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是中华文明史乃至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水平原一带,被山带河,四塞为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在秦时即有“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之誉,隋唐时因湖泊和沼泽众多而有“陆海”之美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周、秦、汉、唐等王朝先后建都于此,历时1100余年。古长安地域的宫殿、城垣遗址密布,文化信息层层叠叠。
沣水两京与秦都咸阳
兴起于渭水之滨的周族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原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聚居地,随着实力不断扩充,周文王灭掉崇国后在沣水西岸修建丰京,作为据守关中和继续东进的根据地。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在沣水东岸修建镐京,其与丰京被合称为“丰镐”。
丰镐两京位于今西安长安区西北的沣河中游两岸,曾隔河在望,有舟楫桥梁之便,共担都城职责。武王居镐后,宗庙仍留于丰京,每临大事,周王必率众告于宗庙、祈示于祖先神灵之前,王室居住和主要政治活动场所则转移到镐京。丰镐两京不仅建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也建有灵沼、灵台、灵囿等供贵族游乐的园囿场所。周平王东迁以后,丰镐两京被废弃。到秦汉时期,时人已不能确知丰镐的具体位置。丰京和镐京作为周都沿用近300年,见证了西周从发展、强盛至衰落的全过程。
《周礼·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大意为,都城营建为边长九里的方形,每边辟3门,纵横各9条道路,南北道路宽9条车轨,祖庙在左,社稷坛在右,前面是宫室朝廷,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早期都城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实际上的丰镐两京规划布局是否如此规整,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来证实。
丰镐遗址于1933年被调查发现,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丰京遗址面积约8.6平方千米,镐京遗址面积约9.2平方千米。经过80多年的考古工作,发现近30处大型建筑基址、3000余座墓葬,以及铸铜、制骨、制陶等不同门类的手工业作坊遗址等,为丰镐遗址范围的确立及西周都城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丰镐二京遗址范围的完全确定,两京的都城布局、城墙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丰京和镐京的营建思想与周礼文化一脉相承,两京的布局和建制为后代都城营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它们一直是后世城市总体布局营建的楷模。
咸阳在渭水之北,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建立统一帝国以后的都城。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开始营建,至秦末共140余年时间里,其几乎未停止过扩建。宫殿苑囿从泾水与渭水之间的咸阳原,逐渐越过渭水向南岸的龙首原发展,后世长安城实为秦都咸阳在渭水南岸的延续和扩展,咸阳之地在汉唐时期归属京畿。
咸阳由商鞅创建,秦始皇时期的建设工程最为浩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咸阳城内外宫殿、台观林立,离宫别馆盛况空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汉书·贾山传》载:“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入关,焚烧咸阳宫室,大火三月不灭。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西南(今西安西咸新区内)开始修筑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还未完工秦帝国即灭亡。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长治久安的汉代都城
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张良等人的建议,以渭水南岸一些尚存的秦朝宫殿为基础营建新都,并定都城名称为“长安”。汉长安城的营建是按照“先宫城后郭城”的次序,最终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仅城内面积即达36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拥有多座宫城。东南部的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的,面积达6平方千米。西南部的未央宫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规模与长乐宫大致相当。未央宫是皇帝的宫城,王朝统治的中枢。长乐宫从汉惠帝时起专为太后居所,反映出西汉外戚参与政治的特点。汉武帝时期,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汉武帝在帝王陵附近兴建陵邑,将长安城部分人口迁居陵邑,星罗棋布的陵邑形成卫星城拱卫京师。部分人口迁走后,汉武帝在未央宫北侧兴建北宫和桂宫,在长乐宫北侧兴建明光宫,在长安城西扩建上林苑,修建豪华壮丽的建章宫,在长安城西南西周灵沼基础上开凿周回四十里的昆明池,以训练水师征讨滇国。
汉长安城的宫城与郭城没有严格区分,宫城占地面积较大,仅未央宫和长乐宫两宫即占长安城几乎一半的面积,各宫与民居之地交错分布。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号称“六宫一库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余闾里”。六宫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一库指中央政府存储武器的仓库。汉长安城城墙为板筑土墙,四面城墙各有3个城门,共计12个城门。只有8个城门能形成通向城里的街道,即东西向和南北向各4条街,这8条街道为长安城的主干道。九市为商业区,位于长安城内西北部,以横门大街为界,街东三市为东市(也称长安市或大市),街西六市为西市,九市内店铺林立,市场贸易繁荣。闾里为民居之地,门巷修直,布局整齐,类似于现在的街巷,对后世城市布局建设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班固《西都赋》“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描述了长安城城墙的坚固、护城河的深广和城门的数量;“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则描述出长安城内街巷通达、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井然有序的景象。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后秦、北周等相继以汉长安故城为都,汉长安城从建立到毁弃累计有360余年的都城史。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未央区西部,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漢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已经基本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布局、结构与规模,一大批汉代遗物被发现,发掘出土的大量骨签、木简、玉牒、陶瓦上的文字资料,成为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盛世长安的隋唐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重新修筑新都。隋文帝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因而新的都城被命名为“大兴城”,意为永远兴隆昌盛。北周贵族出身的宇文恺入隋后任营新都副监,大兴城的具体规划、设计、皆由其负责。仅用9个月时间,大兴城宫城和皇城即基本竣工。嶄新的都城在短时间内规划兴建,又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修筑外郭城,大兴城的总体格局形成。
隋大兴城规模宏大,分区设计,功能清晰,分为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面积84.1平方千米。皇帝所居的宫城位于正北高地,主殿为大兴殿。紧附于宫城之南的是皇城,也称子城。郭城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街道整齐,分里坊管理。在皇城外东西两侧设有两市,东为都会,西为利人,是大兴城的商业区。新都并开挖龙首、永安、清明三渠,引水入城,解决宫苑等用水问题,渠水汇成多处池塘形成风景。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营建,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建,再度将都城定名为“长安”。在长安城东北新建规模宏大的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街东归万年县辖,街西归长安县辖。皇城的朱雀门,北与宫城的承天门、宣武门,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直,组成了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朱雀门外设有东西两市,左右对称,占地面积也基本一样,东市和西市形成了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格局。除东西两市外,长安城内108坊皆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城内街道宽阔,全城形成棋盘状的街道网。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绘出长安城布局的规整和路网形式。
唐长安城内渠水纵横,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宫苑处的皇家园林精美,城内私家园林更是星罗棋布,唐诗中留名的有王维的辋川别业、太平公主山庄、王尚书林园、崔附马山池等。唐长安城布局谨严,建筑壮美,城内百业兴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唯一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
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使其遭到严重破坏。《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东迁,拆运长安宫室和房屋的建筑材料以建洛阳,使长安城再难恢复。节度使韩建放弃面积较大的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为“新城”,唐长安城宣告废弃。
以后历代长安城皆是在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修葺,现存西安城墙就是明代洪武年间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遗存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于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宫遗址于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已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
唐末以后,政治、经济中心迁移,长安未再成为都城,但其地理位置仍然相当重要,是西北部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交流重地,继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武天合,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