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烨烨
事业单位在经营运作中需要开展各种不同的业务活动,而凡是开展业务活动就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伴随着特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的影响,管理其不确定性,防范财务风险成为事业单位工作聚焦重点。为了维持事业单位的稳定运作,顺利实施工作计划和业务活动,达成规划目标,保障事业单位安全稳定发展,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工作显得更为突出。而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应把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着力点。本文首先介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念,接着讲述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类型、成因,指出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在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最后阐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别从单位、业务、信息和其他四个层面阐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角度探讨如何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一、引言
财务风险潜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全过程中,这往往是特定的、无法避免的,而财务风险必然会对事业单位发展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有针对性的防范财务风险。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活动效率,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营,事业单位应重点关注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而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事业单位首先应正视财务风险,明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了解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区分辨别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及成因,而后结合单位实际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和内部控制现状,有针对性的、从不同层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体内容,从而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活动规范性,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从源头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推动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顺利展开,对事业单位的存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简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念及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使事业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或无法达成预期经济效益、致使国有资产流失,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可能性。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有助于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配置整合单位资产资源。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应该得到事业单位的重点关注,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财务管理保驾护航,财务活动伴随各项业务活动全过程,财务活动的效率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财务风险直接影响财务活动的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应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积极采取各类措施,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事业单位可容忍的范围内,将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障实现单位职能,从而使事业单位安全、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类型、成因
事业单位的根本目标不是盈利,主要从财政获取收入,与非事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其不同之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分为核算、管理、收支和道德风险四种类型。
1.核算风险。市场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要求财务会计核算也要与时俱进,财务会计知识更新迭代不断加快,同时,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财会政策新旧更替加快,不断有新的支付、做账、预算、开票等财务系统上线,这些都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既有的财会知识库,加强财会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能力素质水平,同时要学习、摸索、适应新的财务系统。若是在财务管理核算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无法准确理解新的制度政策,或者在接收新知识、使用新系统的过程中产生疏忽失误,将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能引发财务管理核算风险。
2.管理风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环节内控设计不完善,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由单人负责,没有实施定期轮岗,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权力使用缺乏监督控制,对岗位授权不明,无法清楚界定权力与责任,无法形成有效的财务监管,影响了管理效率,使会计信息传递通道不畅,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甚至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遗漏和严重失真,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提高了决策失误的概率,形成管理风险。
3.收支风险。事业单位经费预算编制的目的是使事业单位的活动开展及经费使用更具有规划性,合理高效地使用经费,优化配置单位资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可能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再加上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的需求,为了保持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和弥补资金缺口,缓解经费压力,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可能会出现挤占项目经费、挪用专项经费、项目及公用经费互相调借等不合理的情况,加大违规支付风险。同时,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提供服务、租赁资产产生的经济收益或者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会上缴至财政非税收入专户从而形成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尤其是通过提供服务及租赁资产获取的非税收入,可能会存在未能及时收缴或拖欠不缴的情况,非税收入不能按预期时间入账,对事业单位的经费安排和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造成事业单位收入方面的风险。
4.道德风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财务管理水平呈正相关。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针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和投入比较少,轻视了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这样可能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其综合素质与财务管理活动适配性降低,可能造成财务管理活动违规操作的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一是管理层未充分重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认为只要預算收支平衡,资金没有流失就不存在财务风险,一味地关注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忽略了由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造成的财务风险;二是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内控风险意识,认为只要资金收支没有问题,保证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实相符就没有财务风险;三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监督制衡机制失效,这是引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关键职务单人负责,不能定期轮岗,重要决策基本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易发生决策失误,试错成本高,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缺乏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加大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无法严格把控财务活动各环节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程序规范性,无法落实管理责任,监督管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降低單位的管理效率,弱化事业单位运营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约束财务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提高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力度,确保资金资产安全,防范舞弊、遏制腐败,加强财务风险防控,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实现单位目标,维持健康持续的发展状态。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与不足。首先,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控风险意识,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所在,没有制定单独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有制度但并未严格执行,通常只用于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内控环节薄弱。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内控职业素养不足,通常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学习交流培训都以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几乎没有内控相关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内控相关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内控环节的作用,降低了财务管理人员与岗位的适配性。再其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财务管理活动环节的内控不全面或未根据业务发展及时更新调整相关制度,无法从源头上规范财务管理活动,保证资金资产安全,防范财务风险。最后,内控监督评价功能失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可能脱离内控监督评价,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上,不能严格执行的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则需要发挥内控监督评价的功能。目前事业单位还没有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开公示工作的意识,不能让员工全面了解内控工作的全貌,且没有用好内控审计的优势,外部监督缺位。
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分为单位、业务、信息和其他这四个层面。
1.单位层面。首先设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构,由单位法人、各科室领头人、纪委监察成员共同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各业务部门带头人及内控岗位工作人员一起组成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单位法人和财务负责人分别为小组负责人,办公室牵头内部控制建设,财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其次保证内部控制机构正常运行。定期组织内控会议和专题培训,宣传内控政策、掌握内控知识。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以及时进行动态监控和制度更新。再其次建立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让业务经办岗和审核岗由不存在利益关联关系的两人分别担任,对从事支付业务的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关键岗位人员发生变动,办理交接、监交等手续,向财务部门报备,且单位定期组织内部审计。
2.业务层面。①预算业务。预算业务内控制度建设要确保预算编制人和预算审核人不同、预算审批人和预算执行人不同、预算执行人和预算分析人不同、决算编制人和决算审核人不同。编制预算应根据单位实际需求,保持部门间信息渠道畅通,以部门为单位,从下至上汇总预算,做到真实细化,最后由管理层审核批复。明确预算调整的标准和程序。根据批复的预算严格执行项目经费开支,按照规定程序与标准编制决算,对照预算,对决算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偏差并加以纠正。②收支业务。支付业务内控制度建设要求分离不相容岗位,确保用款计划申请人和用款计划审批人不同、支付录入人和支付审核人不同。办理支付业务时,由经办岗对照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审核支付原始凭证后录入支付申请并提交审核岗审核,审核岗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核,核定其原始凭证是否合规完整,金额是否正确,支付对应的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是否无误。严格把控现金、公务卡备用金等货币资产管理,建立完善有关保管职责和控制制度,定期抽查检查,确保货币类实物资产的安全。对于经营所得收入统一上缴财政非税收入专户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③采购业务。采购业务内控制度建设要求分离不相容岗位,确保采购需求提出人和审核人不同、采购方式确定与审核岗由不同人担任、采购执行人和采购验收人不同、采购验收人和登记人不同。根据规定进行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单位应认真审核政府采购预算、各类采购文件合同、验收证明等材料,在各种资料相互验证的前提下办理支付业务。对政府采购项目尤其是专用材料的采购要由专业人员对其规格型号、数量品质等严格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④资产业务。资产业务内控制度建设要确保货币资金保管、稽核人和账目登记人不同;资产财务账登记人和实物账登记人不同;资产保管人和资产清查人不同。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台账制度,由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的报废、损毁、捐赠等业务,把国有资产处置的申请上报单位及相关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把资料交给相关管理人员登记资产台账,定期进行国有资产清查,由实物管理人和账务管理人共同清查,生成清查报告,由所有参与清查的人员签字后上报单位领导审核签字,确保资产账实相符。⑤合同业务。合同业务内控制度建设应当确保合同的拟定与审核分离,明确合同审核主体、内容及程序;合同执行人和监督人由不同人担任,设置合同台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实行合同章使用登记制度;合同及时归档,由专人负责合同档案管理,制定合同纠纷处理程序。合同是经济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的法律保障,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合同业务相关的内控制度,由单位法务人员严格审核合同内容,确保单位权益。对单位公章、财务章也要分别设专人进行保管,印章保管人出差或请假时将印章移交领导指定专人保管并做好移交记录,由不存在利益关联的不同人分别保管不同印章,实行印章使用登记制度,确保印鉴章每次使用都记录在案。
3.信息层面。信息层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将所有经济业务涵盖在内,以各经济业务模块为结点,以信息化为桥梁,搭建实现信息同步互通、实时共享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控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联通,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预算编制、用款计划申请、支付、审核、会计核算、决算编制、绩效评价等联通起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
4.其他层面。定期编制内部控制工作报告,根据报告反馈的结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公开公示,提高全体员工对内控管理的知悉度,调动其参与内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以内部审计为主、外部审计为补充的方式对单位内控审计,及时发现内控环节漏洞,有针对性的完善制度建设,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验证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内控的执行效果。
七、结语
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归根结底要以内部控制为着力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财务管理流程规范化、业务标准化。分析各业务环节的主要风险点,把握各业务环节内控制度关键管控点,提升管理层及财务管理人员的内控敏感度,加快相关人员内控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功能,全方位实施内部控制,兜牢风险防控网,最大程度地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维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