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农场,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绿色的希望;系上围裙、烹饪一桌美食,在劳动中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动手动脑,体验木工、泥塑等非遗技艺,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让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切实感悟到劳动之美。
陕西大荔县学门前小学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将校园的120个花箱区域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给全校33个班级,着力打造特、小、美的“童心农场”,让“童心农场”发挥“一地五园”功能,即成为师生们的蔬菜园、趣味园、技能园、文化园和育人园。
“一亩地菜园计划”是北京市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两年前发起的劳动实践项目,历时135天,450个孩子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一亩地里发生的“生长故事”。在一亩地里,从无到有,从播种到收获,从观察到探究,学生学会了选择——种什么是学生自己共商选择的结果;學会了劳动——怎么种,怎么除草,怎么采摘,学生走过弯路,但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草盛豆苗稀”;学会了观察——通过观察幼苗的生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下了一系列“自然笔记”。
浙江鳌江四中西塘校区建构了“生活性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服务性劳动——集体的事情争着做;艺术性劳动——高雅的事情学着做;创造性劳动——挑战的事情试着做”体系。鳌江镇滨江小学则以“海洋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海之技、海之艺、海之味、海之爱”4个板块的劳动教育课程群。
1.热爱劳动。让热爱劳动的种子生根发芽,家庭教育、社会引导不容忽视。良好的家校互动至关重要。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而言之,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热爱劳动,真正以劳动为荣。
2.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劳动教育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3.注重实践。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素材积累1:劳动教育的更多“打开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当讲到古代灌溉知识时,历史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早期汲水工具,还会与学校木工工艺课互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水转翻车等模型;在广州市第五中学金碧校区,学生们在化学课上做豆腐,动手体验磨豆、过滤、煮浆、点卤等步骤,老师则适时为同学们讲解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原理。生产车间讲思政、竹藤编里谈数学、建筑工地说物理、生态茶园聊地理……这样别开生面的劳动课,如今在各地教学实践中不断涌现,为劳动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解读:不断挖掘各学科课程蕴藏的劳动元素,打造衔接互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将有助于在学科融通中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素材积累2: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
劳动教育是“一课”,更是“一育”,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要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在播种、浇水、施肥的农事劳动中,引导学生树立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在整理书包、扫地、做饭的家务锻炼中,让学生感悟如何为家人和朋友带去爱与幸福;在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劳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幸福生活源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解读: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但如何上好这堂课,需要我们做好实践与探索。劳动是教育的手段,以劳引育,避免为劳而劳、流于形式,劳动育人才能收到润物无声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