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桥梁状元”。漫步洛阳桥,洛阳江水奔腾入海,江边红树林掩映成趣,我仿佛穿越到宋元时期的泉州,身旁多少辎重车辆碾过,多少迁客骚人流连忘返。
● 桥之历史
据《泉州府志》记载:古时,泉州洛阳江天堑“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涵而死者无算”,“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为祈求万无一失平安过渡,百姓称此为“万安渡”。
北宋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感念民生疾苦,决心修筑桥梁,不仅带头捐款,其母也捐出田产160多亩,当地商贾、百姓纷纷跟进,共筹措白银14000两,动员数万工匠,历时六年八个月“万安桥”竣工。
当地居民多源于河南洛水一带,他们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很像古都洛阳,于是就把当地取名为洛阳,把“万安桥”更名为“洛阳桥”。
● 桥之智慧
洛阳桥,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梁架式跨江接海大石桥。历经千年时光,它依然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且看,尖尖的船头样桥墩,能减缓海浪对桥墩的冲击,开创了世界桥梁筏型基础;且看,“殖牡固基”的创举,胶合、凝结桥基和桥墩,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且看,每块大石板长十米,重十多吨,采用了“浮运架桥”的方法运输铺设,先人的智慧创造了筑桥的奇迹。
“多少人走过洛陽桥,多少人驶出了泉州湾”,祖籍永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如是感叹。洛阳桥建成后,南接漳广,北通江浙,对南北商贸往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打下了基础。
● 桥之文化
洛阳桥的周边有多处景致:出海祭拜的月光菩萨,祭祀海神的昭惠庙,纪念方克为民祈雨的甘雨亭,守护大桥的两尊石将军和二十八尊石狮子,阁楼式的密宗佛塔,古色古香的蔡襄祠,从容淡定的蔡襄雕像,飘逸自信的红碑林……无不彰显着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运输网络的代表性要素。
泉州有句俗语:“做人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这不仅是外象上的比喻,也是泉州人的精神标杆。无论是经历地震台风的东西塔,还是经历战火洗礼的洛阳桥,历经千年依然挺立如初,默默见证泉州历史的沧桑巨变,成为泉州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造福一方。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不仅倡建洛阳桥,还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以愧赧之心为民祈雨。蔡襄去世后,皇帝亲笔御书追谥为“忠惠”,顾名思义就是忠国惠民的意思,这是对蔡襄一生历史贡献的最好肯定。
寻韵洛阳桥,读懂宋元时期的泉州。蔡襄是泉州文化的灵魂,洛阳桥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力量。建设洛阳桥的壮举,是千千万万泉州先人的勇气、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诠释着一代代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本质。
(指导教师:王石柳)
历史之最: 在建成洛阳桥这座跨海大桥之时,欧洲尚无跨海石桥,甚至整个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欧洲都没有出现过跨海石桥。欧洲现存最古老的跨河石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建成于1345年,比洛阳桥整整晚了2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