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啸鹏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 22630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也是目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也是这几年临床患者病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主要以发病急、病情重为主要特点,如果救治不及时,容易直接死亡。因此,如果能够早期对该病进行准确判断,对抢救治疗成功率有重要作用[1-2]。这几年,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检验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临床许多医学学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研究指出,凝血功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判断和评估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3-4]。基于此,本研究于2021年1 月—2022年10 月期间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时间的42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凝血功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临床价值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以本院收治的4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一时间区间的42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脑梗死组42 例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45~78 岁,平均(58.52±1.72)岁;体质量51.36~80.87 kg,平均(61.38±3.05)kg。参照组42 名中男19名,女23 名;年龄44~79 岁,平均(58.21±2.15)岁为;体质量51.05~80.62 kg,平均(61.78±3.41)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入组成员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协议。
纳入标准:①脑梗死组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脑梗死组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脑梗死患者均属于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心脏、肺部、肝脏等慢性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严重精神障碍者;④存在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检测方法:PT、APTT、TT、FIB 与D-二聚体指标的检验均通过本院的自动凝血分析仪器及相关试剂进行检验。而MPV 通过本院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7500)及配套试剂进行检验。抽取血液样本时需要患者空腹,将样本置于枸橼酸钠凝血试管之内,抗凝剂与血液之间的比例为1∶9。混匀后进行离心,3000 r/min,离心5 min,抽取上层血清。而MPV 则需要EDTA 抗凝管,混匀后直接通过仪器进行检测。
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 DD)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指标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指标变化情况。
采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梗死组PT、APTT 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DD 和MPV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T 指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脑梗死组(n=42)参照组(n=42)t 值P 值PT(s)10.33±0.8812.20±0.989.201<0.001 APTT(s)28.71±3.8533.85±3.086.756<0.001 FIB(g/L)3.88±0.852.35±0.4310.409<0.001 DD(mg/L)0.75±0.950.25±0.183.3510.001 MPV(L)12.50±1.2010.06±0.9510.332<0.001 TT(s)9.74±1.0510.05±1.151.2900.201
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期的PT 和APTT 水平与急性期患者对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FIB 和DD 指标与急性期对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TT 和MPV 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凝血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凝血指标变化比较(±s)
时期急性期(n=42)恢复期(n=42)t 值P 值PT(s)10.14±0.6611.65±0.589.697<0.001 APTT(s)29.06±1.7432.49±2.516.502<0.001 FIB(g/L)3.43±0.592.56±0.388.960<0.001 DD(mg/L)0.97±0.270.29±0.1513.3790.010 MPV(L)12.19±0.8912.11±0.940.4930.625 TT(s)9.87±0.229.81±0.251.1730.248
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多集于60~70 岁的老年群体,因患者年龄较大,多数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而且发病时间多集于晚上,患者睡觉的时候或者安静状态下,多数意识状态都是清醒的,但是脑部组织仍然存在大范围的梗死病灶,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意识状态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障碍,病情一旦严重,甚至还会也引发脑疝,给患者生命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及时且早期的诊断十分关键,以有利于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升,为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工作提供可靠数据[5-6]。
FIB 是凝血功能的一种,该指标主要由肝脏合成,也被称为凝血因子,贯穿于整个凝血过程,在血浆内正常参考范围为2~4 g/L,半衰期为4~6 d,只有很少一部分会由于过度消耗而代谢。有研究指出,FIB 指标与急性脑梗死之间有一定联系,该指标是形成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一旦产生血栓,就会阻止血液流通,最后引起脑部组织缺血而受到损伤。除此之外,该指标与粥样斑块形成之间也有联系,多在凝血酶的影响下形成纤维蛋白,对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从而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形成粥样斑块,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7-8]。因此,FIB指标会升高,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本研究数据显示,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FIB 指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P<0.05);可见,FIB 指标越高,脑梗死程度越严重,因此,在急性期时该指标明显升高,患者治疗后到达恢复期,症状明显好转,该指标也明显下降[9-10]。本研究数据中还指出,脑梗死组患者FIB 指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此数据可知,FIB 具有极高临床价值,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效果及病情。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通过纤溶酶进行水解,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属于具有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该指标能够显示出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一般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时,该指标会明显升高。有研究指出,激活凝血功能可能会直接导致脑梗死,也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DD 指标能够反映出脑梗死的梗死程度,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11-12]。本研究数据中显示,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血浆DD 指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P<0.05);脑梗死组DD 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这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为高凝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患者机体的表继发性纤溶活性会有所升高,可侧面提醒,患者体内凝血酶升高。而患者如果已经得到治疗,且处于恢复阶段,会改善体内的凝血纤溶平衡,使DD 指标慢慢恢复,降至正常范围内。因此,DD 能够用来作为辅助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数据,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13-14]。
MPV 即平均血小板体积,该指标可判断出血程度和骨髓造血情况。相关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不同,该指标能够在不同时间内反映出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状态,还能够反映出血小板生成情况[15-16]。脑梗死患者一旦急性发作,体内血小板会直接流失,而MPV 指标升高能够带来大量活性物质,患者会有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对患者病情会带来不良影响,增加病死率[17]。而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认为,一旦MPV 指标升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脑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而该指标升高一般在发病之前出现,因此,该指标一旦升高可提示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脑梗死,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结果显示,脑梗死组PT(10.33±0.88)s、APTT(28.71±3.85)s 低于对照组(P<0.05);而FIB(3.88±0.85)g/L、DD(0.75±0.95)mg/L 和MPV(12.50±1.20)L 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恢复期患者的PT(11.65±0.58)s 和APTT(32.49±2.51)s 高于急性期患者(P<0.05);而FIB(2.56±0.38)g/L 和DD(0.29±0.15)mg/L 水平与急性期对比更低(P<0.05);这与钟可文等[18]研究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T(10.56±0.75)s 和APTT(28.36±3.46)s 低于对照组,FIB(3.39±0.53)g/L、DD(0.86±0.58)mg/L 和MPV(12.53±1.22)L 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患者恢复期的PT(11.63±0.53)s 和APTT(32.25±2.55)s 水平高于急性期,FIB(2.64±0.32)g/L 和DD(0.27±0.11)mg/L 水平低于急性期的结果相符。
在健康情况下,凝血纤溶的状态多相对平衡,而PT 这项指标主要能够准确反映外源性凝血情况,而APTT 显示的则是内源性凝血情况,TT 这项指标主要提示体内抗凝物质情况,这说明以上3 种指标均是凝血功能中的主要指标。一旦凝血抗凝失去平衡,可能会存在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在本研究中通过以上数据可知,脑梗死组PT 和APTT指标要低于参照组(P<0.05);而脑梗死组的TT 指标与参照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状态均属于高凝状态,此阶段患者的PT 和APTT 指标会升高,预示患者的病情发展走向。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中相关指标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且能够为后续治疗和预后效果提供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