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微 王友霞 李静雯 马贵君
1北京回龙观医院心身医学科,北京 100096;2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北京 100096
精神分裂症是作为最为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之一,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者感觉、知觉、情感及思维等多方面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精神活动不协调、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药物治疗是精神分类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认知能力,然而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功能未能完全康复,心理上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亦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2-4〕。叙事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干预形式,是将临床医学治疗与文学素材进行融合,通过使患者对特定事件进行回忆和讲述,发掘出自身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构建一个全新、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故事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对维系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目前该方法已用于肿瘤患者、脑梗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并取得良好效果〔5-7〕。认知矫正治疗,也称为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善患者对于自身疾病认知的方式,降低疾病对于患者心理的负性影响,并积极主动的激发患者的正性情感,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自我效能,进而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是目前研究最多、最具有影响且有循证支持的心理干预方法〔8-9〕。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叙事护理联合认知矫正治疗,并探讨该方案对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满足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①患者治疗期间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脑部器质性病变;②处于精神分裂躁狂期的患者;患者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③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④交谈不合作及木僵的患者。共有8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所有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为标准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0.1±4.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1.6)年。干预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1.2±4.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评估和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的治疗和用药,出院指导等,责任护士密切关注每位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发现情绪波动异常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治疗,提高康复的信念;出院后第1~3个月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建议。干预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实施叙事护理联合认知矫正治疗的干预方案,实施时间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具体如下。①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6人,其中精神科副主任医师1人、责任护士5人(其中一位责任护士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研究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叙事护理、认知矫正治疗方案的培训,并组织学习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治疗、心理指导、自护技能、生活指导等。②叙事护理: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叙事护理干预,由护士主导实施,对于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可在本科室宣教室进行,对于行动不便者可在患者床旁完成,叙事护理采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进行,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①收集叙事素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资料,交谈过程中面带微笑,并保持与患者眼神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患者回顾疾病发病后自己生活的变化及对家庭造成的影响,鼓励患者表达出此时此刻的症状感受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护士给予有针对性的回答,并以正性反馈为主。②对患者的叙事内容进行评价:护士在完成对患者的叙事内容收集后,分析患者的叙事事件中与自身疾病症状和发展有关的内容,并在于患者交流中主动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回忆,如“在得知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之后,目前位置您感觉自己获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关行为上您有哪些最为常见或明显的困难?”“疾病治疗过程中你获得过哪些帮助?”“患病后你对人生的态度和认识有哪些改变?”,旨在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改变自己的态度,增强患者的信心,发掘自我潜能,乐观面对疾病和治疗。③对患者的叙事内容进行编辑:对患者在叙事过程中的认知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改变努力解决其当前存在的错误认知和行为,为患者构建完整的疾病治疗故事。④主题访谈: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暗示、劝导和安慰的语言、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等,帮助患者学会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③认知矫正治疗:患者出院前,研究小组引导患者扫码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微信群,自愿使用实名或网名,以视频、私聊、小组聊天等形式进行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1 d由专职护士向患者和家属发送提示信息,提醒患者按时参与线上治疗。①团体认知干预:每周进行一次在线课程,每次40 min。每次培训结束后采用互动形式干预,即由授课老师引导患者针对疑问点提问,然后给予解答。②信念干预:每周进行1次团体小组讨论,每次40 min。由护士进行引导,鼓励患者说出对精神分裂症的看法,找出患者错误的认知,提高患者对疾病危害的重视程度;同时由责任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宣泄负性心理情绪。③行为干预:每周组织1次团体讨论,每次40 min。邀请3名患者在讨论中分享本周居家康复过程中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并分享个人康复经验,其他患者则进行提问、发现问题和提出意见,讨论结束后由护士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导患者在自护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其疾病相关治疗与防控行为。
1.3.1社会功能缺陷〔10〕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量表由10个问题构成,每一问题从“无”至“严重”分别按照1~3进行打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3.2应对方式〔11〕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测量患者的应对方式,该量表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积极应对含12个条目,消极应对含8个条目,每个条目从“没有”到“经常”依次赋0~3分,积极应对评分越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分低;而消极应对评分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评分也高。
1.3.3生活质量〔12〕采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价,该量表由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3个方面所构成,每个方面的分数为100,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低。
由研究小组对本科室两名护士进行培训作为调查员,进行资料收集。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所有问卷填写均在30 min内完成,当场回收,由调查员检查问卷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得到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SCS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较对照组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CSQ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负性情绪,降低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护理的关键。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应激反应,然而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护理常存在各个阶段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实施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从而影响护理效果〔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叙事护理联合认知矫正治疗后,干预组患者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各项目差异均十分显著。分析原因主要包括:①在本研究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护士有针对性的收集了患者的叙事素材,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能够帮助护士更为精确的发现患者目前面临的问题,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也能通过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分析认为,护士在引导患者进行叙事事件的讲述时,患者本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可以得到充分释放,此时,护士对患者所表达的事件进行正性的引导和评价,帮助患者树立了正确的疾病观和生活观,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叙事护理作为一种人文关怀服务,强调医护人员倾听和回应,并进入到患者的故事中,体验患者的经历,引导患者感受医护人员及家人和社会的关怀,对患者特殊的心理和社会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建立融洽护患关系,维持患者的尊严,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②认知矫正治疗着眼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知识进行改进,用认知干预、念干预和为干预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患者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患者进行提问、澄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得到了纠正,并结合积极的行为指导,解决患者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帮助患者恢复的康复。叙事护理联合认知矫正治疗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改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