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正是这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论断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明本质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各地区之间有地理上的间隔和区别。在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地理条件局部的独立性,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地理条件有其突出的统一性,它是维系国家统一的自然基础。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影响很大。
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大一统价值观。公元前221年,秦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奠定了维持中国统一的文化与制度基础。自秦以后,历史虽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基础上,中华民族也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统一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顿。既能用中适时,随时以行,在努力追求天下一统的过程中,客观看待其艰巨性与曲折性;又能守经用权,和而不同,看到统一的必然性,也能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差异性。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不断发展、扩大与成熟,一方面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另一方面也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价值理念。“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衍生出的“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鲜明体现中华文明的气质、气度、气派。
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必然要求政治上的一体化,统一性就是这种文明格局的内在属性与必然要求。所以,中国国家进程的多元化造就了成熟的统一的国家模式。自先秦以来形成并在秦汉以后得到加强的关于中国统一王朝的观念,有效地在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抵消了多元化的疆域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影响。
多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建立和形成,一方面体现为民族之间有矛盾和斗争,但又有互相联系和日益接近;既存在和建立过不同政权,又日益趋向于政治的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国家。中国数千年文明史,国家总是在统一、分裂而又复归于统一的轨道上运行着。每一次新的统一,都有新民族融合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都有新的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国家领土不断拓展,最终凝聚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宋元明清的统一。多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疆域与统一,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样一个宏伟的现象,在世界民族与国家之林中,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我们纵观历史,多少个疆域辽阔、称霸一时的大帝国,像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自称“日不落”的英帝国,最后都衰落了,土崩瓦解了,有的甚至烟消云散了。而中国尽管历经数不清的内乱与外患,却始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延续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日益团聚,并且已逐渐形成相互认同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文明的变迁发展中,统一性是其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特性,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以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