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陵
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朝名将,都是在北伐匈奴的历次战役中崭露头角,最后双双官至大司马,掌管汉朝的军事家。900年后,唐德宗给武庙增加祭祀的名将64人,卫青和霍去病也在其中。
从事业上来说,卫青和霍去病挺相似的。
但如果从《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深究一下,就能发现,他们两人除了事业以外,没有半点相似的地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卫青是正儿八经的穷苦孩子。
他的父亲是郑季,在平阳侯府做事,一来二去便和平阳侯的妾室卫媪私通了,生下了卫青。侯门深似海,规矩很严的,在汉朝,平阳侯想处死卫媪非常容易。但是很奇怪,卫媪私自生下孩子,居然没事,后来还生了卫步和卫广。
你可能会说,万一平阳侯以为卫青是自己的孩子呢?
但这个说法不成立。如果平阳侯认为卫青是自己的孩子,就不可能出现卫青回到郑家的事。毕竟谁敢把平阳侯的儿子送人啊?
唯一的解释是,卫媪在平阳侯府不受宠爱,甚至是地位很低下的妾室,以至于卫媪怀孕一年后生孩子,平阳侯都不知道。
可以想见,卫青少年时的生活很难过。
自卑、谨慎、放不开,这就是少年时的卫青,犹如很多家境穷困的孩子一样,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
长大一点,卫青被送回亲生父亲郑季家里。郑季偶然播种,便白捡一个劳动力,心想不用白不用,让他放羊去吧。这种生活比在平阳侯府时好不了多少,苦日子要继续过下去。郑季的其他孩子也不把卫青当成兄弟,而是“皆奴畜之”,也就是当成会说话的牲口。
这样的遭遇,加剧了卫青的自卑心理,让他打心底里就觉得人生无望,活着就行。
所以卫青路过甘泉宫的时候,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将来能封侯,卫青却根本不当回事,甚至连一丝憧憬、开心的情绪都没有,说“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这辈子就是做奴隶的命,吃苦受穷可以忍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不要挨打挨骂,至于吃苦受穷乃是本分。封侯,呵呵,想什么呢?
穷的男孩就是这样,现实困顿极度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预期,一点微小的改变,对他们来说就是惊喜。长久以往,他们变得不敢规划未来,对人生也没有任何想象力。
成年以后,卫青回到平阳侯府做骑奴,如果不是汉武帝宠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恐怕卫青的人生路径不会有丝毫改变。默默无闻地来,吃苦受累地活,悄无声息地走,到那个时候,除了家人子女,估计也没什么人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这也是大部分穷苦孩子的人生结局。
霍去病完全是富养长大的孩子。
因为姨妈卫子夫的关系,霍去病很年轻就做了天子侍中,陪伴在汉武帝的身边,日夜聆听汉武帝谋划军国大事,日积月累,导致霍去病的眼界极高,普通的人和事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就极度提高了霍去病对生活的期待,毕竟常年在汉武帝身边,他已经习惯了用最高的姿态审视一切事物。可能在霍去病的眼里,除了汉武帝和卫家人以外,其他人和事都在自己的脚下。
这是富养男孩的常态,也只有这样的男孩,才敢在漢武帝想教他兵法的时候,直接顶回去:“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一般人听说汉武帝亲自授课,肯定要搬小板凳认真听讲,可霍去病觉得,古人再厉害,我未必不如古人,甚至可以超越。
十八岁的时候,霍去病跟随卫青出塞作战,直接带领八百骑兵奔袭数百里,斩首2028级,勇冠三军。在高中毕业的年纪做出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天生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便是天生富贵带来的底气。
初战大捷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霍去病意气风发,对未来无限憧憬,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碍自己成就更大的功业。
所以汉武帝给霍去病造房子,让他亲自去看看,霍去病回答汉武帝:“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年纪轻轻的霍去病,理想竟然是彻底灭了匈奴,同等年龄的卫青,想都不敢想。也只有汉武帝才敢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都说霍去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在霍去病看来,和汉武帝站在同一个高度,真没什么可怕的。
卫青和霍去病不同的人生起点,造就了两人不同的性格,进一步形成不同的做事风格。
比如杀人的问题。
公元前123年,卫青率领六将军出塞击匈奴,斩首几千级便回来了。再过一个多月,原班人马再次出塞,和上次不同的是,大军斩首万余级后,苏建和赵信率领的骑兵部队,遇到匈奴单于的主力。
苏建和赵信作战很勇猛,但是寡不敌众,拼命和匈奴单于厮杀一天之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对于军人来说,战败是职业生涯最丢人的事了,而且还有身死族灭的危险。
赵信是匈奴降将,发现战场上难以取胜,再加上匈奴单于派人来诱降,劝赵信回归匈奴的怀抱,于是赵信思量一番,带领八百骑兵脱离汉军,重新回归匈奴,上演了一出“见单于纳头便拜”的戏码。
赵信投降,坑惨了苏建。
苏建在全军覆没之后,想办法活了下来,独自一人回到大营见卫青。全军覆没可是重罪,不严重处罚,怎么能警告后人努力作战呢?于是卫青问周围的人,到底该怎么办?
议郎周霸建议:“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来没有杀过将军,有人还以为大将军好说话呢。现在苏建犯了错误,不如拖出去斩首,让大家都明白大将军的威严。”也有人不同意,说苏建不是贪生怕死,实在是敌我兵力悬殊,尽力作战之后才回来的,不能杀啊。
其实卫青有资格在军中杀苏建,但他不愿意用杀人的方法立威,给汉武帝留下人臣专权的印象。于是卫青决定不在军中处理苏建,而是绑起来送到长安,让汉武帝决定如何处理。杀也好放也罢,都是汉武帝一言而决。
再看霍去病,杀人就直截了当,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大举出击匈奴。李广是卫青的部下,因为迷路没赶上和匈奴单于的大决战,等卫青大军打完了,返回漠南才遇到李广。卫青特别生气,敢情李广是来旅游的呗?便让长史去责问李广,李广的玻璃心碎了,感觉受到侮辱,便自杀了事。
而李广之子李敢追随霍去病,一路斩将夺旗,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并且因功接替李广的职务,做了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虽然做了高官,但由于父亲李广自杀的事,李敢有点怨恨大将军卫青,有次抓住机会,用武器把卫青给打伤了。
郎中令打傷大将军,这还得了?大汉朝有没有王法?
不过卫青发扬一贯的风格,没有声张,悄悄把这件事压下来,当作没发生过。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敢打伤卫青的事,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以霍去病的脾气和站位,可能连李广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曾经做过部下的李敢,居然敢打大将军,你算哪根葱啊?
于是趁汉武帝去甘泉宫打猎的时机,霍去病找到一个机会,直接用弓箭射死负责警备的李敢,然后去报告汉武帝,说我杀了人,您看着办吧。
汉武帝能说什么?总不能为了给李敢报仇,把三军统帅霍去病给杀了吧?便打马虎眼,说李敢被鹿撞死了。
同样是杀人,卫青和霍去病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另外,他们对于钱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公元前123年,因为受到苏建和赵信的影响,卫青军功不多,回来以后没有受到封赏,但汉武帝赏赐卫青千金,意思就是给你点钱,自己花去吧。
卫青收到赏赐没多久,宁乘便给他提意见:“你能有今天,全是因为皇后,说明皇帝陛下是袒护外戚的。如今王夫人正得宠,家族却没有沾光,以皇帝陛下的秉性,这是不完美的呀。不如你把千金赏赐送过去吧。”
卫青觉得有道理,给王家分了五百金。
汉武帝听说以后,觉得卫青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果然非常高兴,然后把宁乘提拔为东海都尉。
这就是卫青的金钱观,宁愿自己受到损失,也不愿意亏待别人,何况那个人是汉武帝的夫人家族呢。
而霍去病是另一个极端。
每次出征,汉武帝都要准备几十车后勤物资,专门供霍去病一个人享用。等打胜仗回来,车上还有很多没吃完的肉,霍去病却从来不分给缺粮的士兵。哪怕士兵饿得站不起来了,霍去病也不管,自己踢球玩。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霍去病没有体会过贫穷的滋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于是很难对普通士兵的经历感同身受。
同甘共苦,在霍去病的理念里是不存在的。
青少年时的生活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穷养的卫青一辈子小心谨慎,以至于司马迁说:“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天下人都觉得卫青太懦弱,不敢和汉武帝说重话,除了军事能力特别强以外,其他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言外之意,卫青缺点骨气。
富养的霍去病则张扬霸道,犹如疾风烈火,不论是汉武帝还是匈奴,霍去病都是以硬碰硬,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来不在乎面子、情商之类的东西。
把卫青和霍去病放在一起对比,才能真正明白一句话: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有,那么一辈子都有;出生的时候没有,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有了。
(羽惊林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看就懂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