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2023-07-10 08:41苏静张政
辽宁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对策

苏静 张政

〔内容提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名,2022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名,2023年人数预计达1158万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总量性失业长期存在的基础上,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陈述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状,表现在市场供需、专业、区域、观念等方面。剖析了主要根源在于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以及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和传统就业观念制约等。提出紧密建构现实就业环境中国家端、高校端、企业端、学生端相互衔接关系,通过落实国家政策、拓宽就业领域、优化高校专业、树立正确观念等措施,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结构性矛盾;对策

注: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PI制项目(项目编号:ZGY2206)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进一步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珍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人民幸福,关系长远发展。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不仅面对着总量的压力,还存在着更加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当市场需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地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因无法适应社会结构变化,而导致结构性失业。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是自主择业,不再由国家进行分配,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加上最近几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校园招聘会取消,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作出正确的预测,科学地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稳就业作出重要部署,采取重点群体保就业,重中之重是抓好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当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招聘困难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市场经济的灵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共同面对的一项关键性任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

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速减缓,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疫情的严重影响,停工停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量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不匹配愈发严重。

1.数量供需结构失衡

从高校毕业生整体数量上看,全国高校毕业生在2019年有834万名;在2020年有874万名;在2021年有909万名;在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1076万名;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将会达到1158万名,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会有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态势上呈现逐年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见图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9年至2023年 2月,每年全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分别达11.6%、15.4%、15.4%、19.3%、18.1%,202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居高值(见图2)。由此说明,虽然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但毕业生就业难和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现象仍同时存在。

2.质量供需结构失衡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伴随着技术革新和自动化的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大于2。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部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些大龄、低技能的劳动者,因为不能满足雇主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就业难度较大。另外,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尽管现在高校毕业的学生数量超过了1000万名,但像制造业、建筑业等这些需求量很大的产业,还是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员。我国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对高龄以及低技能工人的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难”“用工荒”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愈发严重。

(二)专业结构性矛盾

专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因高校设置或者大学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的不匹配、错位而造成的失业,存在着不同专业学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校已经对一些专业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在我国的大学中,有一批已经建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长线专业。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小,但这些专业现在仍具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截止到2022年,我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共有12个门类771个专业。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增长,有些专业因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而不断扩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但人数的增加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现象,可能会造成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从倾向,各专业的人才在就业中的比例逐渐失衡,为日后找工作埋下隐患,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整体专业设置的一种结构性错位。总的来看,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便是典型的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区域结构性矛盾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例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低层次技术工人,高技术劳动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数量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数量较少”的格局。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不利条件,无法充分发挥就业的能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也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无法得到保障,对某些专业学生发展造成限制。在“一张床”的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与“一套房”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很多大学生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张床”。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均衡,造成了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选择在“蚁居”中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是对发展机会的渴望。此外,在二、三线城市中,的确有一些研究生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自降身价”凭借自己的大学本科学位和所学的专业来寻找工作,从而导致二、三线城市出现“欲留者不能留,欲来者不能来”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四)观念结构性矛盾

目前,“95后”“00后”已步入职场,但是,由于所处的年代背景的差异,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在对职场的认识,还是对职场的需求,与其父辈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方面,过高的期望。大学毕业生一旦参加工作便会对薪资待遇、工作地域、专业对口、职位晋升等有较高的期望,一些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入不了当下大学生的眼,更有大学生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接受自己不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不愿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愿到基层和一线就业工作,不愿去积累经验、不愿意踏踏实实工作,思想过于浮躁。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却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这就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们会选择支教、旅游、在家陪父母,或是进行创业考察,然后再慢慢思考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导致“慢就业”比例逐步上升。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从对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状的分析可见,市场就业机会减少,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存在供需、专业、区域、观念结构化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歸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岗位需求不足

整体来说,经济发展能否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能否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是由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的。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而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当前,我国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阶段,新技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由传统制造业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转型,加快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实现了技术应用的跨代升级。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中,传统的服务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对劳动者质量的要求从技能的提升转向了整体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随着要求一步一步地提高,低端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再就业岗位的需求不相适应便会导致下岗、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就业质量下降,而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与此同时,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大学毕业生增长的速度,导致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在大学毕业生数量从2012年的673万增长到2022年的1076万,增幅达到60%的情况下,一些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从业人员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它们的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偏低,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加剧了高校毕业生供给过剩,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体制却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尽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项工作仍在持续地探索,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教育机制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影响毕业生与社会用人需求间的有效衔接,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高校专业增设仍存在重复化、同质化现象,专业设置的扩展外延性特点突出,内涵化的重组程度不足。多数大学盲目追求新颖、众多、全面、热门,却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论证和科学的民主决策,无视自身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基本情况,造成学校现有资源的紧缺,专业设置的外延特征突出,内涵化的重构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优势不足。另一方面,与市场相挂钩的教育培养体制滞后。由于一些高校对专业的定位不精准,导致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着“断裂”和“过热”的极端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早期有较好的工作前景,全国各大高校大幅度扩招,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该专业的社会需要,导致就业愈加困难。另外,高校的专业课程滞后,与现实脱节,教学内容单一,知识更新不够快,就业指导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高校还存在“应试式”的人才培养方法,不少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试,缺少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造成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严重。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

区域结构性矛盾是指受到地理等客观原因影响劳动力流动导致的就业问题。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我们把劳动力市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类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前者是指工资待遇较高、劳动条件优越、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东部发达地区,后者是指工资待遇较低、劳动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说,次要劳动力市场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不愿前往就业,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也会大量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导致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严重缺乏。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高校毕业生受到收入差距、户籍、人事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有效流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供需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传统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差距过大所导致的失业,或者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导致的无业可就或者失业。在社会环境冲击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也随之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稳定的工作、良好的薪资福利岗位视为就业的首选,而在私营企业工作,则成为大学生在找不到更好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所面临的一种无奈选择,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频繁,就业质量不高。一些大学生拒绝从基层干起、拒绝进入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而选择生活环境好、工作环境好、有身份地位的“体面”工作,正是由于这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造成多数人聚集到那些就业形势已然严峻的地区,造成了更大程度的就业压力。虽然发达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机会更多,但是一个城市的承载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些抱着宁做“大城市里的凤尾”,也不做“小城市里的鸡头”想法的大学生就成为结构性失业的牺牲品。

四、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仍面临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稳就业”的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高校稳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应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一个可以探讨和改善的有效方向。2023年依然是关键之年,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使我国毕业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持续改进。

(一)扩大就业范围,精准落实国家政策扶持

我国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是长期存在的,要完全消除区域间的不平衡,还需较多时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和引导优秀的人才流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要依托国家战略,支持高校大学生到城乡、中西部、教育、医疗等人才供应不足的地区和产业进行就业,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空间广阔。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政府需要制定更多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为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提供更多的津贴和就业补助,缓解地域间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征入伍等的招录规模和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的招生规模。实施精准帮扶,助力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符合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由城镇转向乡村,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由机关单位转向私營企业,减轻当前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协同推进产业转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一个区域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批好的人才,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顺利与否,首先要看市场的供求情况。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适当地对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进行调整,拓宽他们的就业范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才是解决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具体地说,要将产业转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同起来,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后各个行业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吸纳更多毕业生,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以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领域为重点,以目前的用人情况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为基础,加强研究力度,展开综合研判,最终构建出一个吸纳毕业生的合理计划。通过协同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挖掘就业潜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形势。

(三)动态优化高校专业,建立多元化教育培养机制

为了高校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需要,高校必须要对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社会人才供需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具有创新思维、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道德水准的专业型人才。

第一,建立人才培养的调节适应机制,将外部的消息及时反馈。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地开设专业,增加新的专业,淘汰陈旧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可适当开展专业对口扶持毕业生创业项目,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第二,高校应建立主动发展机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积极地向着适合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注重校企合作。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与更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扩大就业实习范围,设立就业实习岗位。企业给予评估与反馈,学校实时调整教学方式,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使企业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人才培养,为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全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四)学生提升主动就业观与积极适应能力

首先,学生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本身是就业的主体,要想减轻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要提高主动就业意识,能够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好职业规划,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正确的职业方向以及有适当的薪资期望,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综合素质。最关键是,大学生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地找工作,立志从基层做起。

其次,提高个人实践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要增强就业的忧患意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求职市场上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找工作时,谁的专业知识更丰富、技能更强,谁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强,拥有较好的实践技能,谁就更有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市场意识较弱,企业意识不强。为此,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寻找提升个人实践能力的方法,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来磨炼自己,让自己在各个领域都有更好的专长,可以应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再次,积极参与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应转变职业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开拓就业思维,树立创业意识,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学专业,增强自主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引导毕业生合理就业

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将就业服务融入高校毕业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构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要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系统的整体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应顺应当前形势的新情况和新现实需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就业服务职能内涵、优化人员监管机制,以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建设。

其次,高校应探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充分考虑不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就业指导的不同诉求,甄别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优势与不足,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其条件的就业指导规划,并要有针对性、精准化帮助。改变传统千篇一律的就业指导教育,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在创业培训和引导方面,要有社会的支持。社会各方须及时宣传就业政策信息,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帮助落实创业政策扶持计划,进一步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作用,为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应实行创业服务护航计划,建立一套公共创业服务标准,对创业服务的内容进行扩展,加速建立信息发布、创业咨询、创业能力培训、创业辅导和帮助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力争在创业过程中做到全程引导与帮扶。

五、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产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要求整个社会对此作出积极的调整。虽然政府、高校、企业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但很长时间以来,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因此,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通力协作,是当前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之一。只有在政府支持、高校配合、社會参与、大学生努力,四方积极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形成一个有效的就业市场体系,从而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好地实现高校毕业生既定的就业目标。

(作者单位:1.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青海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