实的个人和具体的利益关系。因此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可以看出,一是恩格斯较早使用联合一词,并且在使用中已经赋予特定的内涵;二是从工人阶级的联合到市民社会的联合,其使用程度上越来越广泛。并且从恩格斯对工人阶级联合的论述中,已经接触到了联合的本质内容,即工人阶级根据共同利益结成的组织,并为了维护其具体利益而开展各种斗争以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联合思想并不成熟,只是在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使用,也没有上升到普遍性高度,也没有赋予联合特定的历史意义。而真正把联合作为一个普遍性概念使用,发现其历史本质,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共同体思想的阐释予以揭示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联合在该著作中也被赋予了具体的历史意义,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是通过共同体思想来表达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在西方早已存在,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围着某种共同的善而建立的。”[3]3马克思在形式上借鉴了共同体概念,但是却赋予了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历史内容,并通过共同体的形式揭示出联合的基本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为起点,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人类作为物质性存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物质生产则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在物质生产和分工过程中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分化,进而产生国家和其他上层建筑,正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在系统梳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共同体的结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虽然存在利益冲突,却仍然处于一个共同体中,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虚幻的共同体”:“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方式。”[1]536国家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共同体的掩盖形式之下,统治阶级联合为一个整体,显示其强大的组织力量,并利用这种力量维护其整个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整体利益。但是在国家这一形式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也形成一个共同体。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使本阶级的特殊利益以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形式反映到意识形态中,“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550。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在这种虚假共同体中,不仅在思想上被奴役和同化,而且在肉体上也要受到剥削。更可悲的是,他们在被剥削中反而意识不到这种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反而在这种虚幻共同体中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的地位和命运。同时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同样作为虚假共同体而存在。因为这种共同体的本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整体利益掩盖下的特殊利益,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随着内部矛盾的激化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这种内部联合最终会走向解体。从社会形态上看,虚幻共同体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包括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最终会由“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相对于“虚幻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与私有制相对立的公有制社会形态。这一共同体,实际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因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571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每个人在这种联合体中,才能根据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和公有制的社会条件,从原来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体思想的相关论述中看到:第一,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联合体,在通常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共用的。如在讲到古代公社所有制时,认为“这是公民的一种共同私有制,他们在奴隶面前不得不保存这种自发产生的联合形式。”[4]24-25这里的共同私有制,实际上是一种联合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并且在马克思后来的经济学手稿中,提到了部落联合,把这种部落联合又称之为“部落共同体”。充分说明了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第二,联合比共同体更加普遍,范围更大。联合在人的世界里才有意义,并且主要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的,但是由人的联合推广到物的联合,过程和行动的联合,如“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等,而共同体则主要是人的联合。第三,联合不仅体现在横向的共同体,而且还体现为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由单个逐渐走向集中的过程。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人的联合最终会走向多数人的联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普遍联系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必然导致联合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联合。
因此,无论是资本联合还是劳动联合,最终归宗于人的联合。联合对人而言才有其实际意义,其本质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从人类原始社会的联合到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别联合,是伴随着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往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联合的不断扩大是基本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一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形成的基础,反映了联合思想的形成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走向联合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资本主义之前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分别是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是以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分工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提及这种所有制的联合,而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指出:“在这种土地所有制的第一种形式中,第一个前提自然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5]472这种共同体或者联合体,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土地公有、财产公有,人依赖于集体而生存,因此马克思把这种联合体称之为“天然的共同体”。第二种和第三种所有制都伴随着联合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应当源于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研究,属于奴隶社会时代,开始有了较为发达的分工,由部落通过契约或者战争联合为一个城市,但是公民之间与奴隶之间只是天然的联合,即由于利益的分散性,公民对奴隶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支配关系。这种联合是一种独立的、分散的联合方式,与后来的更加扩大的利益一致性的联合,有很大区别。第三种形式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此时已经不再是公民与奴隶之间的关系,而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在农村中是土地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关系,土地贵族之间联合的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农奴虽然偶尔会集中起来进行反抗土地贵族,但是由于其分散性,这种斗争往往归于失败。在城市则是行会所有制,而在城市手工业的封建组织也逐渐联合起来,手工业主面对共同的市场、流向城市的农村农奴以及封建等级制影响,形成了城市行会。通过行会制度,达到对帮工和学徒的控制,同时同一师傅的帮工又联合起来反对其他师傅手下的帮工。
新兴的生产方式不断冲击着封建行会制度,并逐渐导致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解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6]142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解体过程中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在封建主义条件下,都受着封建政权的压迫,因此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需要联合起来开展反封建斗争。由于利益的一致性以及资产阶级的口号中含有自由、平等、民主等普遍价值内容,吸引着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封建主义。这种联合,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带领无产阶级来争取本阶级的利益,此时的工人阶级,还尚未达到普遍联合的程度。所以马克思总结说:“工人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2]36资产阶级由生产的扩大引起经济上的联合,由经济上的联合,最终上升到了政治联合,构成了政治权力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资产阶级联合的一般历史过程。资产阶级联合成为一个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交往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开辟、资本的积累以及工场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资本家逐渐联合成为一个阶级,并通过反封建的斗争取得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利用整体的力量“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分散状态”[2]32,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对于无产者而言,则是由封建时代的农奴转变而来,当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农奴也随着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转变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在资本的作用下由农村转到城市,由原来固定在土地上的农奴转变为产业工人,到工厂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工厂中虽然屈从于分工,并造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但却为工人阶级的联合奠定了现实基础。自我异化状态下的工人开始自发联合起来,“捣毁机器,烧毁工厂”[2]36,但是一次又一次被资产阶级所镇压。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的日益贫困以及竞争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2]36。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交通便利,工人联合的程度越来越高,逐渐由地区联合发展到全国性联合,斗争的规模也由原来的地区范围扩展到全国性斗争。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总结的:“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2]37
因此,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联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联合形式、联合规模及联合程度的决定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来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人之间的联合是天然形态的联合,属于“人的依赖性社会”。这种联合,主要是靠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来维系,人与人之间不存在阶级对立,也不存在竞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由原始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并形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形成了统治阶级的联合,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却以全社会共同利益的面目出现。这种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这种联合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是自在和自为的联合,并没有形成联合的自觉或者真正的共同体意识。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工不发达,奴隶、农奴等都处于人身依附之下,其活动范围也是在狭小的空间,即便有反抗,也是在极为狭小的范围内,此时奴隶和农奴的联合,也只是偶尔的小范围的联合。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分工的不断扩大、贸易往来的增多、交通的便利以及世界市场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在资产阶级首先联合起来建立政权后,工人阶级在觉醒之后也逐渐联合起来,并且这种联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逐渐由自发组织起来到组成区域同盟,到全国性的工会,最后打破民族的界限,向全世界扩展。并且随着无产阶级联合程度越来越高,无产阶级革命也会越来越近,通过革命,实现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历史使命。这些联合思想,在恩格斯晚年,也得到了系统总结,在1884年撰写的《论未来的联合体》总结到:“迄今存在过的联合体,不论是自然地形成的,或者是人为地造成的,实质上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的,但是这些目的被意识形态的附带物掩饰和遮盖了。……未来的联合体将把后者的清醒同古代联合体对共同的社会福利的关心结合起来,并且这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447
总之,历史的发展与人类联合程度的提高,是一致的。从联合的根源上看,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越高,联合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从联合的历史进程上看,联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联合逐渐由阶级社会进入到无阶级的一种社会状态。
三、无产阶级联合是联合的最高形式
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阶级形态。这一新的阶级,并没有随着工业革命变得富有,而是为了生活,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系其最低的生活需要。伴随着资本的剥削和商业危机,给工人带来了极度的贫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2]35因此工人阶级的联合,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工人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现实要求,最终争取本阶级的解放。
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农奴的解放是截然不同的。农奴生活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可以转变为自由佃农或者赶走封建主就可以获得解放,但是无产者没有生活保障,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2]80无产阶级的解放,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消灭私有制,便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通过消灭私有制,从而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管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
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1]574,为解放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二是使工人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1]538要实现第二个条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联合的方式才能实现。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工人是由自发的单个人随着生产、市场和交通以及“不堪忍受”力量的增强,逐步结成社团、组织及联盟,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斗争从而不断争取工人阶级权益的过程。并且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无产阶级的联合最终会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历史性存在。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实现,因为共产主义是要消灭地域性的存在,“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1]539因此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对自由人的联合体有过多次设想,从《共产党宣言》中的“联合体”到《资本论》“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8]96以及到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提到的“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9]300都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这种构想,是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面目出现的,是对虚幻共同体的超越:一是消灭了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与体力的差别,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所造成对人的自我异化,导致人在这种固定分工中片面发展。这些差别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消灭,最终会被消除。因此在未来联合体社会条件下,阶级和阶级差别已经彻底消灭,旧的分工也得到消除,实现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以及体力与脑力融合。这些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诸多论述,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社会分工自由化和全面化:“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興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1]537这实际上就是在自由人联合体条件下,消除分工和劳动差别,劳动不仅成为自觉,而且成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以及社会财富等。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利用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满足联合体的共同需要,在分配方式上,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三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受制于资本,屈从于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而在未来联合共同体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不仅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这种联合体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社会组织原则,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全体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89
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畅想了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但是对于这一历史过程,却表现出理性的态度。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具体路径:一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49;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无产阶级要超出一国范围,实现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运动,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通过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结合,在改造现实的革命运动中不断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迈进。
因此,对于无产阶级而言,联合既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又是未来社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无产者联合起来,组成阶级,并实行最广泛的联合,通过联合,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不断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从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的形成来看,首先由现实的联合得出联合的特定含义,即利益共同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共同体的形式揭示联合的一般含义,并通过历史的发展对联合的基本历史进程给予揭示,进而从联合的角度探讨从虚幻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条件,到《共产党宣言》进一步得出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是消灭私有制的基本条件和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具体设想,形成了系统的联合思想。《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的成熟。在《共产党宣言》之后的著作中,一方面是丰富了马克思的联合思想,如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及工场联合等,另一方面是在联合思想指引下的具体实践,如工人协会的创立,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等,充分说明了马克思联合思想的丰富性和历史指引性。
自“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提出以来,引领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从1848年兴起的欧洲工人革命,到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成立,以及巴黎公社的成立,都体现了工人联合思想。到了20世纪初,已经由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转变为被压迫国家中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联合起来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此时口号已经发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联合思想并未过时。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联合思想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并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国家正在形成过程,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成为一种普遍形式;而当前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工人阶级生活上得到保障、待遇得到提高,其斗争更多在国家范围内。这也说明了未来社会联合体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时代的变化并不能说明马克思联合思想的过时。虽然联合斗争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但是联合却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历史的必然。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如数字鸿沟、资源枯竭、恐怖主义、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以及世界疫情等,都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和共同体思想所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呼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这一思想的本质,是利益一致基础上的联合体,是超越了国家、阶级的界限,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前途命运指明了具体路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未来共产主义只有在消灭了地域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表明了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仍然是要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这必然是要建立在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