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古籍述要与成书背景探析

2023-07-10 06:08谢洲汪剑徐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籍医书医家

谢洲 汪剑 徐梅

作者简介:

谢洲(1988—),女,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E-mail:592573464@qq.com

【摘 要】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药知识的载体,是中医医史研究的重要部分。从地域视角梳理中医古籍信息有助于了解地方中医药文化特色和发展脉络。为研究云南省中医古籍的撰著历史,笔者从云南旧方志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整理出10类86种医籍。云南中医古籍总体数量不多,但基本涵盖了中医文献各大门类,内容丰富多样;著者籍贯遍及云南省各地域,以滇中地区较为集中。云南医籍撰著的历史与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地方疾病的发展史以及本地刻书业的兴盛等多种背景因素相关联。这些医籍反映了云南本土医药文化特色,为探索地方医学史,丰富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关键词】

中医古籍;专科目录;云南医史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1-0001-04

Abstract:As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tydy on TCM Ancient book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rting out the inform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local medicine. In order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in Yunnan Province, 10 categories and 86 kinds of medical books are sorted out from local chronicles of Yunnan before liberation and other documents. The total number of TCM Ancient books in Yunnan is not large, but it basically covers various categories of TCM literature with rich and diverse contents; The authors native place covers all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especially in Central Yunnan. The history of Yunnan medical books is related to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Yunna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ocal diseases and the prosperity of local book carving industry. These medical books reflect the local medi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an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exploring the local medical history and enriching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Keywords: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atalogue;Yunnan Medical History

云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发展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医药文化,中医药学与少数民族医学交融,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本地医家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经验,记载于各类医书中。虽然迄今其中大部分医籍或未及刊印或已亡佚散落,但在文献资料,特别是本省地方志中人物志、艺文志里保留了不少古医籍的线索,使我们得以一窥云南中医古籍的撰著概况。本文将根据文献考察结果,简述民国以前云南中医医籍的基本情况与著述特色,并联系云南历史人文对医籍的成书背景进行探讨。

1 云南中医古籍述要

1.1 云南中医古籍的基本情况 郭霭春先生编著的《中国分省医籍考》[1]是以地域划分的中医古籍目录专书,其中云南省部分依托建国前云南方志,记录了中医古籍8类62种。但因时代较早,收录内容难免缺漏。作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2-3]《中国方志丛书》[4]《云南卫生通志》[5]《中国中医古籍总目》[6]等文献资料对云南中医古籍信息进行考察,参考《中医古籍分类标准》[7],并结合实际情况,梳理出医经、伤寒、诊法、本草、方书、临证、针灸、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及其他共10类86种医籍。各类医籍种数如图1所示。

相对于其他省份,云南中医古籍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且大多已经佚失,但基本涵盖了中医文献各大门类。目前所知86种医籍中包括明代以前1种,明代16种,清代69种。其中存世者有《滇南本草》《医门揽要》《医学正旨则要》《内经营气脉度运行考》《仲景脉法续注》《通微脉诀》《陈竹园惊风鉴》等。医籍作者58人,籍贯遍及滇中、滇西、滇东、滇南各地,以滇中地区较为集中,首府昆明最多,其次为滇中楚雄及滇西大理。

1.2 云南中医古籍的分类及特色 上文所述10类古医籍涉及基础理论、本草研究及临床各科等多各面内容。因为存世医籍较少,分类大多依据文献记载中的书名等相关信息。根据存世医书及现有文献信息,可以对云南中医古籍的整体特色做初步阐述。

医籍中影响较大的应为本草类中嵩明人兰茂所著《滇南本草》,成书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世范洪、高宏业、朱景阳等人多有增补,版本较多。该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体现了少数民族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不仅在云南医籍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研究我国地方本草的重要文献。本草类中明代谪戍云南的杨慎也著有《滇南本草》,道光中皖人孙兆蕙将二书合校汇编,间附己说,刊为《一隅本草》[8]。此外尚有《本草别解》《本草改谬》《何首乌传》等本草类著作,惜皆已亡佚。

各类医书中以临证类数量为最,包括通论6种、温病7种、儿科5种、眼科2种。较有代表性的有明代兰茂的《医门揽要》及清代曲靖人陈雍的《医学正旨择要》。《医门揽要》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各种常见病的辨证原则和处方用药,所列病例符合云南本土疾病特点。后世多将此书与《滇南本草》合刊,道光《云南通志》称其“滇中奉为至宝”。《医学正旨择要》作为清代云南医学堂教材,涵括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诸科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体现了对医德及综合素质的重視。本类下占比最高的为温病类,主要为治疗瘟疫的医书,包括《瘟疫集要》《瘟疫论》《瘟疫条辨》《瘟疫书》《鼠疫说》数种,另外在方书类下还有瘟疫专科方书《救疫奇方》。这与清代云南瘟疫流行关系密切。儿科、眼科各科专著的出现体现了明清时期云南中医临证分科的细化。

其他各类医籍从内容到形式都可谓丰富多样。从书名等相关信息来看,既有《内经条解》《内经四言韵语》《难经发明》《内难要旨》《伤寒论略》等对《内》《难》《伤寒》的阐发之作,体现了云南医家对医学经典的重视;也有如《奇验方书》《经验良方》《溥仁堂验方》《经验方书》《一百一十六首秘方》等医家处方经验的收载及民间秘方的辑录。既有《可知因病二论》《治病必求其本论》《医易汇参》等阐发个人学术观点的医论杂著,也有《训蒙医略》《人子必读书》等医学启蒙普及类读物。诊法类中《内经四言韵语》《伤寒脉赋》《通微脉诀》《五胜受病舌苔歌》运用歌诀的形式帮助理解记忆,《男女脉位图说》又以图谱辅助说理。清代腾冲人刘德俊、刘福谦父子的《医案》,昆明世医姚长寿《姚氏医案汇编》则反映了云南世医医疗经验的传承和总结。

2 云南中医古籍成书背景探析

2.1 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的发展 中医学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进入云南,至明清时期发展兴盛,出现了一批儒医和世医,医学分科逐渐细化。这是明清时期云南各地医籍著述迭出的主要背景。

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可上溯至东汉时期。汉章帝时,任益州太守的王阜就在云南“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9]。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和中原王朝的交流更多,汉文化的传播日盛一日,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的发展。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宋崇宁二年(1103年),大理国段正淳“使高泰运奉表入宋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 [10]。民国《姚安县志·人物志·方技》中也有记载:“邑中自高运泰求获药书六十二种,医道当起于是。” [11]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录了南宋乾祐九年(1173年)大理人李观音得等23人至广西横山寨议价卖马之事,带有文书表明需购回《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加注》及《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等汉文书籍,还有“浮量钢器并碗、琉璃碗壶及紫檀、沉香水、甘草、石决明、井泉石、蜜陀僧、香蛤、海蛤等药” [12]。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汉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医药方面在省会中庆(今昆明)设医学提举司,并在多地开设惠民药局。医籍作者籍贯分布较为集中的昆明、大理等地无不是云南开化较早,受汉文化影响深厚的地区。宋元时期云南有白敏中、白和源、溪智等地方名医出现。根据出土的《故溪智谥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师墓志》,后理国医师溪智的医术医德受时人称颂,其祖先已曾撰写医药类书籍,本人则著有《脉诀要书》传于后人[13]。

明朝统治期间在云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云南中医药学发展势头迅速,医疗机构较前普及,各府、州、县不仅有官派的医官,还有私人行医医生和药店,医学分科开始细化。在此背景下,省内许多医家开始撰写自己的医药学著作。根据地方志记载,除前文所述兰茂著《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外,被谪戍云南的刘寅著有伤寒类著作《伤寒脉赋》、针灸类著作《标幽赋注》;其余云南各地医家所撰医书以方论和医案类为主,包括龙施《心济医宗》、李星炜《奇验方书》和《痘疹保婴心法》、陈洞天《洞天秘典》、孔聘贤《可知因病二论》、何孟明《医书》以及高绍尧《医案》等。

清代,云南的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本地医家增多,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医家著述从经典理论、诊断方法、本草研究到临床各科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体现了本省中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其一,世医大量出现是清代云南医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较有代表性的为昆明姚氏,自乾隆起传承六代,其中姚时安、姚文藻皆著有医书。姚时安脉理精湛,能决死生,著有《医易汇参》,其子姚文藻尤擅伤寒、痘疹,著有《痘症经验录》。其二,一批本地知识分子学习医术,促进了云南中医药学水平的提高。明清之际云南儒学之风日盛,清政府强化科举取士制度如内地省区。本地知识分子中有许多博览群书,兼习医术,更有相当一部分因科举失利转而攻医。这些“儒医”不乏有医学著述者,如姚安土司、白族学者高奣映,是地方上极有影响的饱学之士,著述宏丰,民国《姚安县志·学术志》记载其著有《葆婴辑要》。又如鹤庆人奚毓嵩,因科举不第授徒为生,并讲求医术,民国《鹤庆县志·人物志》记载其著有《训蒙医略》《伤寒逆证》《先哲医案汇编》等多种医书。再者,清代医学分科更加全面和细化,许多医家在内、外、妇、儿、眼科等领域各擅所长。如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艺术传》载赵州人杨世宾“尤善小儿科”“全活甚多”;昆明人李延龄“善医,长于妇科”;昆明人李子骏“习外科,所制膏药多效验”;赵州人赵良弼“至西岳遇异人,授以眼科书,屡试神效” [14]。在此背景之下地方志中出现儿科、眼科专书的相关记载。

2.2 云南地方疾病的传播 云南自古以来被称为“瘴疬之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方病猖獗,天花、麻疹、疟疾、鼠疫等多种疾病都曾在云南肆虐。疾病的流行促使了社会对于医药行业的关注,本地医家们在实践中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诊疗,这是医籍撰著的重要推动力。

这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清代云南的鼠疫大流行。根据地方志记载,云南的鼠疫流行开始于乾隆年间,其后绵延不断,数度出现流行高峰。1856~1902年,回民社文秀起义,战争四起,社会陷于无序状态。由于军队大规模频繁移动,加上战争导致的难民迁移以及战后返乡,云南鼠疫由流行中心滇西地区扩大并几乎波及全省[15]。地方志中记载了昆明、大理、楚雄、曲靖、姚安等多地鼠疫爆发流行的惨状。民国《姚安县志》载:“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至十月民大疫,俱红痰痒子症,患者一日即死。”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载:“光绪元年及十八、十九等年,邓川、昭通之鼠疫死者甚众,分邑为墟。”[16]这促使云南本地医家探究瘟疫诊治,总结出瘟疫的诊疗对策并记录于医籍。如嘉庆年间昆明医家钱懋龄,因大疫中沿用伤寒旧法不效,于是推究病源,广稽医案,著成《瘟疫集要》。咸丰、同治年间云南鼠疫大规模爆发,昆明治疗鼠疫的专家彭超然采用外治内服并用的方法,取得不错疗效,其著有《鼠疫说》。其他瘟疫类医籍还有李本修《温疫集要》、曹鸿举《瘟疫论》及《瘟疫条辨》、方有山《瘟疫书》等。

除了治疗瘟疫的专书,在临证类儿科专著中,《痘疹保婴心法》《痘症精言》《痘症经验录》三部都与痘疹相关。所谓痘疹即天花,在云南流行年代久远,发病及病死率都高。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府的官医局内就设有医士引种牛痘,民间也流行“吹花”的痘痂接种免疫疗法[16]。这些医书记录了当地医家天花诊治的经验。

2.3 云南刻书业在明清时期的兴盛 云南雕版印刷业自元代肇基,明代逐渐发展。清初一批手工业者包括雕版刻印工匠随各路军队由内地来滇,这推动了云南刻书业的兴盛,最终形成了官刻、私刻及坊刻三大雕版刻印体系。官刻医书有《御纂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医方撮要》《胎产护生》《洗冤录》等。书坊刻印更为流行,王氏务本堂、四知堂,会云楼等书坊都曾刻医籍[15]。明清时期云南雕版印刷业的兴盛也是本地医家医籍撰著和刊印增多的重要背景。

现存的几部医书中,兰茂《滇南本草》的古本务本堂版即是光绪十三年(1887)在云南昆明务本堂刊印。李盛卿《仲景脉法续注》《内经营气脉度运行考》存清光绪24年戊戌(1898)云南刻本。陈雍《医学正旨择要》存清光绪云南刻本。此外,通过地方志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一些曾经刊印出版的医书信息。如《新纂云南通志·艺术传》载:“孙荣福,鹤庆人。事母孝,精医道,兼工书,著有《病家十戒》《医家十全》合刊,后人宗其术,辄应验焉。” [14]《民国宜良县志·人物志·乡贤》载:“李希舜,历任江南兴化、上海金需、常熟等县知县、太仓州知州,循声卓著。生平尤精歧黄术,著有《经验良方》医书二卷刊刻行世,贾纶为之序。” [17]

3 结论

作者对民国以前云南地区中医古籍撰著情况进行了整理。根据地方志等文献材料的记载,梳理出云南古医籍共10类86种,包括明代以前1种,明代16种,清代69种。医籍作者共58人,籍贯分布以首府昆明最多,其次为滇中楚雄及滇西大理。云南古医籍总体数量不多,但基本涵盖了中医文献各大门类,内容丰富多样,有一定学术价值。

云南中医医籍的历史伴随着本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医籍的时代、地域分布及内容特色与多种背景因素相关。首先,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的迅速发展是医籍撰著迭出的主要背景。医籍分布较为集中的昆明、大理等地都是云南受汉文化影响深厚的地区。不少医书出自兼习医术的儒士及传承数代的世医之手。医学分科也不断细化,医家各擅专门,有小儿科、眼科等专科医书出现。其次,云南地方疾病的传播,特别是清代的鼠疫大流行,是医籍撰著的推动力。这从临证类中数量较多的治疗瘟疫专书可见一斑。再次,明清时期云南雕版印刷业的兴盛也是医籍撰著和刊印增多的重要背景。云南中医古籍反映了本省医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的经验。其中大部分或未能刊印,或已散佚不传,多依据地方志等资料保留线索,有待将来進一步发现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台湾成文出版社编辑.中国方志丛书[M].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

[5]云南省卫生厅.云南卫生通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6]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李鸿涛,张伟娜,佟琳.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59-164.

[8]王瑞祥. 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70.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847.

[10]倪辂,王崧,木芹.南诏野史会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68-269.

[11]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姚安县志(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9.

[12]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257.

[13]邱纪凤.云南医林人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2.

[14]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94,196,205.

[15]陈妍晶.清代滇版医籍刊刻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33(5):39-41.

[16]云南省卫生厅.云南卫生通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253,260.

[17]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宜良县志(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212.

(收稿日期:2022-10-09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医籍医书医家
神医的秘方
3种医籍考对比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