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刚
摘 要:文章试图通过互联网思维,平台战略理论来重新解读购物中心成功运营的商业逻辑,从地产、商业、资本三者之间藤蔓交织的关系中,挖掘出国内热得发烫的购物中心所植根的土壤,重新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商业理论体系,以实现购物中心自我迭代成长和经营突破创新。
关键词:平台战略;多边市场;网络效应;数据智能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6-008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080
现阶段,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以腾讯系和阿里系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集群,以其难以置信的迭代速度和产品规模百花齐放,席卷全球。其中,线下的购物中心,每年已开业或在建的项目的数量和体量堪称全球之最,品牌组合和硬件设施也跻身世界前列,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 平台商业模式概述
平台模式的概念并非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产物,它一直伴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最有效的商业策略。古代欧洲的“市集”或者中国传统的“庙会”都是最好的例子。将视线拉回到远古时期,生产力受限于生产工具,导致生产资料少有剩余,所以“市集”“庙会”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偶然聚集,大家各自摆摊,进行物物交换。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细化,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以狩猎为主,也分出了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家。随着“市集”的规模越来越大,把太多的欲求转变为需求,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不断膨胀的人数会吸引更多商家的进驻,这样不但促进了商品的多样化,如此一来从偶然的商品交易,拓展到固定的交流场所,市集就此形成,商家和人群两个群体的密切连接, 良性循环加速,这个内在的逻辑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释放出惊人的势能。
在市集这个平台上,商家赚取了往来客人商品交易利润,平台从商家的身上赚取了相当可观的租金或者税收,给往来客人提供了免费咨询和服务,维持了自身的蓬勃发展,城市便由此产生,像一个有机体不断扩张,成为一个庞大的平台生态圈。再审视一下互联网产业和购物中心行业,其内在的商业逻辑何其相似,其核心就是搭建好平台,营造免费经济,然后吸引更多的人,免费用的人越多,平台黏性越强,挖掘用户深层次需求,激发网络效应,平台本身的商业黏度和聚客能力大幅增强。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是为别人搭建,通过连接两个或者更多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巧妙地从中盈利(见图1)。
图1 购物中心平台商业模式架构
2 购物中心平台商业思维内容重构
平台商业模式已深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快递物流、股票期货、第三方支付、在线游戏、影视传媒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在全球商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购物中心的平台生态圈里,如果以时间维度来讲:第一,项目的选址定位要准确,决定了平台的先天优势,铺就平台的底层代码;规划设计要有亮点,筑就平台势能,这些构成平台运行的硬件设施;第二,确定平台的卖方商户端,科学的业态落位、优质的品牌组合强化了这个平台的软件基础;第三,制定有效的补贴策略,启动平台运行,制定平台和商户端、商户端和消费者端、平台和消费者端彼此之间的补偿机制,确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四,通过招商调整形成了整个平台价值链的过滤筛选机制,保证了整个生态圈的准入门槛,以此形成品牌升级和逐步优化;第五,通过整合营销定位多边市场,拓展带宽,吸引流量,满足多方群体的多元化互动需求,从而激发网络效应,搞定买方客户端,培养归属感;第六,通过精细化运营服务体系,制定整个平台生态圈的运行机制,形成持续兴旺经营的动力引擎,打造正向循环,促进自我迭代发展。
图2 购物中心平台生态圈一体化商业模型
综上所述,具体重构的购物中心平台生态圈一体化商业模型图,如图2所示。高颜值的购物中心吸引好的品牌,好的品牌组合,同时吸引优质的目标客群,一端因为需求增加而壮大,另一端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最后带来平台持续盈利,实现其资产的持续增值,继而走向资本市场,通过并购、资产证券化、REITs 上市等途径实现其资本化路径,成功退出。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就此建立,通过平台交流的各端也相互促进无限增长。
3 购物中心平台商业模式的重构特点
购物中心作为平台与传统商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塑造了全新的商业理念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维度(见图3)。
图3 购物中心平台商业区别于传统商业的思维模式
3.1 弯曲传统商业价值链,从单边市场到多边市场
传统商业模式是一个单向的、直线式的产业价值链,符合哈佛商学院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架构“五力模型”。随着平台商业模式的兴起,这个经典的分析框架越来越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依然适用于平台商业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垂直商业模式,而购物中心作为平台整合了地产、商业和资本的庞大产业链条,为上游的品牌商、经营商、第三方合作商、消费者搭建了一个实体物业平台和一个虚拟的信用保障,“弯曲”了传统的价值链,把原本处于传统产业链两端的消费者和供应商吸引到一起,而平台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提供服务,取信于上下游两端,营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和优越的消费体验,促成双边市场交易。
3.2 绝对需求转向相对需求,目的性消费转向随机性消费
商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而理念的转变源于人们需求的改变,从原来的以实用为出发点的目的性需求,转变为以体验为主的随机性消费。在讨论之前,先要回到一个宏观的大背景——就是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其实,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社会就已经是物质极大丰富,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过剩的。中国赶超了 40 年,这几年进入极度的产能过剩时代。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于 1930 年的一篇论文,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文章指出“人类的需求有两种:绝对需求,不管别人如何我们都会有的需求,即生存性的需求;相对需求,能使我们觉得过得比别人好的需求,即攀比性的需求”,绝对需求也许能夠得到满足,但相对需求显然不会。凯恩斯认为,按照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绝对需求的增长最终必定会结束,当绝对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们更愿意将精力用于非经济目的的相对需求。
现代人大部分花费不再是刚需,未来竞争的核心也从满足一个显性需求,转变为挖掘一个潜在的隐形需求。比如营造美好的氛围、新鲜的体验、个性化服务、被尊重等,了解以上内容,就不难理解近些年来购物中心的业态越来越趋于跨界融合,在经营过程中如何进行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来迎合消费者的续费需求,值得人们深思。
例如:中国台湾最知名的实体零售书店“诚品书店”(Eslite Books),作为“亚洲最美书店”现在已然是台湾的文化 IP, 是中国文化零售的标杆,但曾一度面对亏损,苦撑过 15 年,当实体书店在中国台湾陷入低潮时,许多线下书店纷纷倒闭,诚品书店却创造性地运用了平台商业额的思维完美转型,大举获胜。它利用购物中心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书店特有的文化内涵吸引顾客,然后再吸引文创精品、画廊、艺术小店、设计室等特色店铺入驻,反过来,这些优质的商店又吸引更加优质的顾客,以此形成了正向循环的“复合式经营”模式,也塑造成了特殊的诚品文化。
3.3 市场份额转向顾客钱包厚度,时间成为终极战场
传统的营销模式无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 4P 理论, 还是以客户为导向的 4C理论,都在竞争市场份额。圈定市场有多大,然后穷尽所能,拼命地扩大占有率。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迎来了全球消费升级的浪潮,平台商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更看重的是在已占有的市场份额里深挖顾客的钱包厚度。购物中心也越来趋于业态的体验化、内容的原创化、服务的个性化,在消费的场景化上下工夫,通过精耕细作,深挖顾客需求,来增加顾客的游逛深度和滞留时长,尽可能从他的兜里掏出更多的钱,这是平台商业区别于传统商业的思维模式。
如何让顾客在购物中心里待得更久、花得更多,体验化场景消费是不二法门,而体验,本质上是一个时间现象,因为消费者在此支付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时间,而当下购物中心同质化现象严重, 复合程度高,竞争到最后终将转向时间战场,未来的赢家一定不是把更贵的东西卖给更傻的人,而是换一个维度,优化那些有钱人的时间。因为越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越没时间,有时间的人一般购买力有限。所以,如何通过业态创新取悦消费者;如何创意灵感涌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的服务培养消费者归属感,未来行业的竞争正在围绕时间展开。
2016 年年初国内拥有的电影屏幕大概是 3 万块,到 2017年年底大概是4万块,增长了30%左右,中国电影的总票房 2015 年 440億元,2016 年将近 450亿元,几乎原地踏步。同时为什么会出现好的影片动不动票房就突破 50亿元,而差的片子观者了了,因为一场电影下来三四个小时,顾客支付不起。没有过硬的内容无法吸引并留住你的顾客。再例如小米公司,什么产品都做,什么产品都很一般,你很难定义它是一家什么公司,但是其生意经最大的成功就是建立认知,“价格不贵,品质还不错”为顾客减少认知负担,节省时间。这也预示着以产品为导向,围绕供求展开的商业机会正在饱和、正在耗尽它的势能。未来,在时间这个战场上,首先是要帮你的顾客省时间。其次就是帮顾客把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3.4 赢利模式非交易利得,交叉补偿,转移支付
传统商业的赢利着眼于商品直接交易差价利得, 而现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平台开放,免费经济,先让用户零门槛使用,通过免费策略,快速获得流量,然后在分级设置特权收费,或者羊毛出在猪身上,盈利点着眼于平台聚集的其他多边市场,如广告商和第三方,免费经济作为一种渗透式营销,绝不单单是营销策略上的变革,而是在赢利模型上做了颠覆式的突破。
美国《连线》杂志前任主编安德森,针对当下大行其道的免费经济有深入的研究,他在 2014 年出版的新作书名就是《免费:商业的未来》,在书中,他说:“20世纪的免费是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而21世纪的免费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不用付费就在网上获得某样商品。正在线下蔓延普及……” 回过头来看一下购物中心的免费策略,其自身的空间环境整和了供应端所有的业态、品牌、店铺商品,共同构成了向消费者免费开放的平台,顾客可以在其中自由徜徉游逛,享受各种人性化公共设施和舒适环境,也可以免费获得资讯信息、参加定期举办的 PR 活动、领取各种派发的礼品等,更有甚者,可以到各家店铺看完商品,回家到线上下单。 免费经济,符合贪图便宜的人性弱点,成为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最终由谁来埋单呢?商业的本质终究是逐利,消费者换了一种支付方式,将更有价值的东西支付给了平台企业,那就是时间、流量、数据、信息等。这些对消费者而言没有直接的价值,但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却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如何利用这些流量、数据、信息,通过交叉补偿转移支付向社会交付价值,同时获得利润,就是考验平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赢利模式核心能力,通过对大家熟知的几个平台产业盈利点的分析,以下总结了四种赢利模式: 第一种是特权价值,如腾讯的 QQ 和邮箱,通用性能全部免费,特权性能一律收费;第二种是互补效应,例如吉列刀片模式,通过刀架免费占有市场,盈利点聚焦到刀片耗材,发挥互补力作用;第三种是第三方支付,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体等传统的平台产业,少数人付费,多数人享用;第四种就是数字金融,基于流量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快速挖掘大数据背后商品。如阿里巴巴基于淘宝的流量推出了支付宝,腾讯基于微信的流量推出了微信红包等数字金融产品。
在数字金融方面,线下购物中心尚无成功案例,目前经营收益大部分来自商户端的租金收入,极少部分来自顾客端的停车场收费。凯德、万达等的商业模式,推出数字金融产品一直在积极探索,试图挖掘线下强大客流背后数据、信息、时间价值,成就其数字金融的王国,收效甚微。该模式仍在上下求索,仍需创新突破,如何基于实体流量,通过产品迭代和商业创新,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让大家愿意支付价值,前景广阔且意义重大,这一点正是未来竞争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法门。
3.5 量子思维,多元互动激发网络效应
购物中心连接线下的卖方和买方市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网络,集购物美食、休閑娱乐、旅游观光、社交聚会、亲子教育、商务展览等为一体,其强大的功能定位和业态组合可以辐射全客层,涵盖了现代人几乎所有的线下生活场景,越来越成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多样化的场景供给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由此必然激发庞大的“网络效应”。
所谓“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初期提出,在近代也有许多经济学家等相关学术文献探讨过,包括迈克尔·卡茨、卡尔·夏皮罗、约瑟夫·法雷尔等,学术界通用的名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就是找到连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契机,利用群众关系产生无限增值的可能性,通过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建立,达到价值指数级增长的目的。它是一种量子思维,区别于牛顿力学长期统治的线性思维,其威力和速度在工业化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在智能化时代,在艺术创作、平台商业这些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的领域里却是屡试不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网络效应是平台商业模式最大的价值源泉,也是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大数据”“OTO”“互联网+”等,成为行业追捧的热门话题,希望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去改造提升购物中心经营模式。各大公司纷纷布局,抢滩互联网带来的时代红利,时至今日,成功者寥寥,大家期待着“轰”的一声,可结果只是“嘘”的一下。客流、POS 收银、ERP 等软件工具统统上线,但是对于数据分析应用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 之所以难见成效,这是因为在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方面,要完成在线化和数据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正是一个最大的机会。根据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教授的理论巨著——《智能商业》里始终强调的观点:“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是未来商业竞争所必须拥有的双螺旋,是新商业的基本DNA。如果不在这两个方面有质的突破,在新商业的竞争中,你是很难有生存空间。”
由此来看,购物中心行业在数据智能以及精准营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世界在变,生活向前,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被改写的时代。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市场。平台战略这个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它代表了数字化时代智能商业的未来,是新商业、新零售最基本的 DNA, 在购物中心行业发展过程中,赶上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送风车,我们不敢说做对了什么,即便是完全做对,也肯定不是下一个经济周期5年、10年对的方向。作为线下实体平台的购物中心,肩负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内容重构,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理念创新,不断自我迭代, 基业常青,以实现永续兴旺的经营。
参考文献:
[1]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曾鸣.智能商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禹来.中国式购物中心:商业地产实践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郭增利.三四线城市如何打造中国式购物中心[J].经济研究信息,2018(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