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经验

2023-07-13 03:03张先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社区

张先花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政治层面上,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经济层面上,推动社区产业振兴是物质支撑;社会层面上,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是有力抓手;思想层面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有效途径;环境层面上,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是空间保障。全面总结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经验,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經验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4 - 0023 -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着眼当前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做出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当前民族工作的实践要点。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各族群众共居于其中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微观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具象化呈现,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场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空间。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基层民族工作提质增效。新时代以来,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深入总结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基层民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密钥”,也有助于我们以此为助力调整优化开展民族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政治层面: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是民族互嵌式社区更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提升基层民族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动员、协调、引领和凝聚功能,充分利用基层党建对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党群关系、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等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探索“党建+民族团结”路径,实现基层党建与民族工作有效衔接

坚持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协同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稳定局面和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是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经验。近些年来,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开展基层民族工作中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路径,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民族团结,推动社区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促互融,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民族工作有效衔接。例如,青海省将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档升级的主阵地,在全省范围内打造272个社区“石榴籽家园”。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借助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统筹谋划作用,构建“党建+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工作格局,以党建引领社区创建工作,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内设机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制定石榴籽家园建设相关测评指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网格化管理,纳入党建考核范畴,积极争取各部门单位支持配合,使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2。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组织引领功能。具体来讲,一方面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社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另一方面应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将民族团结创建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有机融合。

(二)打造“党建+便民服务”品牌,促进基层党建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

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具体呈现和重要延伸,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支撑。推动基层党建与服务群众互动互融,是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基层基础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民族工作实践中,部分民族互嵌式社区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合到社区“便民服务”之中,全力打造“党建+便民服务”品牌,形成以党建带动便民服务、以便民服务促进基层党建的良好格局。西安市北院门街道洒金桥社区在长期的社区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批特色党建品牌。例如:在贫困群体的帮扶工作上,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建设路径,全力打造“党建+商会+贫困户”模式,为帮扶工作提供持久的组织力量保证;在留守儿童的陪护与教育问题上,社区党支部与阳光社工、益心公益等公益组织联合打造“四点半课堂”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免费的教学辅导;在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上,社区党支部成立“帮你有一套”工作室,以“平安稳定为标准、化解矛盾为主线”作为工作宗旨,及时帮助辖区居民解决赡养抚养纠纷、房屋财产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问题。基层党建是党组织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前沿,是推进党的政策主张在基层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牢牢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群众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以强化党员服务群众意识为核心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解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动力开展基层党建工作,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巩固党的基层基础。

(三)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双向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1。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在长期的基层民族工作中总结出的重要实践经验,是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民族互嵌式社区着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核心,积极营造党建引领、党委统筹、党员示范的良好氛围。比较典型的有江西省宜黄县何坊畲族村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红石榴籽”民族团结共同体党建引领作用,创建“党建+宜居美村”品牌,引导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共治美好家园良好局面2。云南省盘龙区金沙社区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倾力打造“党建+网格”基层治理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融入社区“三有一化”党建责任网格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也关系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够充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工作实践中,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工作良性互动,切实形成党建引领、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基层治理架构,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工作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二、经济层面:推进社区产业振兴是物质支撑

社区经济产业是保障居民收入来源、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促进社区资源配置的动力引擎,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推进社区产业振兴能够为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能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往来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互信,使得生活空间更开放、社群交流更活跃、族际互动更频繁,其产生的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力、对居民生活的保障力、对各族群众的凝聚力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

(一)以社区产业发展为动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社区产业之于社区居民的直接作用就是能够以产业发展为契机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以此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社区建设来讲,社区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也就越有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产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实践经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 由此可见,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状态是一定的物质生活状况的反映,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建立在民众拥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上,而物质生活的富足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以社区产业发展为动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正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整体易地搬迁扶贫乡,为带动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该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金,选准发展项目,建立合作社带贫机制,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的目标。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树立特色品牌。通过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吸纳贫困户453户2 203人就地就业,带动200多户群众居家就业,切实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对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而言,应借助社区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社区产业融合发展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中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互嵌式社区内各族群众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得以巩固。

(二)以经济往来活动为纽带促进群众交流互动

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从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看,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则表现为不同民族间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以及各民族间的关系。通常来讲,社区经济活动越频繁,经济发展活力越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就越密切,各族群众间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发展社区经济产业不仅能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也是社区内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纽带,社区产业振兴能够有力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融合发展,让各族群众以更加动态立体的互动关系进行交往,这就让民族互嵌式社区由原本简单的生活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转变,社区内各族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深入。此外,社区产业还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性质,前者主要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消费需求,而后者主要是针对社区以外的群体。民族互嵌式社区经济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将社区内各族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够以经济交往活动为纽带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与外界的联系,使得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更开放、与外界的交流更频繁。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明确社区产业所具备的这些属性,依靠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文化特色等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产业。以社区经济产业为动力激发市场活力,以经济往来活动为纽带促进群众交流互动,让各族群众在经济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感。

(三)以社区经济提振为支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经济产业作为一种与居民生产生活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形态,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还能以此为基础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社区居民个体而言,社区产业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与社区整体而言,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带动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资源配置的优化、人居环境的改善、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等。通过社区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以来,一些民族互嵌式社区将社区经济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也为基层民族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助力。比较典型的如,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山竹沟村以“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借助政府帮扶资金推进多个县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些举措在推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同时,也使山竹沟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内交通路網更加便利,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治理,群众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得到充分保障1。以山竹沟村的成功建设经验为启发,民族互嵌式社区应借助社区经济产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推力作用,全力促进社区产业振兴,以社区经济提振为支撑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来讲,应借助产业发展契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建设,提升群众的居住满意度,推动社区服务提档升级。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展,提高产业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的契合度,形成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圈和健康舒适的居民生活圈,促进社区经济提振的同时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社会层面: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是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是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及时化解群众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社区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到各项民生实事的解决中,不断提高社区内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立足发展实际,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的讲话不仅指明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也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切实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及时化解群众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各类难题,社区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聚焦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民族互嵌式社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工作,立足社区发展实际全力做好民生实事,使得基层民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新世纪广场社区将民生服务工作有效融入到基层民族工作实践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与社区服务同频共振。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社区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大厅功能,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培训,衔接创业就业资源。此外,社区专门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解决民生实事,具体到房屋维修、管道疏通、纠纷调解等问题上,为群众纾难解困3。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将办好民生工作作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力抓手,立足社区发展实际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从居民就业创业指导、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到矛盾纠纷化解、社区治安维护、精神文明创建等,都是基层民族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解决民生实事、聚焦民生福祉,有效推进民族团结与社区建设融合发展。

(二)关注重点群体,切实满足特殊人群生活服务保障

2020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在失业救助、贫困救济、伤残救护等工作上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帮扶做了详细规划。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切实满足特殊人员生活服务需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1。困难群众是党和国家做好民生兜底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解决特殊人群的现实生活难题,使各族群众在提升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于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各族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出发,关注重点群体,聚焦民生保障,在解决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在开展民族工作中重点关注困难群体坚持打好“民生牌”,描绘共同富裕“实景图”,实施多项措施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难题。如落实老年食堂软硬件设施和资金配套,推进孤寡老人数字化“三件套”安装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困难农户适老化改造及困难学生“免费午餐”发放等工作。建立低收入农户“一户一档”,成立帮扶专班,加强日常走访,开展精准“提低”,有效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3。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从各族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出发,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助力赢得民心民智,以困难群体生活难题的保障为抓手凝聚民心民力,通过办好民生实事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三)坚持成果共享,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外在体现,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不同社会群体均衡受益的有力抓手。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是党和政府保障全民基本生存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关键。从宏观的社会建设来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体现公平正义的需要,从民族互嵌式社区这一微观社会的建设来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而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来看,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供给不足、享受不均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远低于城镇,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和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社会成员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也不均等,这些社会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与全面覆盖,有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享受不均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基层民族工作创新实践。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带、特殊困难人员延伸和倾斜,全面推进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四、思想层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有效途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才会清醒坚定,行动上才会团结一致。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巩固各族群众的思想基础。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强化正确观念、凝聚思想合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实施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基层民族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实践经验,也是多民族社区应该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

(一)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

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增强“五个认同”是巩固群众思想基础、凝聚群众思想共识的基础与关键,是正本清源、守住人心的根本工作。“五个认同”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表现为强大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凝聚力、文化认同力。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所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工作,以增强群众“五个认同”意识为关键,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基层民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比较典型的如,南京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三聚”促“三力”打造红石榴家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思想教育工作上,持续深化街道红石榴家园宣传教育作用,集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宪法、民法典、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基本常识,充分发挥两个省级红石榴家园小红梅“梅好生活空间”以及太平门社区的宣传主体作用,举办各类讲座培训、读书会,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1。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牢牢抓住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切实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在社区举办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让各族群众了解党和国家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所做的各项举措,通过开展“五史”教育带领各族群众学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深入生活:将教育活动融入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抓住日常生活中隐含的各种教育契机,将教育活动融入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直接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紧密相关,这一场所既是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空间,也是开展各类教育学习活动、提升群众思想认知基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场域。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开展民族工作实践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与居民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活动中紧扣系列教育主题、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使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波象山县晓塘乡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多元素理论宣讲活动,用聚人气、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传播到基层。社区积极组织少数群体开展“民族融学堂”“青年与海·春天里”的微宣讲活动,通过“健康素养后备箱”为现场群众讲解健康知识,通过“柑橘产业主题后备箱”为当地橘农介绍春耕知识以及各类栽培方法,将宣讲活动融进乡村、融进群团、融进少数民族群体1。这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赋予了教育活动于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多重意涵,能有效提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应深入群众生活当中,将教育活动融入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借助居民日常交往为各族群众创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以此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包容,依托各类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以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拓宽载体: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形式

教育载体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够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教育活动形式2。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以承载和传导教育信息、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依据载体的特性,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对于各类载体的运用能够将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各民族更加广泛、深入地交流互动,这是由教育载体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决定的。对于载体的运用也能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重要教育内容以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各族群众,这是由教育载体的承载性和传导性决定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借助理论学习、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元化的教育载体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为“活化”。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举办的“百家宴邻里节”文化活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成立的“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项目、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成立的“之江同心·传梭天地石榴红体验馆”等,有效运用了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此为经验借鉴,通过宣传动员、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形式,拓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渠道。还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网络宣传教育,把互联网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充分借助网络载体的重要渠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五、环境层面: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是空间保障

2022年9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国家从顶层设计上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出的创新举措。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这五个维度中,实现空间互嵌是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基本提前,是从整体上推进这五个方面工作的基础环节。因此,从基层民族工作的视角来看,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是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保障。

(一)在构建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中拓展族际互动融通的实践场域

新时代以来,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使人口跨区域、跨民族流动趋势愈加明显,国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易地搬迁、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也進一步改变着我国传统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从宏观社会层面来看,大流动、大融居的民族人口分布特征进一步凸显,各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从微观社会来看,“小聚居”的现象逐渐转化为各民族“交错而居”的分布状态,互嵌式社区成为各民族居住分布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如何立足各民族现有的分布形态进一步深化互嵌式居住格局?如何以各民族的居住互嵌为基础打造互嵌式社区环境?解决这些问题是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突破口。在长期的基层民族工作实践中,民族互嵌式社区立足所处地区、所在民族的基本情况,以居住互嵌为前提,用多项举措逐步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从而实现了在构建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基础上拓展族际互动融通的实践场域。在具体措施上,民族互嵌式社区积极落实政府鼓励的互嵌居住计划,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集资房小区各民族混合交错而居。一些地区在城镇保障性住房、集资房分配中,在坚持公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不同民族的住房保障对象互嵌式混居杂居,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场域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上,民族互嵌式社区推动各民族由居住互嵌进一步深化为生活互嵌、社会关系互嵌。通过搭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拓宽族际间交往的渠道。通过优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各项权益、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等利民举措,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这些措施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奠定了基本前提,有效拓展了族际间互动融通的实践场域。

(二)在完善互嵌式社会条件中夯实各族群众深度交融的社会基础

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不仅要使各民族处于交错而居的居住分布形态和各民族全面交融的社会交往状态,还要能够为这种居住形态和交往状态提供一定的社区资源支持、公共行为支持、社会网络支持等社会条件,以使各族群众能够长期且稳定地保持着交融互嵌的社会关系。互嵌式社会条件的完善能够为社区内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提供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为社区内各民族平等相处、自由交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准备1。完善互嵌式社会条件既需要政府层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制度文件,为社区内各族群众在创业择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上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还需要社区层面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民族互嵌式社区在积极构建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互嵌式社会条件,不断夯实各族群众深度交融的社会基础,为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外在保障。在劳动就业上,各地政府不断完善民众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社区对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社会生活上,民族互嵌式社区着眼于各族群众的实际需求,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医疗服务、教育辅导等。在对待流动人口问题上,社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動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确保各族群众在经商、旅游、居住、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也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孕育了重要的实践土壤。

(三)在营造多元共融的社区文化氛围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互嵌式社区居住形态的互嵌只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关系模式,而多元共融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则是各民族深度互嵌的体现。前者表现为各民族在空间结构上的互嵌,而后者则表现更高程度、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结构的互嵌,是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亲近、价值上的统一。打造互嵌式社区环境需要从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完善互嵌式社会条件是从物质层面夯实各族群众深度交融的社会基础,而营造多元共融的社区文化氛围则是从精神层面拉近各民族间的距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无疑是各族群众精神相依、情感相近、价值相通的最佳选择。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从居住结构上、经济关系上、社会生活上为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还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着手,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民族互嵌式社区广泛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各类活动、实施多项举措,全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柳州市鱼峰区大龙潭社区通过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竞技运动会、百家宴等民族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增进团结;贺州市平桂区金竹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成立瑶绣班和组建文艺队,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湘西州凤凰县勾良村瞄准文化发展路子,组建苗鼓队、舞狮队、文艺表演队、苗歌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软环境,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在强化舆论引导、营造环境氛围上下功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责任编辑:曾祥慧]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