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小时候没见过飞机,听到洒农药的飞机经过,就马上冲出来想看一看,但是它飞走了,我坐在家门口等了很久,它也没再飞回来。”少年姜岚昕仰望天空等飞机飞过,幻想着大山外繁华而神秘的世界。为改变命运,能跟着心里的飞机出去看看,姜岚昕拼命读书。1994年,他被郑州大学录取,终于得到了走出大别山农村的机会。
去大城市读书,一下子难住了姜岚昕本不富裕的家庭。他家在信阳偏僻的农村里都算贫困,一年里吃得上肉的日子屈指可数,从小学到中学的学费都是一路借过来的,有时靠学校老师担保,再由父母打零工、卖菜、卖猪的收入逐步补齐,大学学费对他来讲就是一串天文数字。为帮姜岚昕把握住到郑州最好的高等院校读书的机会,家里东拼西凑了300多元,远嫁的姐姐和外出打工的哥哥们也都伸出援手,才勉强凑够了第一年的学费。
姜岚昕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郑州时,他被繁华的城市生活深深震撼。马路上疾驰的汽车、街道两旁的霓虹灯、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新鲜事物跃进了他的眼里,也刻在了他的心里。姜岚昕兴奋于走出大山,也担心出身贫困的自己融不进大学和城市。大学是一场求生之旅,姜岚昕深知自己不但要完成学业,而且要为生活奔波。为节省路费,大学期间他没有回过家,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把精力放在学业和赚生活费上。促销员、采石场工人,姜岚昕不在乎“面子”,什么样的工作都做,他也感受到了商业的活力与狂热。他从服装批发市场批发鞋帽和衣服,拿到公园、影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卖。他还盘活闲置资源,借用别人的三轮车从流动摊贩变成固定摊贩。打工赚钱养活自己,让他获得了成就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临近毕业,姜岚昕想去一家台资食品公司实习,从事销售工作,却得知只招工人。大学生下厂当工人,可谓是大材小用,但姜岚昕有着自己的打算——先进厂干着,熟悉工艺流程,为做业务员铺路。一天,老板带客户来厂参观,姜岚昕自告奋勇介绍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作为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他的讲解头头是道。老板这才留意到车间里居然有这样一个想当销售、素质上佳的大学生,于是提拔他成為业务员。这份工作让姜岚昕搞懂了营销策略和渠道体系,学会了市场调研,锻炼了面对陌生商家的胆量。带着这些宝贵财富,毕业后他开始寻找第一份工作,入职了一家鞋业公司。除睡觉时间外他都用来跑销售,一个国庆假期的业绩相当于其他业务员一整年。“拼命三郎”用两年时间,从“愣头青”变成名震河南的“超级业务员”。但这不是姜岚昕的目标,他想当老板,自己开一个鞋业贸易公司。
一次,有位和姜岚昕关系不错的老板希望他能给公司业务员分享成为“超级业务员”的心得,那是他第一次站上讲台。台下的人最初对姜岚昕充满质疑和不屑,后来开始由衷地为他鼓掌喝彩,称呼他为“姜老师”。姜岚昕第一次觉得,无论是从山里考入名校,还是亲手挣到生活费,或是一周卖出其他销售员一年的业绩,都比不上把知识分享给别人快乐。那一刻,他的理想发生了变化,他决定做一家教育和咨询公司,因为传递知识比卖鞋更快乐。
23岁的姜岚昕在黄帝陵立下志愿,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世界华人的富强而努力,使华人企业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2001年,他成立了“世华”,最初在西安做面向业务团队的大课。为应对市场变化,2003年姜岚昕和团队研发了高端课程《总裁思想风暴》,转向做中高端总裁教育。本身从内容到流程和服务有做大课的基因,加上擅长客户裂变,“世华”凭借独特优势踩中了“总裁教育”的风口,迎来了爆发期。2005年,姜岚昕带领团队走出西安,开辟上海市场,并在3年后成功进入北京市场。
在姜岚昕看来,传统的培训机构包括早期的“世华”,做的是“增量市场”,产品和服务只有“一生一次或几次”的价值体现,而“世华”要做的是“一生一世”甚至“世代延续”的产品。于是,姜岚昕按照“终生价值”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改革产品,转做“存量市场”。在“世华”,最重要的经营指标不是学员数量和营收增长,而是“复购数量”和“转介绍数量”。没有复购和转介绍的课程,就意味着没有达到客户价值预期,必须裁减。姜岚昕坚持设计并升级关联到客户价值链的产品输入体系,从讲课到落地执行,都有专人负责。“世华”为企业系统赋能的体系,让客户越来越离不开它,培训产品的复购率达到惊人的80%以上。复购与转介绍,成为“世华”驰名培训业的标志,好想你枣业、味千拉面、卫华集团等,“世华”服务的企业数量超过300家,陪伴他们从“中小企业”一路发展为“上市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
产品逻辑的变化,让“世华”的营销和服务逻辑也随之改变,精减营销团队,取消代理制。总部直接分配存量客户,员工只需要进行需求调查并激活。这些举动让“世华”避开了行业内40%—60%的渠道费用。在姜岚昕看来,严重依赖渠道与销售费用过高,会导致培训机构在产品和服务环节“缩水”,结果就是把市场做小。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切实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即使“世华”没有提供任何经济奖励,客户依然自愿转介绍和复购,姜岚昕把这样的模式称为“客户复利增长”。“世华”把行业内畸高的销售费用转化为研发成本,通过实现客户价值、提高用户体验,实现口碑引爆和客户裂变。从“营销型团队”转为“价值服务型团队”,姜岚昕想做长达50年、100年的长久事业。
2009年,姜岚昕扩大教育版图,收购了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想要办中国首所免费大学,招收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的决定遭到了“世华”部分核心团队的反对,毕竟这是一所负债学校,巨额的投入要挪用来自“世华”培训业务的收入,可以说花钱如流水。从商业角度来看,这完全是赔钱项目,从名利角度来看也缺乏足够的意义,很少有人会关注一所生源来自贫穷地区且质量不高的学校。但姜岚昕不后悔,他看重的是免费大学能帮助和他有相同出身背景的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进而实现成为“社会企业家”的理想。这并非心血来潮,早在“世华”创业早期,姜岚昕就对自己和团队提出了3个原则:不作恶,不短视,不追风。他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企业家创办企业,除了赚钱,应从为客户、为同仁、为上下游、为股东、为社会5个维度贡献价值。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全面脱贫,真正符合免费大学招生要求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少。姜岚昕有了新的方向: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将转型为“全球未来社会企业家实修基地”。
2022年9月,学校开始对外招收“创业学员”,并且依然免费。学生需要立志成为企业家,并承诺每年将自主利润所得不少于10%的部分支持公益事业。首期创业学员计划招生50人,每名学生的预算投入高达100万元。尽管这次转型和投入在他人看来有些“荒唐”和“理想主义”,但姜岚昕却很激动,因为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将要开展的教育模式在整个商学教育体系里都是前卫的、创新的。全员实战制、全员实导制、全员实创制,“三实制”保证了实战教学和演练的开展,为学员提供了岗位实操的机会。“实战导师+企业家导师”双导师制,让学员能真正师从名师,学习管理经验和实战能力。
为了培养好未来社会企业家,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有着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姜岚昕挖来办学专家王图强任执行院长,从教学、课纲、学生管理到学风、校风一把抓;和资深的商学院导师设计了九门必修课、四门选修课和六门实践课,覆盖了成为企业家必备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系统,按照教育学规律开展商学教育,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此外,姜岚昕和“世华”还为创业学员提供了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培训资源保障。最大的资源保障,就是“实”,实战型课程、实创型实践,既培养了学员就业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又让他们具备了独立自主创业的能力。
大学期间,姜岚昕由于家境贫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做大量社会实践,这使他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并取得成就。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快速融入社会,无缝衔接投入工作。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学制三年,学生20%的时间在校学习、40%的时间在企业家带领下参与实践、40%的时间参与社会创业。学生毕业后,学校会追踪他们的创业发展状况,与他们荣辱与共。姜岚昕想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创业者,创业者只有先活下来,才有机会成为社会企业家。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学生曾在实习期PK掉了其他高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成为企业的营销经理。当学生实习结束,要回校上课时,老板希望他能放弃学业留下来。以学生当时的能力和成绩,公司给予对应的提成和奖励,他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但学生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学校,他表示,如果为短期的收入而未能完成学业,将成为一生的遗憾,他将损失未来更好的前程。这对于姜岚昕以及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是无言的肯定。有一次,姜岚昕在北京某素食餐厅用餐,餐厅老板突然走过来,问他是不是“姜校长”。原来,有学校的毕业生在这里工作,告诉老板“校长”来了。餐厅老板直言姜校长培养的学生非常优秀,比名校本科生的素质都好,稳定性和敬业度非常高,主动为姜岚昕免单。那一刻,美好而温暖的感觉萦绕在姜岚昕的心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给国内的商学教育带来了一股不一样的气息,这次与十几年前不同,“世华”的团队都团结在姜岚昕的周围。
回首走过的路,无论是创办“世华”还是中国首所免费大学,姜岚昕的人生理想就像玄奘取经一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有人因为自己的信念走出了困境,有人则因为困难而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姜岚昕属于前者,他的人生信条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有得到与学到,自己选择的路、决定的事,要用一生来坚守。姜岚昕曾提出,社会企业家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领商业生态、推动时代进步、影响社会文明,他做到了。未來,姜校长和“世华”将继续在培养未来社会企业家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