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最新版《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云南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自2020年9月起,进行了以语言习得为教学目的、以学生学习需求与动因为导向、以“听—记—整合”为教学路径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并在改革中辅以相应的语言测试调整。此次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在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意识、学术交流能力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 新形势;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听说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云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公共英语听说”(XJYZKC202114)
[作者简介] 孟璐西洋(198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文学院202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9.1;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077-05[收稿日期] 2022-05-17
引言
2020年8月最新版的《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培养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适应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1]在当今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语素质和能力,尤其是用外语获取资料、提取信息并进行科研的能力,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英语课程对于持续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对于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国防外交、社会民生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一版的《大纲》颁布于1993年,距今已29年。教育为国家发展服务,各个时期国家发展的特点又具体反映在教育政策与导向中。新《大纲》的颁布意味着中国发展的新时期赋予了此时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新的使命与意义。
云南大学在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大学近年来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公共英语水平普遍较好,这对于“研究生英语听说”课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新形势是双重的,既指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又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云南大学。在双重背景的要求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该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该如何从不同以往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及教师可以做些什么,以达到新的目的?以上均是本课题试图探究的问题。本课题将对自2020年以来云南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改革的探究、尝试与反思做出梳理。
一、学生听说能力与教学现状
本课题团队的三名教师2020年秋季学期共承担12个教学班的听力教学任务,教授学生总计670人,占全校2020级学术型研究生听力教学班总人数的1/2,据统计,这些学生入学时六级通过率为40%,四级通过率为49%。2021春季学期团队共教授6个听力班,学生共计150人,占该学期听力教学班级总数的2/3,学生入学时六级通过率为41.4%,四级通过率为48%。2021年秋季学期,共教授12个听力教学班,占全校2021级学术型研究生听力教学班总数的60%,学生入学时六级通过率为42%,四级通过率为50%。从调查情况来看,近两年的研究生英语水平较此前有明显提高,入学时六级通过率均在40%以上。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水平下降的情况。从连续三个学期入学后交谈中也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其中阅读的能力强于听、说和写的能力。
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听说应用困难问题,即无法跟上音频进度、無法开口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与学术交流等。以往的学习中,普遍以反复做练习题、背单词、逐字翻译等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既没有充分意识到听力在练什么,更没思考过是否采取了与之相匹配的训练方法。而且英语课的地位低于专业课,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研究生阶段英语的重要性与意义。从学习路径来看,互联网、多媒体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大大发生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再适应当下的需求。多媒体时代信息量暴增,学生的学习理念、方式、节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总体来说,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获得知识手段的多元化与当下英语听力教学的刻板性、单一性相矛盾;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其自身预期值相矛盾;教学改革的理想化与应试考试的功利性相矛盾。云南大学研究生院于2021年秋季学期伊始正式取消了学位考,英语学习的应试需求大大降低,促使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服务于学术及科研,这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实际可能性,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可能性探讨。
本次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建设有效学习、学用结合及人文教育为特色的“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其中,有效学习倡导的是听说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学用结合的理念则是针对“教材中心”“课本至上”及教学实践中的“学用分离弊端”,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人文教育强调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即课程应当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要求,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二、听说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自2001年开设本课程以来,本校的“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强调的是在发展研究生听、说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具有较强的对新闻报道、时事评论、专业讲座的听力能力和产出式的英语交流能力。通过一学期(36学时)的课程学习及语言综合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对所听语篇篇章结构与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理性思维能力,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语言材料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同时,通过对所听文献进行讨论、演讲等,进一步提高口语输出能力,达到在日常和专业学术交流中能够流畅、准确、得体地进行沟通,这也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备的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立足于这一本质,本课程的首要改革是从以理解为目的的听力教学转变为以习得为目的的听力教学。
(一)以习得为目的的听说教学
从传统角度看,教师把听力等同于听力理解。在过去10年中,关于听力教学的文献大多提倡以理解为目的的听力教学。这种教学观基于以听力的目的是从信息中提取意义为前提。服务于此目的的方法往往是预测信息、辨认关键词汇、结合背景知识,最后得出文章大意。在这样的听力教学中,最典型的听力课由听前、听时、听后三部分组成。听前阶段包括帮助听者回忆以前的知识,复习重点词汇,做出预测;听时阶段通过有选择性地听、要点掌握等练习帮助学生捕捉信息;听后阶段主要包括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的反馈,或者要求学生就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等。长期以来听力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信息,但是听力教学促进二语习得的作用,虽被认可,但较少付诸行动。早有学者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但没有提到如何使输入促进语言学习。注意输入信息中的某些特征是促使我们把新的语言知识变成自己语言能力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输入(input,学习者听到的内容)和吸收(intake,学习者注意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只有吸收才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但英语作为语言的吸收是建立在语音输入上的,且语言输入中注意到的特征和后来在自己的语言使用中又出现的特征紧密联系。
因此,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仅注意语言输入中的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还应该注重语音的整体输入,且把新的语言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语言技能中,这个过程即为输入(input)、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重构(restructuring)、复合化(complexification)和衍生输出(stretched output)[2]。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让自己尽可能地熟悉并接受语音、参加需要重复使用新习得的语言形式的课堂活动,并使那些新的语言内容成为自己的语言。在现有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框架下,听力既是综合性英语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听说课程的一部分,因此,理解加习得为目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本次听力课程的改革将教材的使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作为语音输入的材料使用,第二步作为听力理解的材料使用,第三步作为习得的材料使用。且在执行时,注重语音的输入(input),即俗称的“磨耳朵”过程,以及练习(noticing activities)与重构输出(restructuring output)的结合。
输入过程(input)强调的是听与说的高度配合,即在听到英语音频材料的同时开始跟读,通过反复的、高强度的、持久的练习建立语言的熟悉感,纠正发音。而注意练习(noticing activities)需要回归听力材料,提高学生专注程度。这个阶段需要强调学生听音频的目的:找出所听到内容和听力文本之间的差异,完成完形填空的听力文本,完成听力文本中的句子主干,从列表中勾出听到的词语或表达。最后一个环节为重构练习(restructuring output),旨在针对听力文本中的词汇和表达完成分角色朗读对话、用听力材料中的原词进行复述、用词汇和句式重复构建对话、使用句式和结构进行演说等口头练习。
综上所述,本课题提出了语音输入—注意练习—重构输出的新教学模式,把以理解为目的的听力教学与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原本被动听和学的模式彻底变为主动的参与与大量练习。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既适合新形势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输入、注意与重构练习较为困难,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际的开展中,最大的阻碍在于班级人数、学生专业构成的复杂性。
(二)“听—练习”到“听—记—整合”的实践
在具体的实践中,输入环节占课堂教学时间的1/3,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应用于注意练习与重构输出。听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能否通过听力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判断语言学习者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学习中,学生的听力输入是有限的,因此存在如语速过快、生词太多、语音辨认能力落后于书写形式的辨认能力等困难。为了帮助语言学习者克服这些困难,课堂中应使用适当的听力辅助形式,如借助于视觉画面、听前准备活动及字幕等。然而,本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把英语教学回归于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字幕、文本及图片的使用并不利于学习者听力技能的发展。听力材料由许多不同转瞬即逝的声音符号构成,当信息传递完成之后声音随即消失。学习者没有文本材料可以作为参考,对听力材料没有“掌控权”。但阅读过程与此不同,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情况控制阅读速度,甚至在读不懂时可以再读一遍。阅读与听力相比,读者有机会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当把“听”和“阅读”(练习)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问题,即在这个模式下,有的学习者依赖于“听”,而更多的学习者依赖于看到的文字和练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明确的是听说课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正如上文所提,本次教学改革把英语的习得作为最终目的。因此,服务于该目的的教学实践重视的不仅是应试,更是研究生阶段对英语的日常及学术中的使用,是训练学生通过听力获得信息的能力,是把获得信息整合到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单纯以听并完成练习为教学内容的听说课程并不能达到此目的,课程改革也将沦为纸上谈兵。因此,一年多以来,本团队的教学班级采用的是以听为主,通过听来辨认及确定“声—形”关系,并通过速记的辅助形式,帮助学习者回忆起听到的词语的意思。通过建立“声音和字形”的印证关系来发展学习者的声音听辨能力、词语的辨认能力,培养其对“声音—词形—词义”关系的意识。
(三)以需求为教学导向,依托多元评估体系
离开有效、公正的语言评估体系,英语教学很难落到实处。以应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课堂内容始终强调学习者的答题能力、做题积累和语言基础的夯实,而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体系则可以让教学实践更加多样化,更容易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2020年,笔者对2020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12个教学班进行了“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学习需求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5份,问卷收回率达99%。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2021年9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宣布学位考取消以后,笔者在2021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2个教学班共发放问卷97份,以100%的收回率收回97份有效问卷展开同样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如调查结果所示,学位考的取消使得以应试为需求的英语听说课程学习比例从77.3%下降到40.2%。因此,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进行单词和难句的学习及进行基本的表达训练已不再符合当下学生的需求。回顾1993年教育部颁布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研究生教学的宗旨被定义为“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顺应这一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突出“工具”定位,受考试听、说、读、写分值的不均匀分布及其他因素影响,听说课程一直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教学探索的文献检索情况也表明,教师对阅读、写作、翻译的重视远远高于听、说两项技能。2020年的《大纲》明确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提出了更专业、更实际、更具有国际视野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和教师要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会议等时语言的陈述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拥有参与全球治理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同时还需不断提高和强化研究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和强化领域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目标。[4]2021年9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正式下发了《取消研究生英语学位考的通知》,结束了20年来英语作为获得研究生学位证敲门砖的历史。这也意味着云南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术需求,能以多样化的形式实施教学。这无疑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强大后盾。
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语言测试。根据巴克曼(Bachman)的研究,语言的真实性测试应为“现实生活法”(real-life approach)的语言测试,要求语言测试任务的情景和内容与真实生活中目标语的使用情景和内容一致。而被测试者的语言水平应为在“非测试情景中完成语言任务的能力”。[5]也就是说,测试学习者应以实际活动为依据,因此,在听说课程的测试中加入真实的应用能力考查是必要的。如进行对所听内容的提炼与综述、就真实场景进行对话、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学位考的取消为学生的语言测试多样性提供了可实现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近些年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中,云南大学研究生院不仅全面实行机考,以标准化的测试充分保证了听力考试本身的稳定性、可靠性、信度和效度,以大量的题目确保了主题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而且已逐渐过渡为小班教学制,班级规模由原来的55人减少到45人。当然,目前依然较大的班级规模和以“现实生活法”为导向的测试内容所要求的丰富而大量的内容使测试样本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改革从上至下进行到现在,教师不能因此而不尝试。
结语
总体来说,此次课程改革以语言习得而非听力理解为教学目的;从“听—练习”为主的教学路径到“听—记—整合”的改变;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需求与动机,并对语言测评方法做出相应调整的整个英语听说课程改革;突出听力的实际训练,强调听与说的结合,注重课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尽可能满足当前听说教学的实际需要,以适应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常见语言功能、常用语言话题和学术专题为主线安排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在听力及口语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和改革前相比,当前“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特色更为鲜明,体现在:第一,更注重真实场景英语对话或短文、讲座等内容,即侧重听说课程的实用性;第二,口语练习与中国国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学生有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步入国际舞台时讲好中国故事;第三,增加了大量的学术性讲座内容和学术性讨论话题和任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第四,更强调交际英语教学法的原则,课堂设计以使用方便、趣味性强、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大量的英语操练机会;第五,和以前相比,更充分、更高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201.
[2]邱東林,杜方圆,李晓娟.国外听力教学和研究前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2.
[3]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1-248.
[4]杜新宇,杨明海.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2):117-129.
[5]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358.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s in Yunnan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ENG Lu-xi-yanga, b
(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the latest version of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s Students,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for non English major graduates students of Yunnan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with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teaching purpos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motivation as the guidance, and “listening-note-taking-integration” as the teaching method since September 2020. The corresponding language test adjustment is supplemented in the reform as well.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 top-down curriculum reform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improv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English.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