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荀
虢州城里,对老人最孝顺的,当属常发三了。
常发三家住城南小河沟,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母亲好不容易给发三娶了个媳妇梅花,不料老了却不幸瘫痪,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常发三没有兄弟姐妹,生他养他的母亲就是世上唯一的亲人了。常发三从街上买来了《二十四孝图》贴在家里的墙上,和媳妇梅花一幅一幅地看,对照图中的二十四孝子查找自己的不足,对母亲百般孝顺。
每天清晨,常发三早早起床,先挑水扫院,到地里伺弄庄稼,等太阳升起来,再给母亲穿衣、梳头、洗脸,说话轻声细语,生怕对母亲不敬。一日三餐,常发三端着碗给母亲喂饭,先把小勺子放到自己嘴边轻轻地吹一吹,不热不凉时慢慢喂到母亲嘴里。到了晚上,常发三经常烧盆热水给母亲洗脚、按摩,后半夜专门起床帮助母亲翻身。
有年重阳节,张知县提着礼物专程到常发三家里去看望他的母亲。走进老人房间,张知县没有闻到一点儿异味,掀开被子看到新换洗的床单,再看看老人的身子,既没有褥疮,也没有溃烂,感到很欣慰。
“大娘,发三待您孝顺不?”张知县乐呵呵地问常发三的母亲。
“孝顺,儿子、儿媳都孝顺。”老人笑眯眯地说,脸上荡漾着幸福和满足。
“发三,你是咱虢州的大孝子,以后就叫孝顺常吧。”张知县向常发三伸出大拇指,称赞有加,“我要号召全城百姓向你学习。”
“孝顺娘,这是我应该做的。”常发三摸了一下脖子,憨厚地说。
张知县说到做到。第二天早上,正逢集市,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张知县亲自给孝顺常披红戴花,让他骑着高头大马风风光光游街。衙役们跟在孝顺常的后面,敲锣打鼓,高声宣传:“孝顺常孝顺常,孝顺母亲美名扬。”
霎时,虢州百姓对孝顺常钦羡不已,赞不绝口,纷纷以孝顺为荣。
那天,孝顺常游街回家时发现集市有人卖木料制作的轮椅,虽说笨重,但毕竟是件代步工具。孝顺常特别兴奋,不假思索就给母亲买了回來。孝顺常把轮椅放到院子里,从家里抱个小褥铺在上面。母亲笑盈盈地坐在轮椅上,把着扶手左看右瞧,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孝顺常轻轻地推着母亲转圈儿,转着转着,仿佛看到母亲背着儿时的他在院子里走着碎步,逗乐自己的幸福时光。泪眼朦胧的孝顺常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他越走越快,身后卷起了一股尘烟。母亲高兴极了,久违的笑声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三儿,没想到,娘这辈子还能坐上这种椅子。”母亲很激动,眼角溢出幸福的泪花。
“娘,有了这个轮椅,以后您想去哪儿,咱就能去哪儿。”
“是呀,”孝顺常的母亲若有所思,“娘好久没看到皮影牛表演的皮影戏了。”
“那好办,皮影牛今晚就在城东演,吃过晚饭咱就去看。”
自从有了轮椅,孝顺常的母亲出行可方便多了。母亲喜欢热闹,孝顺常和媳妇梅花就把她推到集市上去,看耍猴、赏斗鸡、听说书、品美味。母亲卧床时间长了,出来看啥都觉得新鲜,总是看不够乐不够,活动量大了,脸色也逐渐红润起来。
“咱家欠账多,没有收入可不行呀。”梅花同孝顺常商议道,“我娘家卖煎饼有名,我从小就会制作,咱到城里摆个摊位吧?”
“行呀。”孝顺常仿佛看到了希望,“可咱娘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哪。”
“我也去,还能在市场帮你们叫卖。”母亲脸上乐滋滋的。
没过几日,“孝顺常煎饼”在城东饮食市场开张了。“卖煎饼喽——卖煎饼喽——”,百姓们看到“孝顺常煎饼”招牌,听到孝顺常母亲悠扬的叫卖声,蜂拥而至,争相购买的同时还常向孝顺常请教孝老经验。
“孝顺常煎饼”越卖越好,排队购买者越来越多。三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孝顺常又雇了两个小工。
“孝顺常煎饼”品牌响亮,从小摊位到开门店,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人上门求孝顺常,想出一百两银子开“孝顺常煎饼”分店。孝顺常说,凡是孝顺老人者,挂分店牌子分文不收,否则一律免谈。
眨眼过了两年,孝顺常把门店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创办了孝老学堂,还将多年来孝顺母亲的感悟写成一本书,取名《孝老经》,印发给前来学习的年轻人,义务为他们传授孝道。
孝顺常的善举感动了张知县。张知县特意吩咐师爷根据孝顺常的经历写了一首顺口溜,并很快在坊间流传开来:“虢州城,常发三,幼丧父,日子艰。孝顺母,人称赞,办学堂,美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