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何永芊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面对时代召唤,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花垣职高)以开展“书香伴成长”主题比赛活动为着力点,推动读书与育人双向赋能,实现学而有方、学有所思、学以致用,以读书之道培塑“未来工匠”。
近日记者走进该校,找寻那滋养师生的“书香味”“书卷气”。
阅读,内炼工匠之基
学生在校园里专注阅读
“学校以‘书香班级评选为着力点,倡议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写征文、制作手抄报、参加演讲比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树立远大志向。”学校政教主任杨佳杰说,而今活动虽已结束,但校园里随处可见书香满溢的生动景象,处处皆有学生手捧书籍阅读的身影。
“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客观上存在阅读资源相对匮乏、接受科学阅读指导的途径较少等问题,甚至连课本也不勤翻看,更別说是课外书籍了。”中养16班班主任欧阳熙涵告诉记者,如何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班会课上,欧阳熙涵与孩子们诚恳交流,告诉大家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特别是选择了职业学校就读后,更需要日复一日钻研技能,读懂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劳动模范这本“榜样之书”。
随后,她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们挑选了一本合适的阅读书目——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命运或有不公,但要充满希望向前。”欧阳熙涵明白,这群学生内心多少有些自卑,可能已经放弃努力,但作为教师,她要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重新播撒种子,陪伴学生成人成才。
令欧阳熙涵没有料到的是,成绩优异、仪表谈吐等方面出众的唐圆(化名),最先被打动而后敞开了心扉。“《活着》这本书触及到了她不愿与别人提起的过往。”欧阳熙涵说,由于家庭变故,唐圆不得不选择来花垣职高就读,以此减轻家中负担,书里的情节让她感慨命运的无常。
“学习的压力和对新学校的陌生让我感到窒息……直到,我遇到了我的益友《活着》。”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唐圆勇敢站上舞台,真情流露、娓娓道来,把曾经失去的信心找了回来,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最终获得全校“书香伴我成长”主题阅读活动一等奖。
一个学年以来,中养16班的学生们从面对阅读教育的不屑到正视,再到主动参与,由“要我读”转型成了“我要读”,实现了个人成长的跨步飞跃,最终获颁书香班级。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下,而今在花垣职高已形成常态化读书机制。“通过书香校园建设这个载体,我们的校风学风、专业建设都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整体面貌也迎来了新变化。”校党支部书记龙世平说。
阅读,外塑文化自信
不仅是书本阅读,在花垣职高还有一本更宽厚、更丰富多彩的“书”为师生所读,那就是民族文化。
2016年,中国湘西(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落户花垣职高,学校成立专门工作领导机构“花垣蚩尤文化研究会”,以所处区域和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因地制宜,挖掘和整理苗族文化的精髓,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传承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学始于乐。
在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也让苗族文化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校艺体馆里、非遗广场上、操场中,苗鼓、蚩尤拳、地狮等社团课如期进行,8位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带着“让这群学生多一项傍身技能”的初心,带领零基础的学生们进行练习,风雨无阻。
校民族文化办公室主任吴吉荣从2016年开始便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调研苗族文化,最终完成了《苗汉英三语特殊性的比较研究》等多本校本教材的编辑。
作为英语老师,吴吉荣认为在教学中引入苗语,实现三语互动,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像我们苗语说‘红布,是把‘布字放在前面,修饰它的词放在后面,当学生们以熟悉的方言作为语法学习的突破口,就容易理解多了。”教学中,吴吉荣边教授边摸索,让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重拾信心。
从纸上的“书本阅读”到本土文化的“大阅读”,多年来,花垣职高将阅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工程,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全校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助力学生汲取阅读之力、夯实成长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