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鹤云 林 珑 刘鹤婷
草堂、书楼、书斋等各式空间是古代文人醉心学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这些场地逐渐演变为文人专属的书房。书房空间内的各色器玩、陈设皆体现出了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文人用以提升精神造诣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艺术理想和人格境界最恰如其分的可视化符号。高洁性灵的古琴不仅是雅致书房里的摆设,更是空间中文化意境的营造。古琴放怀适情、托物言志、极富人文情怀的美学意涵与古代文人书房清静隐逸、自然古雅、超尘脱俗的个性特点相辅相成。随着文人书房的发展,古琴也被视作书房中重要的文化意象。它代表着浓郁的文人情怀,也建构出了文人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设计中,建筑规划既要满足生活实用,又要注重对空间意境的打造。古代的文人书房是当时文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书房中固定尺寸、标准尺度、精致简约、质朴自然的设计原则既体现了传统的空间美学,又暗含着文人特有的精神内涵。古琴是圣人观天地“取象”,用以表万物“道理”的器物。它是同天地万物共生与天地万物共美的琴器,是文人在方寸空间中对“理”的具体解读。黄宾虹曾于《琴趣》中谓琴为文人必备之雅器。古琴与文人书房有着恬静自然、古朴雅致、和谐统一的共通性,将古琴灵活地运用到书房空间设计中,更能烘托出恬静闲适、悠然自得的空间气氛。
从陶渊明“归去来馆”坐弹无弦琴到刘禹锡“陋室”调素琴,再到明清书房的空间布局,可以看出文人试图在室内空间中打造自然的审美向度。读书与弹琴的环境大同小异,都有平淡幽远、和谐自然的整体环境要求,这也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规划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徵明所绘《真赏斋图卷》(如图1)中的书斋古朴雅致,书斋内的桌子上放置着一床古琴,书斋外树丛苍翠,怪石点缀,清幽寂静,书斋自然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中。这种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正是古代文人书房的设计理念之一,古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念恰好符合这一追求。
图1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源于网络)
《长物志》中记载:“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古琴虽有多种不同形制,但形制的变化都遵循着古琴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即使古琴形制多达几十种,但都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文人书房内的陈列也应从整体性出发考虑物品之间是否协调,还应注意各类陈设品之间摆放的禁忌,使器物之间有量有衡,协调有序。这样通过和谐各类器玩而设计出来的文人书房方可达到“适宜”的审美标准。
《闲情偶寄》里提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的经济、简约的设计法则。文人书房的设计崇尚简约、古朴。斫琴者必寻觅古材,琴的漆面也素雅古朴,颇有崇古意味。古琴质朴古雅的设计与《长物志·器具》中对器玩选取反对“专事绚丽,目不识古”的原则不谋而合。在文人书房中古琴古朴的美可以与室内其他器玩相协调,既增加室内年代氛围感,又契合琴之趣味,不静不喧,古朴雅致。
古代文人书房的空间美学不仅符合空间设计法则,同时更多渗透着文人的精神意识。明代屠隆认为琴为书房雅乐,且无论能操否“亦当有琴”。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开发利用,古琴从最初的巫术之用,渐渐拥有了装饰空间、传承技艺、身份象征、精神诉求等众多功能。这些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古琴与文人书房中其他器物最大的不同。
斫琴需经过精心选材、细致打磨、反复晾晒、装饰上漆、调配琴弦等众多工序。古琴独特的造型语言、结构线条、装饰纹理是其专有的情感语汇。古人将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情感物化于古琴的外形之上,更赋予了古琴更丰富的艺术表达。由于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差异以及斫琴者制作工艺的改进与创新,每一床古琴的外部形象与音乐性能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古代文人书房中,古琴可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和视觉语言传递出文人雅士对美的追求。文震亨于《长物志》指出择琴装饰的外形标准:“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古琴作为艺术价值极高的乐器,不仅可以营造出室内洁净清幽的文化气息,同时也能体现出主人尊贵的地位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
文人雅士多喜爱安居于一方静谧的空间,或简雅古朴,或宽敞整洁。对他们而言,书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本身。古代文人向来喜爱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在书房器物的选择上除了要体现实用性,还要蕴含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古琴天人合一、清微淡远的文化气息容易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刘禹锡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环境,拥有“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德行;陶渊明在“归去来馆”中有“坐听无弦”的心清意静;李清照亦在“归来堂”中感叹“倚楼无语理瑶琴”,希图借琴摆脱苦恼心情,破除孤寂。
古琴文化中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解读。班固在《白虎通·礼乐》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古琴还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它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对人精神的塑造。“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中正平和,教养人们静心明理、明心见性;古琴所代表的“乐”与中国传统礼节规范代表的“礼”共同塑造出完整的人性品格。
在文人书房设计中合理利用古琴文化的这些特性,不仅能够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空间环境,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还能传达出书房主人的情感寄托以及精神追求。
古琴文化与古代文人书房的结合,是文人将他们对空间审美、生活态度、中国传统美学以及精神诉求相结合的结果。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在构建现代文人书房时往往空有其式样,缺乏其内核。书房内多是随意堆砌的古风古意家具和摆件,而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文人精神。所以要将古代文人书房的文化特征和美学内涵融入现代空间设计中,使现代文人书房更具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现代文人书房设计中,设计师一方面要考虑技术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其背后的“意”和“神”,将人、自然、环境三者作为设计基准,利用古琴文化来塑造空间特点,赋予现代书房空间更丰富的内涵。
现代文人书房设计可以通过提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将其演变成可陈设的装饰形式,打造具有独特主题氛围的书房环境,让书房具有灵动、闲适、安静之美。古琴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古代名琴有诸如“秋籁”“万壑松风”“长天秋水”等充满诗意的名字,如选用这些作为现代书房的主题元素,再通过立体的造型和装饰效果来实现,整个书房就营造出了浓厚的主题氛围感。国家大剧院在2017 年举办了一场名为“书斋·追古——中国生活艺术展”,通过九间中国式书房,共同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每间书房各选取一位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斋名号:陶渊明“归去来馆”、白居易“三然书堂”、王维“竹里馆”、苏轼“雪浪斋”、朱熹“达观轩”等。从这些题名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每个书房的主题氛围。在古琴艺术家王鹏设计规划的书房展厅——“竹里馆”(如图2)中,设计师选用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作为文化元素,书房空间中采用“竹”作为主要符号,在竹林环境里搭建具有“竹”元素的书架、画案等,营造出诗中所描写的闲适生活及诗人的高雅情趣。书房的整体氛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运用文人雅士、诗词歌赋、琴歌乐曲等抽象出来的意象作为书房的主题,可以提升书房空间文化氛围,使人更容易感知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学。
图2 “竹里馆”书房展厅(源于网络)
古人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设计古琴的面板和底板,在现代文人书房的设计中可充分借助圆与方这两种元素。如可用方中有圆的镂空花纹式样的屏风分割书房内空间。屏风后的墙上可配上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古琴、山水画、书法等。器物被屏风遮挡,又可通过屏风的镂空透出来。这样虚实结合,即丰富了空间氛围又能调动人的情绪体验。此外,在布局设计上还可遵循明清时期文人书房室内设计的原理,利用空窗的形式美学,在墙壁上做出“满月”“弦月”“梅花”“桂叶”等形状,将远景空间元素镶嵌“画框”之中。在远处的空间中,可以布置自然景象,也可以借用叠山理水的造景手法,建造假山、池塘、花草树木,增强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如果空间不适宜,在远景中可以借用书画代替大自然的生动。选取适宜的山水图画布置作为远景的空间元素,能够营造空间的深远感和整体环境的意境美,使人快速融入书房的艺术氛围之中。
古人大多追求自然、简朴的美。如古琴色泽要“漆光退尽”“黠如古木”,“琴轸犀角、象牙者雅”,“蚌珠为徽,不贵金玉”等。因此,室内色彩应注重运用简洁质朴的素色搭配。除了整体设计色彩呈现古色之美,还可以采用具有天然纹理的装饰品进行室内装饰,营造“萧疏雅洁”的室内视觉感受。
古琴与文房四宝、书桌画案、茶炉案几、古玩器具、香炉花艺等室内器玩一样是空间陈设的必备之物。摆放这些器玩时需要对称、均衡,使空间在整体上显示出和谐性与层次感。室内的陈设既要保障室内空间元素的功能性,同时还应具有填补空间的装饰性。
第一,对称均衡。古琴造型一般为左右对称,整体形象均衡整齐。书房的陈设需要灵活地运用对称形式美学。陈设摆放采用规则式构图,通过对称法则在立面上布置陈设品,形成相对特定的关系,视觉效果主要是平和且端庄。这既符合古琴中正平和的艺术特性,也体现出书房沉静深邃的有序美感。
第二,和谐体宜。书房中器玩陈设应该疏朗有致,和谐体宜,层次分明,以达到视觉的平衡。书房内的琴案材质应以素面为主,不喧宾夺主。琴案的大小应适中,宽约50 厘米、长为110 厘米左右。琴案上不能放置香炉与其他器玩,古琴旁应放置清香淡雅的花,过于艳丽的花易打破室内的和谐感。
古琴具有优美的轮廓线条。整体造型优美、稳重、简约,入眼简易洒脱,再观则回味无穷。现代文人书房中应选取造型简练、质地简朴、结构精巧的器具作为陈设。现代书房设计中应突出陈设材质的天然之美,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意境和自然氛围。
随着人们对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日益重视,古琴文化与文人书房艺术的结合让现代建筑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室内空间与“有形式”的意味生态环境。这既为现代空间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灵感,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和文化符号,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精神追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