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炭疽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

2023-07-07 10:27:36田家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4期

石 媛,王 昆,田家顺

(1.吉首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吉首 416000;2.湖南禾益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25)

湖南的茶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产业基础较好、产茶种类齐全、茶叶品质好,但茶炭疽病作为茶树叶部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为害趋势渐重,尤其是在湖南的梅雨季节(5 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秋雨期(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发生较重[1]。茶炭疽病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Miyak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成叶,也可为害嫩叶和老叶,发病初期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可导致茶树大量落叶、树势衰弱、产量和品质降低[2-3]。目前生产上防治茶炭疽病的药剂主要以吡唑醚菌酯、百菌清、代森锌、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等为主,这些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导致了农药残留和抗药性问题日渐突出,而且还与茶叶的绿色安全生产理念不符[4-6]。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诸多优点,生物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低、影响小,在大气、土壤、水体、作物中易于分解,无残留;大多数生物农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且往往表现为多重活性成分的作用相互协同,使靶标类生物对其抗性的产生缓慢[7-9]。鉴此,笔者选取5 种防治茶树炭疽病的常用化学农药和4 种生物农药开展了茶树炭疽病防治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安全、低毒和环境友好的防控药剂,为茶树炭疽病的绿色防控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庄塔村17组,试验茶园为坡地阶梯式种植,连片种植面积超过6.7 hm2,历年常发茶炭疽病。土壤为酸紫砂泥,肥力均匀一致,pH 值5.8,有机质含量18.1%。

1.2 供试材料

供试茶树品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福云6 号,为茶炭疽病易感品种,树龄8 a。

供试药剂有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上海禾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陕西华戎凯威生物有限公司)、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天津市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2.5%啶氧菌酯悬浮剂(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0.5%几丁聚糖水剂(成都特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 亿孢子/g 木霉菌可湿性粉剂(上海万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申嗪霉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5 种化学农药和4 种生物农药。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9 个不同的药剂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各药剂处理所使用的药剂名称及其使用浓度见表1,其中处理1~5 为化学农药处理,处理6~9为生物农药处理。小区面积为20 m2,各小区间间隔1 m 作为缓冲带,以确保各小区互不干扰。按随机区组排列,设4 次重复。

表1 各药剂处理所使用的药剂名称及其使用浓度

在茶叶炭疽病发病前于2021 年5 月20 日进行第一次保护性施药,间隔10 d 后于2021 年5 月30日进行第二次施药,共计施药2 次。施药时先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并遵循“先空白对照、后供试药剂,配制施用不同药剂前清洗配制施用容器”的原则进行。施药方法采用利农牌HD-400 型背负式手摇喷雾器进行喷雾,喷嘴类型为空心锥,喷嘴压力为0.2~0.3 MPa。施药时要求喷匀喷透,使茶叶叶片两面均充分润湿且不滴落药液为宜;药液用量为60 L/667m2。

第一次施药时为阴天,气温21.5~23.2℃,空气湿度84.1%~88.5%,风速≤0.9 m/s;第二次施药时为多云,气温25.8~28.1℃,空气湿度82.3%~86.2%,风速≤1.2 m/s。第一次施药当天至试验结束无影响试验结果的反常气候。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参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 17980.83—2004 第83 部分中杀菌剂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的调查方法,分别于末次施药后7 d(2021 年6 月6 日)和14 d(2021 年6 月13 日)调查2 次药剂防治效果。各小区随机选取夏梢上的成叶100 片,首先按分级标准目测分级,分级标准为: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分别记录各小区的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然后按公式 (1)和(2)分别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1)

防治效果(%)=(CK 药后病情指数/处理药后病情指数)/CK 药后病情指数×100 (2)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3 软件和DPS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目测法观察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后茶树生长均正常,没有发生药害现象,说明各药剂处理对茶树安全。

对茶树炭疽病防治效果的调查结果(表2)表明,各药剂处理对茶树炭疽病均有一定防效,5 种化学杀菌剂处理(处理1~5)末次施药后7 和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82.6%和65.1%~83.5%,4种生物杀菌剂处理(处理6~9)末次施药后7 和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2.2%~68.6%和36.4%~67.3%,化学杀菌剂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整体上好于生物杀菌剂。其中药剂处理1(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末次施药后7 和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6%和83.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药剂处理4(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50 倍液)和处理5(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末次施药后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8%和79.7%,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除处理1 以外的其他处理;再次是药剂处理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处理3(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和处理9(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90 g/667m2),其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处理6、7、8 和CK。

表2 各药剂处理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3 讨 论

茶树炭疽病的防治需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综合防治。首先,要选择抗炭疽病的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提高茶树自身的抗病能力;其次,在冬季结合清园管理摘除病叶,减少病菌传播来源;再根据当年气候条件进行必要的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防治[9-12]。笔者的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9 种杀菌剂(5 种化学杀菌剂和4 种生物杀菌剂)对茶树炭疽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 种化学杀菌剂末次施药后7 和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82.6%和65.1%~83.5%,4 种生物杀菌剂末次施药后7 和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2.2%~68.6%和36.4%~67.3%。5种化学杀菌剂中以处理1(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末次施药后7 和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6%和83.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药剂处理4(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50 倍液)和处理5(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末次施药后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8%和79.7%,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除处理1 以外的其他处理。4 种生物杀菌剂中以处理9(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90 g/667m2)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末次施药后7 和14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6%和67.3%,与化学杀菌剂处理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处理2)和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处理3)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化学杀菌剂以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最好,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50 倍液和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生物杀菌剂以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90 g/667m2处理最好,在茶叶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应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茶树炭疽病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