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宁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逐渐回暖,意味着大众转念期盼让快节奏的生活偶尔慢下来,他们希望通过节目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重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更为激发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具体体现在有利于坚定群众的生活理想、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以及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具体从以多元题材扩充文化内容、以美学理念铸就审美范式、以技术创新激活文化灵感等层面展开,探索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群众文化;现实意义;探索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强调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往往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既是中华民族赖以支撑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更是引领中华民族在世界昂首向前的民族瑰宝。本文通过研究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群众心目中的内容形式与主题呈现,为树立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主要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应时刻发挥主体性与重要作用,在坚持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发挥首创精神。因此,人民群众应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主体。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是一种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方式与呈现形式,群众作为创作者、参与者与体验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服务大众,又要自觉接受大众的认可与检验,在文化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
群众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既具深度又具广度的社会实践,在凝结着人们智慧的同时,以精神价值的形式进行呈现。伴随着全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群众文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视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喜好选择,为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动力支撑。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逐渐渗透大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与群众文化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与良性循环关系,进一步刷新了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广度与深度。人民群众通过电视节目等平台展示自身的内心情感,反过来电视节目亦将这种群众文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加以阐释与讲述,让老百姓不断聆听属于自己的真实故事,从而找回自我,彰显自我的价值。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
文化类电视节目深刻呈现着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播、审美鉴赏、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呈现与制作方面的重要意义,以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核心地位,保持人民群众独有的底色、亮色、特色。除此以外,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于意识形态的把关定向与统筹指导,是驾驭文化类电视节目方向的关键要点,意识形态贯彻得坚定不移,从根本意义上筑牢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主体性、历史性、生活性的根基。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源泉来自社会大众的实践经验与生活体验,其生产制作的标准与质量也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检验,只有获得大众的青睐,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出最好的呈现,才能真正彰显出文化性与艺术性的价值。文化类电视节目同样需要人民群众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群众性的眼光与智慧能够科学精准与真实有效地对每一个文化类电视节目做出客观的打分与评判,为打造优良的电视文化鉴赏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与此同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命脉在于传播环节,节目内在的价值导向、内容底蕴、形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与传播度,影响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现如今,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了更好地提升群众影响力,在与大众的互动交流上进行了紧跟时代的新的尝试与突破,从之前的群众来电、短信投票发展到时下流行的线上实时评论与互动,这些都无不彰显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时代性特征,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提供了崭新的创作理念与思维格局。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实意义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坚定群众的生活理想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将积极的价值观弘扬传导给人民,提高大众的生活动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存在意义,就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充满理想且精神富足的幸福生活,这也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其最终的奋斗目标与航向。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身患癌症的白茹云、第三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卖小哥雷海等人,他们对诗词的热爱与生活的坚守,向人们展现了理想至上的臻美境界,这种高洁的情操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是引导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源泉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成为重要的主题。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其在内容传播方式、话语表达形式等方面发生新的变革。除此以外,互聯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大众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新兴科学技术与文化类电视节目之间呈现出良性循环与双向互动的关系,为文化类电视节目迈向融媒体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高质量发展态势不仅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与支撑。
(三)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于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全方位展现与提升。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与厚重底蕴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媒体关注与挖掘的重点,例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封神演义》等一系列古典文学著作在荧幕上的多种版本的不断翻拍再现,如今悉数成为荧屏经典。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收获一大批粉丝青睐的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让观众更深刻地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一些文化纪录片也是圈粉无数,例如《故宫100》《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以生动写实的方式,经典再现了传统文化独特的时代性特征,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反过来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探索路径
为了深入拓宽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空间与传播广度,可以从以多元题材扩充文化内容、以美学理念铸就审美范式、以技术创新激活文化灵感等路径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以多元题材扩充文化内容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题材选择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将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行经典再现的同时,激发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强大的文化自信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多元题材的选择与展现上,还可以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挖掘。例如,在神话故事、发明创造、经典技艺等题材上依然可以尝试一些综艺形式的创新,对各类视角的文化选题进行细化深化及专项化,真正意义上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博得了大众的青睐,在秉承多元化原则的基础上,又不失内在的风雅之美。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就一直引领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潮流,《角儿来了》作为一档媒体互动类节目,在讲述经典传奇故事的同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新的内生动力。同样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中国考古大会》在建构情境化、沉浸式、文化场的三重维度的背景下,以文物考古为核心切入点,通过塑造中国考古的世界性意义,深度呈现了华夏文明的恢宏篇章。此外,浙江卫视在开拓多元题材上,时常能够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境地效果。《妙墨中国心》蕴含着浓重的书法美育情怀,以沉浸的交互式情感交流为基点,引导观众用心品味书法艺术的价值真谛。《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是一档深受欢迎的互动纪实节目,通过讲述中国各地的文化遗产,描摹了一幅幅动人的风雅画卷。
(二)以美学理念铸就审美范式
推动文化类电视节目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内容题材的开拓完善层面,实现传统文化内涵底蕴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结合也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通常继承了传统美学的价值精髓,在内容表现上擅长制造意境,通过高端写实的手法表达内容精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类电视节目所传递的生活之美,从人民群众共享精神文化发展成果的视角,重新诠释新时代美学精神的独特范式。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传统的诗词在得到传播的同时,也让众多酷爱诗词歌赋的人齐聚一堂,以华山论剑的形式共同肩负起弘揚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这档节目在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同时,展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独特的美学意蕴。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则以意境美的形式,通过吟咏唱生动再现了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向大众传播了文化的内在魅力。《国家宝藏》更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贯彻其中,为彰显大同世界的和谐之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未来的创作中,应始终坚持差异化、多元化的选题方式,在立足时代基调的大背景下,鲜活展现我国的传统美学意蕴,为新时代美学精神注入强劲的活力。
(三)以技术创新激活文化灵感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年轻受众群体中频频“出圈”,多次引发现象级的话题,使国风国潮成为审美主流,这彰显了此类综艺节目年轻态融合创新的极大成功。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打破了在观众心中严肃古板的刻板印象,真正以时尚、现代、前卫的面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突围破圈。究其原因,除了内容选题层面的不断创新,技术的加持和突破也是重要原因。依托现代发达的新媒体技术,文化类电视节目得以生动地实现情景化叙事、沉浸式空间和文化场建构。众多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AR、XR等技术,让观众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自由穿行。例如《中国考古大会》通过XR技术创造了完全沉浸式体验,XR是AR+VR+MR的综合技术,将虚拟植入、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现实主体进行无缝融合,将观众带入远古的遗迹之中,感受文物的时空感和历史感。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如《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打造出唯美浪漫的中国画风。内容和选题的前卫贴切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创新,因此内容与技术之间已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关系。除此之外,依托不断迭代的新媒体技术,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强化了内容的表现力和代入感,也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场内与场外、大屏与小屏的全程紧密联动,促进了节目的高效传播和超强辐射。未来,文化类电视节目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打破思维设限,不断升级新技术、创造新理念、实现新表达。
四、结 语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创造必须树立不忘初心的态度,坚定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做文艺创作的先锋带头人,通过创设多元化的节目和栏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以现代化、创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突破行业内的边界,打造文化类电视节目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进一步突显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意义与价值,为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宣传处)
参考文献
[1] 谢成红.浅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对群众文化的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10,228.
[2] 王莹.文化自信背景下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62-64.
[3] 赵莉.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J].文化月刊,2021(9):98-99.
[4] 王越.移动互联网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与发展空间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