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江涛
中国首部沉浸式体验攀登珠峰全程的电影《珠峰队长》,是一部第一次在海拔8480米以上,用无人机拍摄珠峰并完整呈现攀登全程的电影。影片的主人公及拍摄团队都是2019年登上珠峰的中国队员,“车夫”就是其中之一。电影上映后,很多人知道了影片中的“车夫”,就是借钱登珠峰的车林平。很多人不由得好奇,一个年近半百,经济上并不宽裕,业余登山的普通人,距离珠峰究竟有多远?
10年前,车林平开始爬山。那时,他是甘肃金昌一家国企的普通员工,每天工作、回家两点一线按部就班地生活着。爬山这件事让他跳出了小城市乏味单调的生活,找到一种久违的自我肯定:“每当爬到一个新的海拔高度,我就发现自己成功了一次。这种不断自我肯定的过程,很上瘾。”
因为热爱爬山,车林平辞了工作,在2016年成立了一个叫“背包客”的户外俱乐部,他也成为当地户外圈中的队长,被大家称为“车夫”。在最狂热的那段时间,所有节假日他都在登山,他不断地体验新的海拔带来的刺激。2013年,他和朋友一起登上祁连山5024峰,同年中秋节又登顶海拔5254米的岗什卡雪山,2014年登顶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爬上玉珠峰,在海拔6000米肯定自己以后,我就想能不能在海拔7000米也肯定一下自己?7000米以上山峰,不允许个人攀登,只能和团队合作,我当时只熟悉国内的川藏队。”
2017年7月,车林平跟随川藏队攀登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登顶慕士塔格峰后,车林平感到自己距离珠峰更近了。虽然那时还没有登珠峰的念头,但珠峰就像一个遥远的诱惑,开始不断地浮现在他的生活中。2018年,在看到川藏队发布的攀登珠峰召集帖后,车林平心动了。“当时家里老人身体还好,孩子也考上了大学,都不需要我照顾,我就想着虽然我身体还可以,但毕竟也快五十岁了。对我来说,登顶珠峰,或许就是最后的机会。”
为了珠峰,车林平把自己的户外用品店盘了出去,又向朋友借了十七八万元,才凑够包括装备、往返交通等总计42万元的费用。
正式攀登珠峰前,车林平一直没敢告诉家人。尽管他像往常一样做好了详细规划,但登珠峰毕竟非比寻常。临行前,他在社交媒体上给妻子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梅,如果我真的留在山里了,就把我永远留到那里,不要墓志铭……如果有人上门要账,那一定是真的都不容易,替我致谢这些雪中送炭的人。”
一切准备就绪,车林平从成都飞到加德满都,再搭乘直升机到达喜马拉雅山脚下海拔2800米的小村卢卡拉,珠峰攀登之旅正式开启。走完从卢卡拉到海拔5364米的珠峰大本营这条著名的徒步路线,队员们一共花了6天时间,也逐渐适应了高海拔的生理反应。
2019年的珠峰大本营尤为热闹,尼泊尔政府共颁发了381张登山许可证,创历年之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人员、登山协作人员和救援团队,整个大本营熙熙攘攘。珠峰的攀登季在每年四五月份,但真正适合登顶的窗口期却只有一周左右,大家不得不在大本营焦急地等待着。
在大本营等待攀登的日子非常无聊,还要承受巨大的身体消耗。每个人的情绪都变得异常敏感烦躁。“车夫”渐渐感到经济条件不同带来的差异:“在川藏队8个队员中我花费最少,属于最低保障。我们标配6瓶氧气,超过1瓶额外收费600美元,团队中有人增加到10瓶氧气,这让我非常羡慕。我所有的装备都只是刚刚及格。”一些队员对他借钱登山的行为并不理解,有人甚至直接告诉他:“登珠峰是锦上添花的事,最好有经济基础后再来实现价值。”可车林平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为了最后的成功,车林平极力减少无谓的消耗,在大本营期间他几乎没有洗过澡,每次开会他都不厌其烦地询问向导有关登山的问题,生怕自己一点点失误,再造成不必要的花费。
最后攀登的时间定在5月14日晚上9点。由于晚上7点多车林平才到达C4营地,所以比其他队员晚出发了一个多小时。“等我出了帐篷,一看川藏队的头灯已经在半山腰了。我一下慌了,节奏全被打乱了。我的登山向导也受到我情绪的影响,到了海拔8400米的地方,无法再继续坚持。”对车林平来说,接着登顶几乎不可能,任何一个商业登山队都不会在海拔8000米以上没有向导协作的情况下,允许队员登顶。“我崩溃了,认为自己没机会了。队长认为我借钱来一趟不容易,说你既然能坚持,就试一下。”
海拔8803米的希拉里台阶是从南坡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1996年和2019年引发山难的“大堵车”,都发生在这里。“大堵车”的致命之处在于,在88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登山者携带的有限氧气被过早耗尽,死亡因此变得不可避免。车林平的氧气仅仅是最低配置,这让他一直隐隐不安。幸运的是,他的向导明多基在休息之后,又把氧气瓶给他送到了希拉里台阶上方。下撤途中,身体完全透支的车林平还被套在路绳上拖了一段路,才安全返回营地。
5月17日,当队伍通过昆布冰川返回大本营时,大家从对讲机中听到消息,当日早晨在C4营地,一名印度登山者被发现死在了帐篷中。但这只是开始,那个登山季,因为各种原因,死难者共11人。
爬完珠峰回来,车林平瘦了13斤。他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对登山过于狂热,现在想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他说:山就在那里,但活着回来无疑更为重要,并非拥有勇气和向往就可以攀登。只有那些做好所有准备包括最坏打算的人,最终才可能幸运地得到大山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