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2023-07-07 08:35:0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航天服乘组总装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5月30日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随后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核心舱,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浩瀚宇宙再现了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画面。在这激动人心的“太空会师”背后,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协同攻关,汇聚了数以万计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奋斗。

人物素材

航天员在新起点再出发

“坐火箭太爽了!”“相当漂亮!”“很舒服!”……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搭乘神舟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出发,开启为期5个月的太空之旅,火箭升空过程中,航天员乘组发出如是感叹。此次“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乘组阵容颇为特殊,有四度飞天的首批航天员景海鹏,也有首次进入太空的第三批航天员朱杨柱、桂海潮,并同时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种类型航天员。

进舱前,桂海潮对着镜头热情挥手点赞,还和队友景海鹏、朱杨柱开心击掌。在29日的航天员见面会上,这位戴着近视眼镜的大学教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一方面好奇原来近视也能“飞天”,同时也感慨他从36岁大学博导“变身”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的经历。发射当天,网友纷纷调侃“我的老师去太空了是什么体验”“期待天地连线开组会”。

“最后撤离”的师徒三代

“转入发射前倒数30分钟!”直到此刻,作为待发段飞船最后一批工作人员的陈为、沈鑫、韩宇师徒三人,才顺利从塔架上安全撤离。将于明年退休的“60后”陈为全程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凭借自身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炉火纯青的总装操作技术,他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在陈为的悉心指导下,“90后”沈鑫迅速成长,成了和师傅一样的总装操作能手。他在发射场的日计划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有时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吊装指挥,有时又是为飞船“临行密密缝”的细致“缝针人”。在角色的不断切换中,他也将认真负责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年轻的“00后”。

2003年出生的韩宇是本次试验队中年龄最小的。参加工作以来,他跟着师傅沈鑫认真学习总装操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很快便掌握了总装工作的要领。“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在总装操作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练就过硬本领,做一个像前辈们那样一流的航天工作者。”

“传帮带”犹如一场接力赛,在这个过程中,老、中、青一起接力,每一棒都跑得精彩。也正是这种“传帮带”,赓续着航天人的精神,续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一次做对,认真检验

作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推进舱的总装一岗,凌晓峰始终坚持“第一次就做好、第一次就做对”的理念。在此次任务最后的冲刺阶段,凌晓峰承担了试验任务推进分系统检漏及其他分系统加注、充气期间的操作任务。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他需要配合各分系统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地完成每一次的加注、充气工作。在他精心细致的操作下,推进分系统检漏一次通过,各分系统的加注、充气任务均顺利完成。

“慎之又慎”这4个字深深烙印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检验员刘峰均的脑海里。作为一名总装检验员,刘峰均就像一台“扫描仪”,将总装流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产品的每一项要求、过程的每一项操作细节都牢牢锁定。面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推进舱的9个分系统和数十种特殊的总装检测要求,刘峰均说:“总装检验员需要把好每一道‘门,守好每一个关键点,全过程跟踪监督。”这样才能将产品放心送入太空。

打造航天员的生命“盔甲”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太空行走的生命“盔甲”,如今,航天员出舱工作更加频繁,航天服的密封材料也屡次经受考验。一件舱外航天服包含几十种形态各异的密封件,除要满足各项性能指标外,还需要根据人体学功能满足中空、与非金属件单边粘接等要求。航天服的这些连接处密封件,必须耐受空间环境,既确保密封得严丝合缝,又确保航天服关节灵活自如。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特种橡胶材料与工艺课题负责人王凡说:“我们的气密层产品结构复杂,厚度只有0.4毫米,壁薄、曲面、有大波纹、尺寸精度高、成型难度大,研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提供的这些系列密封件产品最大的直径接近3米,周长9米,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

(摘编自“新华社”2023年6月1日)

【素材解读】

逐梦圆梦,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奋斗,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印刻着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凝聚着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蘊藏着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扩充了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神舟十六号乘组“全”“新”“多”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人才辈出、蹄疾步稳、善作善成。我们相信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新力量、新角色为航天事业注入新动能。在叩问太空的新征途上,我们从蔚蓝星球出发,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中国航天的“加速度”;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将不断攀登科技高峰,逐梦而行。

科技素材

“对接机构”开展上百次地面试验

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六号采取径向对接的方式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停靠于空间站核心舱的径向端口,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与90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径向对接。对接机构面临与多构型、大吨位、大偏心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刚性连接等全新挑战。而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研制的对接机构,自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以来,已圆满完成28次在轨交会对接任务(含神舟十六号对接)。为确保对接环捕获目标的时长限制在数秒之间、对接锁系的同步性误差控制在毫米以内,使飞船对接机构在对接的一瞬间即可快速捕获空间站,八院对接机构研制队伍开展了上百次地面捕获缓冲试验。

电源分系统成为百分百“中国心”

电源分系统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心脏”。为把这颗“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稳定持续地供给能量,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科研人员在新批次的电源分系统研制中,开启了核心器件国产化的升级工作。电源分系统的每一件产品,都需要经过振动、冲击、真空、高温、低温等种种考核,才能最终选用。从印制板原理验证,到整机性能测试;从分系统匹配验证,到整船综合测试,两年时间里,811所科研人员完成了30多个种类、数百个自主器件的装机验证,使新批次电源分系统全面实现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成为一颗百分百的“中国心”。

“太空廊桥”助力天地“自由往返”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通过锁紧对接机构上的12把对接锁,飞船可以实现与空间站的密封及刚性连接,从而建立起一条直径约80厘米、长约1米的通道,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此外,对接机构还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分得开”。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的阻挡,当两块金属放置距离过近时就会自动“焊接”到一起。为此,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给对接机构喷涂了一层特殊的“保护膜”,确保对接机构在长期对接锁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安全可靠分离,让航天员实现天地“自由往返”。

(摘编自“央视网”2023年6月1日)

【素材解读】

成就不凡的中国航天,起关键支撑作用的是科技创新。太空筑梦、稳扎稳打、连战连捷背后,是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的志气和勇气。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这离不开创新的智慧、探索的精神,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品质、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

猜你喜欢
航天服乘组总装
“博士乘组”奔赴苍穹
天宫热闹啦:神舟十五号乘组进驻天宫
舱外航天服硬核大揭秘!
军事文摘(2022年24期)2022-12-30 11:43:50
神州十四号乘组进驻天宫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总装多余物预防与控制
航天服的奥秘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集装箱正面起重机总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