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2023-07-10 09:59陈苏华
银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母亲工作

文|陈苏华

作者年幼时家庭照,前排是作者父母

我父亲名叫陈彬,是一名有着18 年军旅生涯的军人,1964 年转业地方工作,任如东县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6月离休。

1999 年7 月23 日 上午,我去长沙镇考察干部。忙完上午的工作,刚开始吃饭,就接到哥哥的电话:父亲病危。我放下饭碗,急忙往家赶,到家时,父亲已闭上了双眼……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他在世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父亲那平凡而又闪光的精神品格还在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行。

父亲是一个从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过来的人

1945 年6 月,父亲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地方任过花园乡滩南村村长,乡民兵游击队队长,花园乡乡长。1947 年10 月大参军运动中,父亲带领乡里1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到部队不久,父亲上了淮海战役的战场。接着参加了攻打土山、解放掘港的战斗。此后参加过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等城市的战斗。随后部队一路南下,一直打到福建厦门驻扎。在福建参加剿匪战斗,并进行渡海作战训练,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他在地方和部队的战斗故事。他说,那时候都是头拎在手上过日子,有几次遇险,差点就牺牲了。1946 年2月的一天下午,他和乡里的几个干部在一个乱坟场开会,被敌人发现,他们急忙分头撤退。几个敌人紧追着父亲,他一边还击,一边奔跑,情急之下跳入冰冷的河水中。那天父亲接连游过了三条河,才甩开了敌人。借着夜幕,躲进了一户老乡家里,老乡帮他烘干了衣服,并烫了一壶米酒,父亲才缓过来。

驻扎厦门期间,一天父亲去师部领取部队给养,在回团部途中的一座山上,遇到了蒋军残匪,敌人企图夺取他身上装有经费的公文包。他边打边往团部方向撤,还没到团部,子弹就打光了。多亏战友们听到枪声,迅速前来接应,才得以脱险。

父亲生前被头痛病折磨多年,医院也没有查出原因,直到他去世后,我们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两粒小弹片,才算找到了元凶。

父亲是一个对党忠诚胸有格局的人

父亲当年在地方工作时,盘踞在滩河口的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就悬赏缉拿他。家里人非常担心,要他出去躲一躲。在大姑妈的帮助下,他去上海的一个老乡那里避难27 天。参军入伍后,他把这一节记入档案的自传里。1955 年的肃反运动中,部队对这一节进行审查,先把父亲关押起来。

那时正逢中央军委第一次授衔,透过关押室的小窗,看到窗外战友们穿上新军装、佩戴军衔的骄傲与兴奋,父亲心里十分沮丧。那时母亲患上严重的红痢疾,哥哥又出生不久,被寄养在一户老乡家里,一家人分成了三块。母亲生命垂危时,父亲被两个战士押送去见母亲最后一面。病房里,他们没有一句话,有的只是流不尽的泪水……

后来母亲在老战友缪宏道的悉心照料下,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父亲也在部队内审外调几个月后,宣布了这一节的清白,并给他补授了大尉军衔。这几个月是父母最难熬、最伤心的几个月,也是我们家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们讲这一段时,总是泪流满面,但父亲对组织从没有说过半句怨言。

父亲1964 年转业到县财办工作,母亲、哥、姐和我4 人也随之转至地方安置。当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困难时期,压缩城镇人口,动员下放,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把母亲及我们3 个孩子下放至河口老家。母亲又扛起了锄头,她一人挣工分难以养活我们,一家人靠“找钱”过日子。

我1985 年被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后,发现与父亲同期的转业干部,家属子女都没有下放。凭什么他们能在县城过着十分优裕的生活,而我们却要到农村去吃苦受累?我十分不解,便回去问父亲,他说:“我知道好多人都没有下去,但国家有困难,理当体谅。再说与我一起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还能拿这么多工资,也知足了。”这就是父亲给我的答案,一个经历过战场洗礼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父亲是一个心地善良心存感恩的人

父亲对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也是入党介绍人叶西如、陈炳山以及在落难时期帮助我们家,后来已复员回乡的老战友缪宏道,一直念兹在兹,传统节日都要上门嘘寒问暖,有困难都尽力帮助。

父亲12 岁那年,我奶奶就去世了。我的大姑妈比父亲大18岁,虽然出嫁了还是主动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拉扯着娘家的小弟弟。对父亲而言,大姐恩重如母。父亲每次从单位回家,都要骑上十多里路的自行车,去看望他的大姐。

外婆唯一的儿子、我的舅舅早年参加新四军。1945 年,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父亲对烈属加岳母的外婆孝顺有加,每年都要带外婆到我家住上一段时间。他经常买了好菜,亲自烧好后,要我和弟弟送到住在沿南的外婆家。有时还扯好布料,要我母亲帮外婆做几件新衣服。

父亲从部队转业时,工资行政十六级。当时加工资的比例只有30%左右,每次调资父亲都把机会让给下属。从转业到离休近20年,父亲没有调过一级工资,而同期转业的很多人都至少加过一级工资。

生产队里哪家遇到难处,父亲也是力所能及给予帮助。邻居家子女多,有一个儿子借住我家好多年。

父亲是一个对妻子恩爱对子女严格的人

父母结婚后,母亲在河口老家随家人一起生活。1954 年父亲回家探亲,看到母亲在家里生活艰难,对家人发了仅有的一次火。此后,他把母亲带到厦门,成为中央军委批准的新中国第一批随军家属。

父亲离休3 年后,母亲患上了类风湿,关节慢慢变形,渐渐失去自理能力。父亲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有时要参加老干部支部活动,他总是把我姨娘请来,替他一会儿,从不让我母亲身边无人。每次我回家,他总是说:“家里有我,你忙就回去吧,你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就这样,父亲十三年如一日,五加二、白加黑悉心照料着母亲。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子女也很难做到父亲这样。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很严格。我刚参加工作,父亲就要求我努力工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84 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县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党员。

计划经济时期,很多商品都要凭计划供应。我姐把几张自行车和手表票给了朋友,父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姐姐。父亲从没有用自己的工作资源为子女工作“走后门”或向组织提出要求。我是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的工作,而我哥、姐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按政策回城安排工作。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更多是身体力行,用他那革命战争年代挺身而出的历史担当,始终不渝的对党忠诚,国家困难时期为国分忧的赤子情怀,对恩人、母亲的有情有义……深深熏陶着我们!要说家教,身教不就是最好的家教吗?要说家风,用行动书写的家风不就是最好的家风吗?

猜你喜欢
母亲工作
母亲的债
不工作,爽飞了?
给母亲的信
选工作
母亲
悲惨世界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