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茹琳
岳维藩(1914—1985),山西五台人。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安邑县牺盟会特派员,乡宁牺盟会中心区秘书,汾城县县长,沁县县长,太岳行署财政处科长、秘书,太岳三专署汾南办事处主任,稷麓县县长,晋绥十专署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晋南中心专署副专员、运城专署专员,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1965年调任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南京市市长。粉碎“四人帮”后,任南京市委副书记。1979年调回山西,任副省长,太原市委书记。1982年任太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党组书记。在省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省委委员,还连续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悼词中这样评价他:“有坚强的党性,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必胜信念。数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到重病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工作。为了革命事业,他倾注了全部心血,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远见卓识的实干家
岳维藩两度主持太原市政府工作,所做成绩和贡献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1952年,他任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时,正是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太原被列入新工业基地之一和进行城市改造的重点城市。他在负责编制城市规划时,为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要求制定较长期的、切合实际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他认为“城市建设上的错误,是人类历史社会最难改正的错误之一”,主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要有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的思想”。当时在城建方针问题上,全国争论的焦点是“立足旧城改造,还是立足于建新城”。带着这个问题,他深入研究太原的实际情况,多次召集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仔细对比改造旧城和另建新城的利弊,从而提出太原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走旧城改造之路的主张,并使这一主张最终成为太原市委的一致决定。1954年,在省委、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家建委和城市规划院的指导下,在各专家、学者和各级干部的努力下,太原市完成了第一个为期20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包括总体布局和分区域、分项目的部署,较好地解决了旧区利用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岳维藩认为,开辟和建设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工程,从“一五”计划开始,他就在城市建设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主抓迎泽大街和新建路的建设,并以此为主副轴线延伸,相继开拓五一路、并州路、府西街和柳巷南路,打通解放路、建设路,到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扭转了旧太原留下的丁字街遍布全城的局面,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迎泽大街的前身叫“西汽路”,宽仅六七米,是当时通往河西的唯一公路。太原刚解放时,迎泽大街南北两侧是一片荒凉地带。1952年经过改修,路基宽达20米,白灰砂浆灌入的路面14米。1956年修建迎泽大街时,对于路宽多少比较合适,大家持有不同意见。岳维藩认为,该街是联通市区和河西工业区、西山矿区的大干道,是近期和远期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体现省会风貌的大街道,因此主张不能太窄,最后经反复研究确定为66米宽,并强调该街建筑要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主,不许临大街建住宅。这件事体现了他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的远见卓识与敢于担当。
1955年,任太原市市长的他按照总体规划狠抓城市建设,从选择和确定建设项目,到组织实施,包括工程的进度、效率、质量,他都一抓到底。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骤增,城市供水严重不足。他组织技术力量加紧勘察并经多方论证,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地下供水工程——兰村水源工程,大大改善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状况。
他还十分重视园林绿化工作,把树木花草比作“城市之肺”。在狠抓街道绿化的同时营造汾河林带,开始绿化东西山工程,重点开展迎泽公园、五一广场街心公园和动物园的建设,进行了卧虎山公园的勘察。他还把园林建设和保护历史文物结合起来,把晋祠文物区和晋祠公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恢复了天龙山部分寺庙,整修了天龙石窟和栈道;修建了永祚寺碑亭,修复了明代砖塔;对崛围山和兰村窦大夫祠进行部分修复,初步构成了环城的园林体系,为太原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新的景色。
勤政为民的好公仆
岳维藩具有鲜明的群众观点。他把群众的衣食住行时刻放在心上。他常讲:“市长就是全市居民的供给部长,当不好这个部长,千家万户有意见。”
三年困难时期,市场商品十分匮乏。在1960年10月、12月全市召开的会议上,他大声疾呼,对困难要有足够估计,必须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他首先从扩大菜田、扩大菜农抓起。从抓菜田布局、规划,到制定菜农政策,从组织种菜品种到运输供应,一抓到底。当时新发展的城市吃菜问题很大、困难很多,而太原不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还向北京等吃菜困难的大城市调运蔬菜。为更好地搞活市场,增加生活必需品,根据中央总的方针政策,他从实际出发开放了农贸市场,恢复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老字号和地方名特产品,包括六味斋酱肉、清和元头脑,老香村糕点以及晋府店刀剪等传统产品。组织开展小商品生产战役,组织发展缝补修理服务业,使商品紧张状况逐步缓和。他每天过问全市的粮、菜、肉、蛋和油、盐、酱、醋的购销和库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针对当时物资奇缺的实际情况,太原还首创了用证号供应市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用购物券选购紧缺商品的供应办法,受到商务部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太原市许多人一度出现严重的浮肿病,岳维藩多次开会研究治疗对策,后经市委书记处研究决定,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重度的停止工作,轻度的半日工作,严格控制义务劳动,同时做好粮种调剂和搭配。对患者有条件的集中在一处休息,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根据当时条件,除休养、药物治疗外,他还让财委供应患者黄豆、油茶、糠麸饼、健身饼等食品80万余斤。大力号召广大职工和市民搞代食品生产,生产小球藻、蘑菇、人造肉精、粗淀粉等5000万余斤,对人民改善生活、增加营养、治疗浮肿病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还提出改造居民院落厕所的设想。太原市的小街小巷达数百条之多且多为土路,缺乏排水设施,刮风土飞扬,下雨泥满街,加上居民院落人多厕所小,粪便常有满溢之患,每逢雨季更为严重,直接影响环境卫生。对此,他责成市卫生局在调查基础上做出改造公厕的规划,经审查同意,责成市政工程部门组织施工。经过几年努力,城区500多座厕所改为粪尿各行其道,尿水排入下水管道,从而减轻粪便掏运量。广大市民对此举措深表赞同,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
廉洁奉公的好榜样
岳维藩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的风范有口皆碑。三年困难时期,财委集中了很大权力,他对市委财贸部、市财委的干部严格要求,不准走后门、批条子,他自己也从不乱批条子,要求他的家属、身边的司机、秘书等工作人员也不走后门、不购买紧缺商品。一次,儿子岳华从饭店买来一条烟,他知道后立即将烟退回,并赔礼道歉。在他的带动下,分管财贸工作的副市长孙哲听、市委财贸部部长张庆中及两部委工作人员,都能模范执行商品供应政策。
他从不用公款请客。市委在并州饭店召开扩大会议,就餐时都是按规定如数交钱和粮票,理发也是按规定付款。省委第一书记王谦调四川工作前,原市委领导成员在饭店请王谦吃饭,为他送行,由参加者分摊餐费。20世纪80年代,有些老同志从外地来山西,他总是在自己家里招待,从未动用公款请客。1982年,南京派一个代表团来太原洽谈经济业务。会毕,太原的同志打算将市经委积存的旧报纸卖掉请客。他知道后说:“不用麻烦了,请客的费用我负担,你们作陪就行了。”事后,他让司机给饭店送去70元。
他从不试用新产品,更不接受礼物。有一次晋南某县给他送来两箱名产煮饼请他品尝,他当面拒收。目睹此状,市政府秘书长出面让把煮饼送到机关食堂折价付款才妥善解决。1961年9月,一位部门负责同志为安排好国庆、中秋节市场,从新疆调运瓜果,回来后抱1个大哈密瓜兴冲冲地去给岳维藩汇报节日瓜果市场的安排情况,顺便请领导们尝鲜。岳市长详细听取汇报后,严肃指出:这个哈密瓜带回去,即使花钱买,也不能动用节日商品供应货源,并语重心长地说:“倘若市领导尝1个瓜,别人就敢尝10个瓜,上梁不正下梁歪,节日市场还能搞好吗?我们当干部的,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啊!”还谆谆告诫大家:“要严格执行供应政策,我们该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能搞特殊。”困难时期结束后,全市经济情况好转,但他一如既往坚持原则。1963年,开展了“增加品种,发展生产”的竞赛活动。各饭店技术比武结束后,服务局领导把比武做好的面点,切好的肉菜装了4小包送给他,并附字条说明,是技术比武所剩送市长品尝,检验技术质量,提出改进意见。他看后,对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热情鼓励,只是对带来的样品掰一点品品,但没有接收,将样品如数退回饭店。
1985年,太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五次会议。会前一个月,岳维藩病重至腿脚都肿得厉害,走路不便,大家劝他不用参会,抓紧治疗,但他谢绝,坚持完成会议准备工作,主持了大会开幕式。赴京看病,除秘书陪同外,不让带东西,不让其他人去。就诊期间,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随身带着卫生部关于公费医疗的规定,凡是应该自费开支的费用,都叮嘱工作人员务必从他工资中支付,绝不准公家报销。
从严治家的好典范
岳维藩严于律己,对家人严格要求,从不以权谋私。亲属也没因他的地位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
二儿子岳华因患膀胱癌一直在基层单位治疗,直至癌症后期才转到条件较好的市中心医院诊治。其间,岳维藩再三嘱咐不许特殊对待,到医院探视从未惊动过医院的任何人。岳华住着有10个床位的病房,时值夏天,闷热难忍。岳维藩却说:“不要给医院增加麻烦,别人能克服,你也要同大家一样克服困难,把病养好,争取早日出院。”他对自己和家人的严要求几乎到不近情理的地步。儿子治疗需从上海买一种贵重药品,但他一时拿不出钱来,也不向组织“伸手”请求帮助,而是由南京的一些老同志凑钱帮助买了药,事后他再设法归还。
当时,他有个亲戚在办公厅的下属单位当传达员,年已过百,身体有病,办公厅人事部门打算给这个同志调整一下工作。岳维藩知道后,给办公厅的领导说,要根据工作需要量才使用,不要因与他的亲戚关系而特殊照顾。1963年国家统一调整工资,规定13级以上的不动,14级的按25%的升级面调整。市委确定全市行政机关14级的升级面中,集中掌握,统一平衡,由市人事局提出意见,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人事局根据条件,全面衡量,提出拟调名单,首先报送岳维藩审阅,当他看到有爱人杨玉峰(时任市轻工局党委副书记、行政14级)时,随即划掉,然后批示“送交常委会讨论决定”。
他从不让家属乘坐自己的公车,即使顺路搭个便车也不允许。爱人杨玉峰也是一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同在市政府上班,但从不搭乘他的车,每日步行或乘公交车上下班。遇上冬天刮风下雪、夏天阴雨连绵,路上跌跌滑滑,有人向他建议:“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不好时,您用车外出,顺便捎老杨一程。”他却严词拒绝。爱人因病去医院诊断,用过几次机关的小车,事后都付了用车费。
1985年6月10日,岳维藩在太原逝世,有些市民拿出10元8元送到机关,请代买些祭品祭奠老市长。在遗体告别时,有100多名街道居民自发地排队到告別厅向他告别,其中有的是一家三代人,有的是行动艰难的残疾人,众人按照民间传统的习俗行叩拜礼伏地痛哭。灵车驶往火葬场时,不少群众默默伫立街头,为其送行。
岳维藩一生以老黄牛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鞠躬尽瘁,办了许多好事。他满心装的都是党的事业,直到临终前一天,还念念不忘城市建设,嘱咐工程技术人员“要按规划办”。他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不计名利地位,廉洁自律,公私分明,勤于谋政,耻于谋私,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最本质的初心本色。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