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明
工作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基于工作室平台,通过项目化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在多年研究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作室起源与发展的梳理与分析,对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系列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的创新思路。
一、工作室的起源与发展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基于工作室的教学组织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作坊,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各种各样的技法等。其核心思想就是“师傅带徒弟”。
二十世纪初期,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明确提出了工作室教学组织模式,主要设置了金工、陶艺、纺织、木工等工作室,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组织模式从德国逐渐扩展到世界各个国家。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产业和教育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与组织形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教学组织体系。
在美国,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艺术类院校,都将工作室视为核心课程。它们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在产学研合作、管理模式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富有特色。
法国艺术学院的工作室称为“workshop”,侧重学术研讨;有一些面向低年级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工作室,学习时间约为1~2个星期,可以实现跨专业学生的交流。
英国创立工作室学校,系统化地设计“将学术学习与基于工作的培训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严格贯彻实施,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青少年对学校和学习感到厌倦;另一方面是雇主抱怨学校毕业生无法适应真正的工作。
我国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引入工作室制的教学组织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工作室:有以学生为核心的创新工作室,以校企合作为重心的产教融合工作室,以教师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室,以专业课程模块教学为主线的工作坊。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自2013年,笔者先后主持了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平台,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和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推广”等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分别从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协同创新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广泛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成果
在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平台,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从理论层面研究创意工作室的建设、教学组织规律和日常运行规则,重点探索在不同设计专业领域,如何建设工作室平台,如何借助平台建设师生团队,如何依托平台引进项目教学,构建“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课题的核心思想是:以创意工作室为平台,搭建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创意团队,将模拟项目、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三个层级的项目引入教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創意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课题组成员从多个层面、多个专业角度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果
在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中,侧重将市教育规划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项目实施期间,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广州市专项经费支持,建设了第一批涵盖动漫设计、影视动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保障。
经过3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搭建了12个以教师为核心的工作室团队,每年不断动态更新学生成员,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丰富的、高水平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完成8个专业调研报告;完成8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公开发表论文9篇;公开出版教材6部;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技能竞赛获奖50项;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31项。
(三)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成果
在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推广”中,通过与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两个院校进行合作,重点探索工作室的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同一工作室成员的多专业协同,同一个项目的多个工作室的协同创新,同一个项目的多所院校、多个企业的协同创新(图1)。
1.多专业融合协同创新
工作室的建构和人才培养过程,大多数情况都是以一个专业为边界,工作室的教师和学生都源自于同一个专业,团队结构不合理,项目实施存在困难,人才培养不太有利。打破多领域专业合作壁垒,实现一个工作室成员由多个专业教师和学生跨界组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相互补充,扩大视野,相互碰撞,强强联合,既有利于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能实现“1+1+……>N”的效果,促进基于工作室平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多工作室融合协同创新
在完成一些相对大型的项目时,有时候一个工作室的团队,由于场地、设备、时间、能力和专业领域等方面的限制,难以独立承担并完成任务,则需要多个工作室的融合协同创新。学校提供给每个工作室的场地不会太大,通常只有10个左右工位。团队成员的数量因此受到限制,导致一个工作室能承担的项目一般都是小项目。遇到相对大型的项目时,只能通过与相关的工作室进行紧密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也通过项目的实施,在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跨团队协作能力。
3.多主体融合协同创新
一方面,多主体(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通常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原因难以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每个主体都会有各自的优势资源,非常需要开展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以相对大型的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校、跨专业、跨工作室的合作团队,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进行反复的交流和探讨,能够不断拓展思路,并不断提升项目完成质量和水平,实现多赢的目标。
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1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份;公开发表论文16篇;公开出版教材7部;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专业技能竞赛获奖16项;完成企业合作项目26个;创作一部时长26分钟的微电影《腾飞的心》,在广州(全国)大学生电影节中获得原创微电影优秀奖,在广东省专业文化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未来的创新思路为了適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推进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多年探索与实践,对未来工作室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思路。
(一)工作室内涵拓展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本项目旨在通过多个院校合作实践,进一步深化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创意工作室向创新工作室和工作坊进行拓展;二是由“技能+创意”向“技能+创新”进行拓展;三是由艺术类专业向非艺术类专业拓展。
1.推进多形式创新工作室建设
通过上述工作室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工作室最初应用于绘画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以创意工作室作为特征,后来逐渐拓展到工科、文科,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并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演变成不同类型的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的多样性是我国院校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结果,近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的相关文件要求,设立了名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室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室,部分专业设立了工作坊。不同类型的工作室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侧重点。
每个院校的师资水平、学生素质、资源条件、合作企业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推进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时,必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形式。
2.艺术类专业向非艺术类专业领域拓展
艺术类专业有自己的特点,非常适合借助工作室平台培养学生。有很多非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适合借助工作室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证明,近年来,学院在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务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文科类专业,以及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营销等专业领域,同样可以很好地借鉴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3.“技能+创意”向“技能+创新”拓展
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应用于创意类专业,主要是借助工作室平台,通过创意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意能力。由于专业领域的拓展,很多非创意类的专业成功应用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它的内涵也需要进行拓展,由创意能力培养拓展到创新能力培养。
(二)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由于协同创新需要相隔时空的多主体、多载体、多环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障碍和现实问题,容易流于形式和口号。以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为纽带,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非常关键(图3)。
(三)搭建创新与创业互通的桥梁
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创新和创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专业工作室与创业基地分别归属于二级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管理,使得创新工作室与创业基地之间不能有机衔接。
将各类创新工作室都纳入创新创业学院统筹管理,可以从制度设计、日常管理、场地管理、资产管理、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打通管理障碍,将创新工作室作为创业团队孵化的基础平台,将创业教育贯穿到低年级学生,渗透进创新工作室,实现工作室与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将工作室培养的优秀团队孵化成为创业团队,从而构建创新与创业互通的桥梁。
实践证明,工作室教学组织模式是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平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都在积极推进工作室建设,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进行扶持,每个学校的条件、基础和发展思路有所不同,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以上几个方面关于工作室的发展思路值得大家借鉴。
[资助基金:2021年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123092)。]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