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现状及其特征的Meta分析

2023-07-10 01:39陈佳康孙红于洋
中华家教 2023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分析

陈佳康 孙红 于洋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 青少年 Meta 分析

父母心理控制是一种心理定向的,具有操纵性、限制性和侵犯性的教养方式(例如,当子女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父母会告诉子女应该感到内疚)。[1]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诸多负面影响,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教养方式。[2] 跨文化研究显示,相较于受西方独立型文化影响的父母,受中国互依型文化影响的父母在教养子女时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3] 此外,中国传统孝道与儒家哲学观念似乎为父母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提供了更具合理性的文化阐释[4],导致父母心理控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得不到国内学者的正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适时出台不仅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也使得父母心理控制这一原本隐匿性强、危害性大的教养方式,逐渐被国内学者正视并开始广泛研究。

青少年群体身处个体发展与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在这一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养方式,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探究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使得我国目前关于子女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群体。但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时发现,现有研究中还没有关于我国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整体水平的相关数据,且已有研究在父母心理控制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方面存在分歧。研究发现,我国目前能够用于父母心理控制测量的量表众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Wang(2007) 修订并翻译的父母控制量表(ParentControl Scale,PCQ)。该量表包含主张权威、内疚诱导、爱的收回三个维度,从编制之初就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数据。基于此,为克服传统研究在取样与测量等方面的局限性,本研究全面搜集采用PCQ量表测量我国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并采用Meta 分析的方法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数据进行大样本整合,通过调和已有的不一致的研究结论,使相关问题的结论更准确、更具说服力,力求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现状及其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纳入标准

1. 文献需报告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情况、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或其他可转换为描述性统计的指标,不包含综述等非实证性研究;2. 选取已出版的完整文献,排除增刊、未公开发行与会议摘要文献,存在共同作者且同一样本多角度发表的文献合并为一次研究;3. 文献需使用父母控制量表(PCQ)测量心理控制的总分和分维度得分。当变量为整体层次报告时取整体的数据,若是分维度报告则在维度层面取均值获得相关数据[5];4. 文章以青少年为对象,不包含幼儿、成年人等群体;5. 编码的文献内容包括文献标题、作者、被试所在省份、总体情况以及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

(二)文献搜索过程与来源

以“心理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中文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如下关键词在CNKI 上进行搜索:文献来源=“SSCI 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或“学位论文”和题名=“父母心理控制”或“心理控制”,共检索到204 条文献。以“Parentalpsychological control/psychological control” 作为英文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如下代码在Web ofScience 核心数据库进行搜索:主题=“Parentalpsychological control”或“psychological control”和地址=“China”或“Chinese”,共检索到282 条文献。总计486 条文献。整个检索过程由笔者一独立完成,笔者二使用相同关键词在相同数据库中进行独立检索,检索结束后二人对比文献检索情况,结合文献存在的差异进行讨论并筛选,最终确定纳入本研究的文献。本次研究的中文文献来自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外文文献来自Web of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覆盖时间为2000年1 月30 日至2022 年10 月8 日。

(三)研究篩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首先建立数据搜集表格,在表格中纳入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如题目、作者、被试所在省份等,以及需要进行编码并评估的内容。笔者一与笔者二独立完成数据收集,并对收集内容的一致性进行讨论与评估。由于所纳入研究均为横断面研究,故采用Combie 量表进行质量评价。[6] 遇到分歧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最终纳入文献50 篇。筛选流程如图1 所示。

(四)统计方法

使用均值和标准差的合并公式进行合并,得到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现状; 使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3.0 软件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的差异性进行Meta 分析,当I2>50% 或Q 检验P 值<0.05 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EML)进行检验,总的效应量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及95% 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采用漏斗图与Eggers 回归系数、Begg 秩相关系数和失安全系数对发表偏倚进行检验。

二、结果

(一)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文献几乎涵盖我国所有省份,其中北京市、山东省占比较大。中英文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中文文献中硕博论文占比较高。研究对象全部为青少年群体,共计50 816 名。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二)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50 篇文献质量均较高,但部分文献未对人口学变量数据进行详细报告,本部分用“1”表示该条目完全报告,“0”表示该条目完全未报告,“0.5”表示该条目未完全报告。由笔者一和笔者二分别按照编码指南对所有纳入的相关父母心理控制文献进行独立编码,编码不清楚的条目由笔者一与笔者二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两者编码完成后计算评价者一致性Kappa。[7] 本研究的Kappa 值为0.86,大于0.75,表明本研究中两者编码的一致性较高。[8]

(三)父母心理控制现状

父母控制量表(PCQ)采用5 级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参考Wang 对父母心理量表的数据解释,1 ~ 2 分为低心理控制,3 ~ 4 分为中等心理控制,5 分为高心理控制。运用公式1、2 进行合并。[9]

结果显示,50 816 名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总均分为(2.63±0.72),小于3 分,表明我国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少年对于父母心理控制不同维度的感知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的排序为:主张权威> 内疚诱导> 爱的收回,其中父母主张权威维度的均值为(3.09±1.22),超过理论均值3,表明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在主张权威维度尤为明显,是感知心理控制的主要来源。

(四)异质性检验

对纳入研究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为进一步确定研究应基于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提供参考。[10] 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结果可知,Q 检验表明人口学变量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效应值间存在异质性。I2 值均大于50%,且绝大多数大于75%,说明各效应值异质性高,最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五)发表偏倚检验

首先,运用漏斗图对发表偏倚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发现本研究漏斗图中各类变量的效应值均分布于总效应的两侧且集中在图形上方,初步表明发表偏倚问题不显著。[11] 此外,本研究采用Eggers 回归系数检验与Begg 秩相关检验以及失安全系数作为评估发表偏倚的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 结果可知,Eggers 回归系数检验的p值和Begg 秩相关检验的p 值均不显著(p>0.05)。失安全系数除部分组别略小外,其余组别的失安全系数均超过5K+10,对失安全系数略小组别采用剪粘法做进一步检验[12],显示总效应仍然显著。上述检验综合表明,本研究的结论较为稳定,不存在严重的发表偏倚问题。

(六)Meta 分析结果

1. 不同性别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Meta分析

26 项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12[0.06,0.19],p<0.001),如表4 所示。进一步的分维度研究发现,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爱的收回和内疚诱导方面(SMD(95%CI)=0.15[0.10,0.20],p<0.001;SMD(95%CI)=0.13[0.00,0.04],p<0.01),在主張权威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2. 青少年感知父亲与母亲心理控制的Meta分析

4 项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 青少年感知的母亲心理控制得分高于父亲,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13[-0.26,-0.01],p<0.05),如表5 所示。进一步的分维度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爱的收回和主张权威方面(SMD(95%CI)=-0.16[-0.22,-0.09],p<0.001;SMD(95%CI)=-0.11[-0.17,-0.05],p<0.001), 在内疚诱导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3. 初中年级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Meta分析

11 项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初二年级学生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高于初一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20[-0.32,-0.08],p<0.01),如表6 所示。进一步的分维度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爱的收回和主张权威方面(SMD(95%CI)=-0.19[-0.31,-0.07],p<0.01;SMD(95%CI)=-0.14[-0.27,-0.00],p<0.05), 在内疚诱导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初一与初三、初二与初三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及分维度研究均无显著差异。由于关于小学、高中阶段父母心理控制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次年级差异分析未纳入小学、高中学段。

4. 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Meta 分析

17 项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总体得分在是否独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32)。但进一步的分维度研究发现,独生青少年在感知父母爱的收回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青少年(SMD(95%CI)=0.11[0.01,0.20];p<0.05),在内疚诱导与主张权威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一)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情况分析

从近十年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来看,目前国内学者使用父母控制量表(PCQ)测量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逐年增加,这一方面说明该量表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者对于家庭教育和父母教养方式关注程度的提高。心理控制作为一种隐匿的、危害性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逐渐成为青少年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较低,这与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一致,说明我国父母目前对于教养方式的选择较为谨慎,不会为了追求管教速度和短时效果而选择粗暴的、具有侵犯性和控制性的教养方式,这一现象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本研究也发现,父母心理控制得分中主张权威维度得分较高,已超过理论均值3。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父母虽然能够认识到“爱的收回”和“内疚诱导”这两种教养方式的消极之处,且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让子女体会自己无条件的爱和不诱发子女消极情感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但还未真正与子女建立动态平等关系,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还是会通过展示父母权威的方式来代替子女做出决定,并认为这是对子女的爱护。[13]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父母要克制“对子女急切的爱”,通过言语说服、举例论证等方式,取得子女的理解,切忌因为强制执行导致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与尊重程度降低。

(二)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不同特征的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得分的Meta 分析显示,除在城乡方面没有差异外,在父母双方、子女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城乡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得分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长期坚持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结果,城市父母与农村父母教育理念的差距正逐渐减小。[14]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相较于女生来说更为外向活泼,但这种活泼在青少年时期很大程度上会由于升学等问题而被父母压抑[15],父母更期望子女在青少年时期服从师长的教育[16],这也可能会导致男生受到更多的惩罚。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总是给予男生更多的期待,“望子成龙”仍是部分家庭的主流教育思想。[17] 此外,由于本次Meta 分析数据来源均为自我报告量表,而男生对于独立性的要求更高[18],对父母心理控制的感知更敏锐,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较女生来说处于更高水平。

父母心理控制在年级间存在“初二现象”,即初二年级的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初中年级的青少年。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相较于初二年级,初一年级青少年的青春期特征还未充分展现,心理与生理的差异仍相对较小。且初一年级青少年刚刚进入陌生的新学校环境,还未找到舒适区域和建立新友谊,情感需要一时间很难得到满足。此时的青少年便可能通过减少自身的叛逆行为,并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在父母方面获得情感需要的满足。而绝大部分初二年级青少年的青春期特征已得到充分展现,青少年感知到的心理与生理差异大,无所适从感强。且同伴友谊已经建立,情感需求的满足不再主要通过父母获得,更容易出现叛逆、违纪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19] 而父母为了纠正这些问题,会通过控制子女的方式来促使子女改善这些行为[20],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初二年级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年级。而在本研究中也发现,除初二年级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外,初二与初三、初一与初三相比较的差异均不显著,这几个结果综合表明青少年在升入初三年级后,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在经历了子女反应强烈的初二阶段后,逐渐意识到子女所需要的“成人感”,并逐渐接受了子女渴望被父母理解和尊重,不喜欢父母的教育与管束的心理。[21] 父母会更加注意与子女沟通时的方式方法,尽量不使用心理控制较强的教养方式。[22] 与此同时,由于初三学生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择校考试,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自身学业方面的问题,而父母也担心影响子女的学习状态,尽可能地迁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23],从而形成巧妙的和谐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青少年升入初三年级后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有所降低。此外,由于父母控制量表(PCQ)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评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由于其“独特的自我”特点而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夸大。主要表现为会过分渲染目前自身所关注的某种情感体验,认为这一情感体验是自身所特有的,并对这一情感体验进行主观上的放大。而相较于初一年级学生较为关注的学校适应问题,和初三年级学生关注的学业成绩问题,初二年级学生更可能关注自身的独立自主问题。而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侵犯青少年自主权利的教养方式,自然会得到初二年级学生的特别关注,这也就使得初二年级学生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对父母心理控制的行为更为敏感,并且更容易对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在主观上进行放大。[24] 表现为初二年级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升高,这可能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初二现象”。在是否独生方面,独生子女感知父母爱的收回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平日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的关系与照顾更多[25],一旦父母采取爱的收回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独生子女能够明显感受到父母态度的变化。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很难细致地呵护每一个子女,即使通过爱的收回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也不会给子女带来太大的落差感。这也能够解释是否独生为何仅在爱的收回维度存在差异。

除青少年的群体差异外,本研究也发现母亲相较于父亲有更高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格局使得父亲对子女教育没有母亲那样积极主动和全力以赴[26],母亲作为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学业负责人,教养压力会明显增强,不少母亲会陷入功绩主义(meritocracy)的迷思[27],对子女的学业成绩要求越发严格,教养风格中的心理控制成分逐渐增加,逐步发展为“虎妈”或“中国式母亲”[28],更易通过主张权威或爱的收回等心理控制水平较高的方式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受限于父母心理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不足,没有对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及青少年小学阶段與高中阶段的感知差异进行研究,虽然已有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及青少年年级差异与父母心理控制存在关系,但是符合纳入Meta 分析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研究没有从总体及细分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但随着父母心理控制研究成果的丰富与深入,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分析父母受教育水平及青少年年级差异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只纳入了使用父母控制量表(PCQ)评估中国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研究,有可能漏掉使用其他量表仍十分具有价值的相关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研究结论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感知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水平较低,这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父母以及不同青少年群体间的心理控制水平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于父亲,男生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于女生,独生子女感知爱的收回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初二年级学生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于初一年级。

猜你喜欢
青少年分析
青少年发明家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