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彦
家辉主动请求妈妈给他联系心理咨询。六个月前家辉初中毕业,差两分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在普通高中读书,家辉觉得很没有脸面,感觉普通高中配不上自己;又觉得身边同学都是没考上重点高中的失败者,内心看不上他们,觉得同学也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宿舍里,只要有同学在,家辉就莫名地觉得心慌气短、手足无措、出虚汗,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刚开始断断续续地去上学,后来就干脆休学了。只是,他没有想到休学回家也没有那么轻松。
家辉觉得自己在家自学也能学好,然而休学半年,他都是在打游戏与刷视频中消磨时光。偶尔自学一会儿,却总是在烦闷中结束,他发现自己不懂的越来越多了。
我们商定进行了一次行为试验——每天20分钟时间翻译英语阅读——看一看在学习中发生了什么让他觉得烦闷。在七天的实验中家辉基本上完成任务,我们发现家辉学习动机很强,执行力也可以,只是在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就会烦躁、郁闷,然后干脆不学了。“我想学,想学好。可就是遇到难题学不下去了。”他懊恼地说。
“在完成行为实验中,当你遇到不会的单词时,你生理上感觉胸闷、手足无措,情绪上感到非常烦躁,然后就做出了放弃学下去的行为,那么,在这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头脑里出现了什么场景吗?”
“我就觉得我学不好了,再学也学不会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反正就是糟透了。”
“哦,你看,在遇到不会的单词这个具体的情境中,你产生了烦躁情绪,当时,你头脑里产生了什么想法或念头呢?”
“我好笨。”
“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你的情绪怎么样?”
“烦,觉得我学不会了。”
“当你产生了‘就是学不会了的想法时,你的情绪怎么样?”
“更烦了,我就有些坐不住了,想离开书房溜达溜达。”
“嗯,你看,我们的情绪、想法和行为是个互相影响的循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情绪或者想法来改变整个循环模式。这次翻译英语阅读的行为实验,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呢?”
“我觉得还挺高兴的,还是能学些东西的,能给我自己打8分。”
“是的,这就是行为改变了你的情绪和想法。那回到当你遇到不会的单词时的情境,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吗?”
“我可以换个想法?”
“比如说……”
“其实,遇到不会的也很正常,查一下会了就行。我深呼吸让自己放松点,耐心再坚持学会儿。我觉得自己也没那么烦躁了!”
在一段时间的行为实验后,家辉的情绪和想法慢慢变得积极了。通过行为实验验证他的想法,验证这想法是否真实,是否与现实相符,家辉学会了慢慢地从自己想法中挣脱出来,面对现实。
这段时间的咨询主要是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引导家辉意识到想法不等于事实,同时,通过改变行为、情绪或者想法来改变整个循环模式,从而形成正向反馈。
家辉休学在家,虽然只是断断续续地学些英语单词,但是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学习。
他说:“我现在思路很清楚,我就是想学习,学历不重要,只要能学习点东西就好。我做梦都是学习。天天做梦都是没学好被老师、家长骂,还有就是又要考试了。”
“看来学习对你很重要,那么学好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比别人强。”
“比别人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别人就不会看我的笑话了,我不会被老师、家长责骂了。”
“被人看得起,被人尊重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从三个选项当中选:我是可爱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有用的。”
“有能力!有能力!”
“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背后有强烈的需求,你坚持学习深层次的渴望是想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被人认可,被人尊重。”
“是,对!”
“那你连着说三遍‘我是有能力的人。”
家辉一开始很羞怯,低声地说,后来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大声地喊了出来。他情绪越来越激动,声嘶力竭,挥舞着双臂,喊完后抹去眼泪沉默了很长时间。
“家辉,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其实还挺有能力的呢?”
“我做事挺能坚持的……绘画也有潜力,还有……”这时家辉的脸上显出了自信的光彩。
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家辉关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在行为实验中每天创造并记录“三件证明我能力的事”。一段时间后,家辉有了很多正面积极的体验,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
这段时间我们在找寻家辉背后的核心需求,激发出家辉压抑已久的生命能量,通过正向情绪的积累,家辉对自己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家辉试着用行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因为想法不等于事实)时,他意识到:没有老师的讲解和学校的管理,在家里靠自学是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然而谈到回归校园继续学业,家辉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我们通过想象回到了上学的具体情境——在教室上课,让家辉体会自己在那个情境中的情绪、想法和行为。
“我在教室里很紧张、想吐,但是我表现出来的是我很开朗健谈,我就装给别人看嘛!其实内心是很恐惧、孤立无援的,我心里说再也不来了。”
“你在教室时感觉很焦虑,这时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他们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我紧张得想吐。”
“所以,你装出开朗健谈的样子,是想不让他们看穿你,让你觉得安全?”
“是这么回事。”
“那你觉得是你们班每一位学生都在等着看你的笑话吗?假如班里有50人,老师让你的同学回答问题,你会全部都关注吗?如果他没有回答好,引得同学哄堂大笑了,你会一直很在意这件事吗?晚上的时候还会记起这件事吗?一天以后还会想到它吗?”
家辉逐一回答了问题,然后慢慢地说:“好像没人那么在意我的表现,没人总盯着看我的笑话,我表现得好与不好,别人也没那么在意。这样一想,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
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在舞台中央,受万众瞩目,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而,这是真的吗?通过谈话,家辉意识到过度的自我关注,让他过度地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于是用一些让自己感觉安全的行为(表现得开朗健谈)与人交往,然而这些所谓安全行为让他更恐慌会被人看穿,也就更焦虑,直到自己装不下去。
当家辉意识到“我没有在舞台中央”“没有人时刻关注我的表现”时,他的情绪状态变得平稳了,安全行为慢慢地减少,他越来越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了。而后,我们设计了现實暴露计划——独自去小区超市购物,提前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先商定了应对的办法。提醒觉察自己的想法,发现过度自我关注时,把注意力拉回现实场景中,不去回避现实,不去做让自己觉得更安全些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暴露,家辉走出了家门,在与人交往时的焦虑程度从8分减到了3分。
这时我们把咨询的内容聚焦到了未来,根据家辉的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兴趣资源,对未来的生涯规划做出了一些探索。这时的家辉已有些踌躇满志了。
心理咨询虽然不以复课为目标,然而,随着家辉状态的改善,他已经向学校提交复课申请,并接受学校的建议,复课后继续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家辉复课后可能还会遇到让他感到焦虑或抑郁的情境,不过,他已经学会了应对技巧,毕竟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对未来更有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