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_陶红
在全球纺织品市场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化纤产业如何破局、谋求长远发展?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洪泽 2023)从多角度聚焦纺织化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传播纤维科技最新技术成果,探讨新形势下化纤行业高端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纺织品需求衰退,我国纺织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中国纺织产业链体系中,化纤工业是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 月15 日,以“科技引领创新 致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洪泽2023)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做出四点判断:一是作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化纤行业已经通过炼化一体和体量优势形成了进入壁垒;二是中国正成为功能性、差异化产品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各类产品在持续更新迭代;三是中国企业紧跟绿色可持续理念,循环再利用、绿色环保、生物可降解等各品类的可持续纤维受到了市场认可;四是高性能纤维加速成熟,行业“卡脖子”环节迅速减少。
据悉,本届大会共有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媒体代表约500 人参加,齐聚一堂共谋发展。
针对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化纤行业如何继续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端小平从纺织产业链的总体视角,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一是关注全球宏观经济走势,防范运行风险;二是关注可持续发展,强化绿色品牌建设;三是适应经济“换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也必须坚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化纤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布局:一是面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业的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二是面向量大面广的纤维材料,赋予它们功能化和智能化,也就是多功能纤维;三是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纤维材料,也就是环境友好与生物纤维材料。正是有了这三方面的布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支撑了我国建设纺织强国主要指标基本达成。
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于琨对化纤行业提出三点发展建议:一是强化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要聚焦国家战略和长远需求;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持续提升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加大生物基化纤的发展,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落实“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的原则;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典型,进一步增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建议加快数实融合,推动产业改造提升。要在继续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开展智能工厂建设之外,注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大会现场。
坚持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是中国化纤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本次大会上,多位技术专家带来了让人振奋的成果展示。
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尺寸结构件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均有重大需求,其纤维增强体编织是成型关键技术。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指出,三维编织属于单胞结构、力学性能好,适合各种曲面体、异形结构件,其材料损耗小、自动化程度高,是目前兼具复合材料预成型和生产成本性价比最优的生产方式。未来,三维编织技术将向着大尺寸超厚高密度曲面体三维编织技术、超大截面尺寸三维编织技术等方向发展。
随着阻燃纤维产量的提升,环保阻燃的压力更大,亟需开发低碳环保阻燃剂。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在“阻燃聚酯纤维新技术——羧酸类MOFs 制备及在PET 阻燃中的应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环保型MOFs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MOFs 是由无机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具有周期网络结构的晶态多孔材料,其作为阻燃剂具有气体储存、吸附作用、抑制烟毒气体的释放等优势,但提高MOFs 阻燃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其课题组将全面推进MOFs 阻燃纤维的设计与研发、工程化、规模化。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杨光在“闪爆、机械协同法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气凝胶材料”主题报告中表示,绿色高效的芳纶纳米纤维制备技术是制备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关键,目前已开发蒸汽爆破技术和机械剥离技术,实现了芳纶纳米纤维高效绿色规模化制备,有望形成规模化的低成本制备技术。此外,通过冰模板诱导芳纶纳米纤维的三维组装已开发了共价交联增强技术、有机无机复合增强技术、定向冷冻技术;多浴顺次成膜技术的发明实现了非对称结构气凝胶膜的连续制备,通过凝胶的固相网络结构的调控,制得致密皮层-多孔芯层的芳纶气凝胶纤维。
在建设化纤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高端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纺织行业“制造—消费—废弃—污染”的线性经济模式面临挑战,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实现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华大学研究员王华平在题为“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关键技术”的报告中提到,应以“零抛弃”、清洁低碳、高效高质高值为目标,进行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技术与工程的设计,包括深化以废为主的单纤维纺织品循环再生工程技术、废旧结合的纺织品资源化分类与利用工程技术、面向多层级专业化应用的产业链工程技术。因此,他建议从生物解聚再生技术、微波等过程强化技术、化学转化融合再生技术等方面推进废纺回收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从产业链升级、技术集成、工厂智能化、多元协同等角度着手强化高水平现代废纺处理产业体系。
在题为“助力化纤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技术”的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对化纤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研究发展成纤聚合物的绿色催化技术,纺丝、加工、功能化助剂和改性剂绿色化技术,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二是对已有纺织纤维材料,应发展其废弃后的循环与升级回收新技术,既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又可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与低碳发展需求;三是对于新设计合成的成纤聚合物,除了考虑使用性能外,还应该考虑环保合成、可循环、易回收性和功能高值化,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差别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着色是提升纺织品附加价值的重要途径,原液着色是纤维着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开发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助力纺织纤维节能减排着色技术的发展。”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付少海表示,以粘胶纤维为例,原液着色比染色可节约水64%、化学品90%、电80%、热能63%,废水排放减少64%。未来,原液着色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纤维原液着色及功能化一体加工,赋予纤维颜色的同时赋予特殊功能;二是高耐候原液着色纤维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本届中国化纤科技大会的举办地,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将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围绕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锦纶、涤纶、芳纶“‘三纶’驱动、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纤维产业链发展架构,2022 年更是获评“江苏省高新纺织产业基地”。
淮安市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赵正兰表示,希望洪泽区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持续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着力在差异化纤维技术、再生及生物基纤维、纤维产业数字化、高性能纤维产业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与头部企业对接力度;持续在强化创新上下功夫,切实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所合作;围绕强核补链,加快构建完整的绿色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产业链,力争到2025 年开票销售超百亿元,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会上,洪泽经济开发区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按照《合作共建研发基地管理办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决定与洪泽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绿色低碳差异化纤维产业基地”。今后双方将密切交流,共同整合洪泽纤维材料产业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共同推进合作共建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2022 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奖申报及考核等工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考核,2023 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授予东华大学陈烨等3 人“杰出青年教师”称号、浙江理工大学于斌等6 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新疆雅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贺敏等6 人“杰出工程师”称号、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胡娜等9人“优秀工程师”称号、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莫亚芳等3 人“杰出技术工人”称号、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宗春彪等6 人“优秀技术工人”称号。
多年来,与化纤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内产品开发能力强、技术实力雄厚、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研发基地,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会上,举行了“高性能芳纶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协会与中芳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差异化聚酯纤维新材料研发与定制基地”(协会与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莱赛尔纤维应用研发及推广基地”(协会与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授牌仪式。
为促进我国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继续开展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工作。会上发布了2022 年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名单。本次排名分为化学纤维产量综合排名以及21 个细分产品产量排名。
2022 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排名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