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2023-07-10 16:35杨昌富谢海龙舒崇进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学校

杨昌富 谢海龙 舒崇进

高中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立德、增智、强体、育美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劳动教育评价则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一环,结合政策要求、立足学校特色、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课程实施、探索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评价的问题,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劳动课的育人价值,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着手解决困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难题,破除阻碍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校本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意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明确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因此,各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套课程规范、过程合理、结果科学的劳动教育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劳动课实施效果、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参与过程的监测,積极探索劳动教育结果运用的方法和路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面临的困境

当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存在被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纸面和口头,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质量难以保证、成效难以体现。

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地位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特别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制度设计缺失、实施形式单一、课程资源匮乏、过程管理缺位、结果运用乏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当前的劳动教育评价在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等方面难以有效发力。

对劳动教育评价的价值认识不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对劳动评价指标的理解偏差。有些教育工作者或决策者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学科成绩挂钩,忽视了劳动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在评价指标的筛选中,应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多个维度。其次,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受到个人因素、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路径都有所不同,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方法。

对劳动能力的培养引导乏力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人们对劳动育人价值的重视程度。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使很多家长忘记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忽视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强化和劳动技能的培育,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越位或错位,引导乏力。比如,担心孩子受苦受累,不让孩子参与体力劳动;只关心成绩,对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大包大揽,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劳动意识弱化和劳动技能缺失,形成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甚至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的好逸恶劳的心态。

除了家长,对劳动能力的培养缺乏引导还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依然比较明显,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和科学的培养路径,多数学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要考虑到整个教育体系和从小学到高中的连续性;同时,劳动教育也有针对性,应针对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劳动教育清单与培养方案,进行不同类型的劳动训练和劳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应通过多元的培养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但当前中学劳动教育主要依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某些固定的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切入点。具体来讲,一是课程引导乏力。虽然劳动教育已经被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劳动课尚未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学科融合乏力。由于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极强的包容性,多元化的课程实施路径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特征。学校应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充分融合,在学科交叉中实现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和路径的突破。三是评价落实乏力。很多学校注重对学生劳动过程的引导,却缺乏对劳动结果的评价,未形成充分运用评价结果的体制机制。

劳动教育的参与方协作失衡

从操作层面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建立开展劳动教育的协作机制。一方面,劳动教育主阵地缺失。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也缺乏与社区或学校的互动和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参与劳动的机会,难以提高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缺乏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协同,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缺位、课程实施乏力、教学资源不足、实施路径单一、评价方式粗放等问题是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通病。

同时,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劳动缺乏制度引领和统筹考虑。很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并非真正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往往抱有“应付了事”的心态。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的突破

面对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制度漏洞和实践短板,应该聚焦体系建构、路径延伸、基地建设和结果运用等方面,使劳动教育在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方法的指引下,取得更好的成效。

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涉及的问题繁多,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过程中,必须系统整合评价涉及的主体和客体、统筹思考评价改革涉及的要素、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开展有效的评价活动,最大化地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是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普通高中应该坚决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探索基于校本和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方案和实施标准,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对劳动教育课程涉及的重要指标进行有效界定和准确理解,在各类劳动实践活动或劳动课程的基础上,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评价。

二是整合零散的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将原来零散化、片段化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将教室和寝室卫生评比、校外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家务劳动等进行一体化考虑,同时,将教学过程中涉及劳动教育的版块进行整合,逐步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三是建设规范的劳动场所。要改变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单一的问题,有条件的高中学校要建设规范的劳动实验基地,开展农业种植劳动,健全基地管理和种植过程监督制度,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条件不足的学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将校园绿化带按班级进行责任划片,开展植物种植及管护劳动,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场地较小的学校,可以对教学楼顶进行防水改造,利用楼顶开展果蔬花卉种植活动,加强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

选择多样的劳动教育评价手段

《纲要》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评价进行了专门强调,要求“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写实评价”。这为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落实过程性评价。依据《纲要》的要求,普通高中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学校应在精心设计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劳动过程的数据记录,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将学生劳动情况作为个人或班级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建立学生劳动实践类社团,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劳动成果短视频比赛、劳动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等;同时,教育部门或学校可以开展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劳动优质课比赛或教学设计比赛等,让这些活动成为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全新载体,使过程性评价有具体数据和参考依据支撑。

二是要改善结果性评价。高中教育要想破除“五唯”顽疾,必须从过分注重结果性评价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具体到劳动教育评价中,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态度、素养和能力考虑在内,在评价劳动结果的同时,综合考虑每一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认识提高、态度转变、习惯优化和技能提升,发挥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导向作用。

三是要开展数字化评价。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统筹地区资源,建立科学、全面、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聚焦教育目标和相关课程评价标准,创新性地开展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比如,将劳动教育納入评价范围,按照学段要求,设定评价标准;设立劳动清单制度,定期开展劳动数据采集,客观记录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劳动行为表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有效的评价工具,重视运用差异化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过程的高效智慧、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确定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主体

要充分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一是要着力打破原来单一的评价主体。通过给各个评价主体赋权,让学校、社区、家庭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主体多元、要素多维、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同时,着力解决评价主体职责缺位、评价方式机械片面等问题,重点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转变和劳动能力的提升,系统、科学、客观、全面考量和评判学生劳动素养达标程度。

二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评价协作机制。通过学校主导、家庭主位、社区主力的形式,真正让学生深度参与劳动实践,避免劳动教育“走样变形”。例如,在校内,学校可聘请后勤部门经验丰富的勤杂工担任劳动基地兼职指导员,设置指导奖并颁发证书,提高指导员积极性,保证劳动教育效果;与高校农学专业的专家对接,探索建立合作机制,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或研究人员来校担任实验基地技术顾问,提升劳动课教学成效,为科学评价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在社区,可聘请社区网格管理员担任校外劳动指导员,为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提供指导,确保学生的劳动过程真实有效。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