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林
一
《三国演义》全书结尾、第一百二十回的标题:“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归晋”,说明从东汉后期开始,分裂战乱了60年的局面终于实现了统一,这是继秦汉两朝之后,古代中国境内再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可惜的是,这个局面维持时间太短,西晋王朝仅仅经过四代皇帝51年,再次天下大乱。
西晋不能长治久安,最关键的因素是开国皇帝司马炎立国之后大规模分封同姓王,前后封了57位。这些人在地方上有权有势有军队,几乎就是个独立王国。司马炎这样做有他的道理。曹魏时期,曹姓诸侯王没有实权,朝政长期被他人操弄。而这个“他人”,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实不是外人,就是司马家族。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丕死后,曹家皇权逐渐被司马家架空。基于现实的教训,司马炎认为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让自家人拥有领地、军权和财权,从而有效防止朝政落入异姓之手。第二个原因来自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司马衷天生弱智,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那个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段子,就是出自司马衷之口。老百姓吃不上饭纷纷饿死,这位傻皇帝居然问:“吃不上饭,那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司马炎驾崩,太子即位,皇权立刻旁落,外戚杨峻(司马衷的外公)跟皇后贾南风(司马衷的媳妇)为争权斗得一地鸡毛,各地分封的诸侯王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纷纷起兵,于是出现著名的“八王之乱”。混战之中,各诸侯王为了增强实力开始向外族借兵,于是匈奴、乌桓、鲜卑等异族势力进入中原。直到汉大将刘曜攻破长安,晋愍帝(晋愍帝是从洛阳被劫持到长安的)出降,西晋王朝在腥风血雨中灭亡。
二
西晋王朝仅仅维持了51年就崩了,如此短命,确实有些不堪。
西晋覆灭,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兵荒马乱尸横遍野。此时,司马家族的一个旁支、驻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由于远离祸乱中心而得以幸存。他接受了谋臣王导的建议,在建康称晋王。第二年,得知晋愍帝被杀的消息,遂正式称帝,东晋王朝建立。
这个东晋就不是全国统一的政权了,它偏居江南,北方与它对峙的国家主要是苻坚建立的前秦。公元383年,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前秦大败告终。
让我们再稍稍回顾一下历史。从三国鼎立到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混乱局面绵延数百年,其间出现的大小国家数不胜数,当今史学界将其简称为魏晋南北朝,魏是三国时代的曹魏,晋就是东西二晋。
东晋覆灭之后,南北朝的混乱比之三国两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段时间,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国,南朝有宋、齐、梁、陈四国,这只是最主要的国家,概而论之,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东北至辽宁,北至内蒙古,西到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数不尽的短命小国。这段历史别说一般人搞不清楚,就是学过中国历史的,有时也难免犯迷糊。最后收拾这混乱局面的是隋文帝杨坚,隋朝虽然短命,却为盛唐奠定了根基,可谓千古功勋。
三
言归正传,本文并非要向各位论证两晋的不堪,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历史记忆在遇到两晋的时候,是不是轻易就跳过去了?这历史上漫长的一百余年好像不存在似的。
有人会说了,不会的呀,西晋不是有竹林七贤吗?东晋有诗人陶渊明、书法家王羲之、数学家祖冲之,大画家顾恺之,我们都记着呢。说得很对,两晋在中华文明史上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把它忽略了。我们记忆中有气吞山河的强秦,有大汉雄风,有盛唐气象,有两宋的金粉繁华,而元明清诸朝代的铁血与风流,更是历历在目。而两晋,对不起,容我想一想吧!手头有最现实的例子,某汽车品牌,出了一个“中国朝代系列”,该系列以“秦”打头,顺序下来有“汉”“唐”“宋”“元”,估计以后还会有“明”和“清”,这个序列跳过了“晋”“隋”两个大一统朝代。或许人家会说,这哥儿俩时间太短啦,屁股还没暖热就被人家推翻了,没劲!可是那个“秦”的屁股暖得很热吗?秦朝国祚才14年。
或许还有理由,晋乱糟糟的,想想他们那些破事儿心里就不舒服,而秦国可是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啊。此话似是而非,晋也同样是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虽然晋立国之后内政一团糟,可大秦帝国也并非河清海晏啊!当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登高一呼:“天下苦秦久矣!”这该是对大秦帝国最标准的评价了,我们总不至于用“双标”来划分列祖先贤的盖世功业吧!再说接班人,司马衷是白痴皇帝,可秦二世也不是天生俊贤啊。
四
平心而论,东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八王之乱”开始,北方地区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人民开启了大规模南迁的序幕,史称“永嘉南迁”。西晋覆亡之后,中国北方先后出现过西秦、后秦、南燕、北燕、前燕、后燕、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夏等国家,各国之间攻伐不断,种族屠杀更是血流成河。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人口前后达一百多万,其中包括众多的贵族士大夫,而东晋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学术文化的广阔空间,让中华文明的血脉绵延发展。东晋一百多年间起到的作用,跟蒙元入侵前夜南宋所起的作用并无二致。
东晋的文化名人,不仅有本文前面提到的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还有哲学、医学、史学大家葛洪,有创造了留名青史以少胜多战例的军事家谢安,有佛学大师惠远、法显、鸠摩罗什,还有东晋权臣桓温。这桓温可是一位大名人呢,我们不评价他的是非功过,但他二次率军北伐、渡过黄河后见到年轻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之粗了,不由潸然泪下,感慨岁月催人老:“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仅此就流传千古。
将近五百年后,诗人刘禹锡路过南京,写下组诗《金陵五题》,其中《乌衣巷》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王谢”,“王”是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的王导,“谢”就是率领八万人马大败苻坚号称百万雄兵的谢安。
历史就是这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无数文明湮没其中,但很多很多故事都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应该轻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