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府谷炒米,就数哈拉寨人做的地道。
炒米,也叫茶米,是蒙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食品。习惯了游牧生活的蒙人,为追逐草场,居无定所,饮食上也不讲究。早晚喝一碗红茶或奶茶,吃点炒米,成了家庭生活的不二选择。可是蒙人做出来的炒米,个头小,瓷实,看上去焦黄焦黄的,抓一把放进嘴里,嚼起来很费劲。
府谷哈拉寨炒米,说起来也有些年头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至乾隆元年(1736),“禁留地”和“黑界地”开禁为垦荒地以来,哈拉寨成为清水口外的蒙汉商贸集散地。由于蒙汉交往频繁、广泛接触,促使饮食习惯渐近而混杂糅合,炒米也就成了哈拉寨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味饮食。
据祖祖辈辈居住在府谷哈拉寨的班来福老人讲,他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做炒米了,刚开始也不顺手,不是煮糜子出了问题,就是火候掌握不好。时间长了,寻揣上一些门道,做出来的炒米也就有模有样了。哈拉寨周边盛产糜子,将糜子煮一下,捞在笸篮里控水后拌入黄沙,然后在铁锅里炒,随着噼里啪啦一阵爆响,麻利出锅,筛去沙子,将炒熟的糜子洒少许水,用石碾碾压,去壳。数量少的话,放到石碓里舂一舂。香脆可口的白花花炒米,看着就让人眼馋。
熬上一壶酽酽的红茶,边熬边用冷水点上几回,最好放点盐,把炒米泡在红茶里,香味不由得让人深吸一口气,眼睛都眯成一条缝。讲究一点的人家,取些羊油在铁锅里融化,边放炒好的面边不停地搅拌,颜色泛黄后,盛在小盆里。吃的时候,用水把油茶煮开,泡上炒米,来不及细嚼慢咽,三下五除二,碗底就朝天了。
蒙人看到府谷哈拉寨人做出来的炒米远远超过自己,干脆不做了,用一升糜子换一升炒米。这种公平交易,双方都觉得划算,由小户经营发展到批量生产,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周边地区数一数二的饮食生意。
如今,随着府谷马占山纪念馆建成开放,旅游业大发展,游客说起府谷就想起哈拉寨炒米,吃了还想吃,越吃越爱吃,临走还要打包带一些,在不知不觉中,把府谷炒米的美名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