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雨
人工智能应是由人工创新引发的一系列数字化的智能信息工具,它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正如硬币有两面。如果把影响的范围缩小到中学生的学习领域,我认为弊大于利。
人工智能“偷”走了时间。以互联网为例,异彩纷呈的信息中充斥着数不胜数的新鲜玩意儿——游戏、漫画、短视频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有着致命的成瘾性,一旦接触便很容易沉迷,时间、精力、心绪都将被它们牵着走。虽没有造成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却似慢性毒药,一点一点地“偷”走我们的时间、侵蚀我们的意志。而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危害。智者早就说过,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青春年华是需要用手指细数的珍贵财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耗在人工智能打造的信息世界里,那么还能剩下多少时间用来学习呢?倘若我们将大块的时间用来消遣,那连“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也只会变成无稽之谈,用偌大的西瓜去换取细小的芝麻,这无疑是亏本的买卖。假设,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沉溺于信息世界,我们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本去奔赴那光辉的前程呢?人工智能“偷”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们的未来,以及父母和老师的期待。
人工智能还“偷”走了我们的心。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充斥着信息茧房、信息碎片化等问题,单纯而又欠缺自律能力的青少年又有什么办法能躲过大数据的“围堵”呢?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它除了能够给我们提供海量信息之外,还能依据我们的喜好精准推送相关消息,不断迎合着我们的趣味,刺激我们的感官。但当我们真正停下脚步去思考这些信息的价值时,我们都无法理直气壮地回答出一个“利”字,有的只是杂糅的内心,让我们单纯的学习之心沾染上互联网的阴暗、冷漠。当我们的内心充斥太多的杂念时,便很难安静下来。譬如一方小池满是蛤蟆蛇鳝,就很难窥见它的宁静。难以静心,便难有耐性,之后便引发一连串的效應,最终只能是心思浮躁,做事不细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与人工智能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捍卫心灵的一方净土。
当然,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学习也有不少益处,例如提升认知水平、激发学习兴趣等,但即便如此,一切的投入都应该考虑与产出的合理回报,而这些收获与我们如烟似雨、随风飘散的宝贵青春时光相比,确实有些微不足道。
人工智能的世界的确有着无数的优势,与此同时,也隐藏着莫大的危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多半是滥用人工智能的例子,故可从概率窥见大多数青少年是无法正确利用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在学习的世界,便像是一项危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拥有成功的可能,但更大概率是风险。成功也只是极少数人的幸运,我们既然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为幸运儿,就不要拿自己的前程冒险。
所以人工智能无疑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学会自制,扫清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努力给心灵留下一片澄澈之地,为未来多争取一份可能。
(指导教师:邱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