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粽子不好消化,不能空腹吃,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大概这才是不少人担心的部分。而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碳水),也就是和大米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这也是糯米会更黏的原因。
粽子的本质就是主食(碳水)+配料。有没有觉得粽子这组合其实和很多食物都很像,比如:糯米饭、糖糍粑,甚至肉包子。这么看,早饭来个粽子作为主食,没毛病。
空腹能吃粽子吗?
一般食物在胃里消化4小时后,就能把食物都送进小肠。所以通常早上起床的时候,基本是空腹状态的。这时候的胃是排空状态的——嗷嗷待哺。
等到闻到粽子香的时候,其实大腦已经启动,通知胃和各器官(胰腺、小肠等)准备开始“动工”了。哪有什么空腹不能吃的东西!胃可不是盖的,本身进化来的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不同质地、成分的食物。因此空腹吃并不需要担心啥。
粽子真的不好消化吗?
粽子不好消化的印象,可能来自糯米很黏的关系。但事实恰恰相反。
实验研究显示,刚出锅的热糯米饭,血糖反应是非常高的,超过白糖,更高于普通粳米。体外酶解反应甚至发现,20 分钟就达到了分解高峰。也就是说糯米在身体的整个消化过程比你想象得快多了。
当一口粽子进到嘴里,口腔淀粉酶会分解一部分的糯米,进入胃部后会进行简单的物理消化,把那口粽子拆分成小块状,并且分解部分糯米表面的蛋白质。之后就可以进入小肠,因为糯米的支链淀粉多,和酶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反而更容易被分解(也就是更快被消化吸收)。
淀粉属于碳水化合物,比脂肪等物质分解得快多了。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粽子反而是好消化的食物。如果你早上8点吃的粽子,等到了中午(4小时后),真的也该饿了,胃接近排空的状态。等到下午 4 点的时候,粽子里的糯米早就被小肠吸收完,变成存进身体的能量了。可能只剩下一些难消化的肥肉、脂肪还在小肠里挣扎。
粽子里的糯米本质就是一种主食,甚至是一种高升糖指数的主食,消化快易吸收,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小心哦。
吃完粽子,胃不舒服是怎么回事?
这可不能怪糯米,主要可能和3个原因有关:
原因一:怪你吃得太大口
粽子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了压实处理,黏黏的糯米让食物密度变得比较高。很多人一个粽子三口就吃完了!那“拆解”的工作就只能由胃来完成,那就需要多一点时间把它处理成小块状的。要是再加上吃得快,大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吃下第二个,妥妥地超量了,能不难受吗?
原因二:怪你吃的粽子配料太多
粽子米里通常还有更多的其他高油高脂的成分,比如蛋黄、肥肉,当进入胃里的食物成分混合度过高的时候,胃消化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
原因三:个体差异
每个人胃和个体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的确有些人吃了粽子之后会有一些异常反应。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会增加胃酸分泌,所以还是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来选择粽子。另外,的确可能存在心因性不适(其实担心大于实际反应),要相信我们的胃很强大,适量吃并不会有问题。
总结下,如何吃粽子。
担心出现不适的,可以优先选择配料少油、少糖、少盐的粽子,尽量用蒸煮,而非油炸的烹调方式;一次不要吃太多(小小一个100 克以内,就够了),适当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过往吃粽子出现不适的朋友,量力而行;粽子升糖指数 > 80,尤其是含有蜜枣和豆沙的甜粽,更容易升高血糖,血糖不好的人应谨慎食用。偶尔吃吃嘛,吃得开心最重要。
“糖友”该如何吃粽子?
1.趁热吃,因支链淀粉冷却后抗性淀粉含量高,致使粽子变硬,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胀。
2.粽子完全可以替代主食,一般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100克的粽子,“糖友”可吃一个或者大半个,或者选择时下流行的迷你粽。吃完粽子后一定要减少当天的主食量。
3.早餐或者午餐时最适合吃粽子,晚上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所以粽子不适合在晚餐时吃。如果晚上吃了,最好吃完粽子再走一走,以助消化。
4.吃粽子时尽量慢一些,吃得越快,餐后血糖会升得越高,细嚼慢咽可以延缓血糖的升高。
5.可以先喝点水,吃点配菜,吃几口粽子,或是吃几口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再来一口粽子,以这样的顺序饮食,可以延缓血糖的上升。
6.吃完粽子可以喝些淡绿茶、红茶或陈皮茶来解腻。
7.最后,记得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做到心中有数,确保不会因吃粽子导致血糖较大幅度升高。
整合自“丁香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