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琳
2022年版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更是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借助思维工具,搭建思维阶梯,培养发散性思维
1.思维过程可视化
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归纳与梳理,让止于脑海的思维可视化,让模糊混乱的思维清晰化,让抽象难解的思维形象化,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如《跳水》一课,用人物关系图,主要角色和所做的事情就一目了然;《田忌赛马》。可以通过画赛马对阵图将故事说得明明白白;《普罗米修斯》也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图来理清角色关系;《剃头大师》中,“我”给小沙剃头发部分就可以用鱼骨图整理。童话的情节都很强,并且有重复结构,可以用流程图;《纸的发明》用流程图,纸的发展与变化就一下子清晰可见了;还有《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都做了哪些事情,最后又空着手回去,画流程图,抓住动词和小猴子所去的地方能帮助学生学会归纳与梳理。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绘制成表格式、条目式、树状式等。如在学习《太阳》时,学生便可根据课文的脉络绘制出有关太阳的思维导图,帮助其更为直观地了解太阳的三个特征及其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 支架搭建阶梯化
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能力,就要努力培养其在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而这两种思维在“一言堂”与“题海训练”中却很难获得。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起语言支架,给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生发点,既让学生有根据地思考,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在品读与想象中拓开思维。
如教学《题临安邸》中,学生面对诗中如此美好繁华的场景描写其实并不能马上感受到诗人对当时统治阶层的控诉与愤懑之情,教师可以在介绍时代背景后,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语言支架:“当南宋的将军、战士为了收复中原战死沙场时,贵族们在临安修建亭台楼阁。当北边的宋代遗民遭到金人的铁骑践踏时,南宋贵族们在西湖边上______。当百姓们在呼喊着要收复河山的时候,贵族们在酒楼里 __________。当像陆游这样的文人奋起抗金时,贵族们 __________。”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并描绘出当时的画面,既巩固了诗意理解,又锻炼了语言运用。同时,通过此种强烈对比的铺排,学生更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维是语言的根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支架搭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二者相得益彰。
二、设置深层疑问,激发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巧妙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更能借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堂的每一次设问都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的好时机,所以,疑问应当保持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在开放性、贴近生活的问题中进行思维训练。
1.于细节处设置思辨问题
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全文的理念和智慧。在文中品味,在文中悟道,在细节处设置疑问,在遣词造句中感悟词语的精准和文章的主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而在旧版教材中,“责备”使用的是“谴责”,针对这一细节和明显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于矛盾中设置判断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矛盾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见识进行价值判断,在课堂中进行两难选择。通过这种疑问,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辨析、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落花生》一课,因为当时与如今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在教学尾声设问:“在当今社会,我们是不是只做对别人有好处,而不讲体面的人就行?”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当今社会中,“体面”也可以适度拥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也应抓住机会展示自己,而不是仅仅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引导学生树立能适应社会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巧设开放作业,鼓励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后也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这与当下“双减”政策相契合。独立创作并非为追求创新而苛求学生作品的原创性,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即可,包含学生自己对于人物、观点的理解与合理想象,或者对学习过的文体、写作方法的运用。
1.创造性复述文本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需要在“模仿”与“原型”的基础上进行。随着年级升高、语言能力发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大胆展开想象,进而自主创作。
2. 重视小组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团体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将相和》一文中有大量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来分析“廉颇、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未免有些枯燥。如果给学生留一份以文本为依据的戏剧表演作业,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两位主要人物的心理,以角色代入与情境还原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文本中情節的理解,进而自行分析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相关情节。课本剧表演实则也是学生对于文本的二次创作,如《寒号鸟》和《陶罐与铁罐》就非常适合课本剧的创作表演。
3. 设置开放性作业
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后,可以布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的话题。这类历史性的文章就需要学生课后搜集整理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总之,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训练的形式,深入思维训练的内核,针对学生所需,立足学情,以思维可视化的方式为学生理清阅读材料的脉络。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搭建生发疑问与思考的语言支架。同时,把握阅读材料新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现实问题与判断的契机,在课后设置有趣的个性化作业,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赋能。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