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婷婷
摘要:随着以5G、VR、Al等技术的发展,新闻行业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媒体互融理念已成为业内共识。媒体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传媒技术的创新突破,也可以为新闻行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在融媒发展的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也逐步出现新的变化,从采编途径、方式到传播渠道都受到新媒介技术的深刻影响。本文正是立足融媒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特点,分析采编工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主要发展趋势,探索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创新路径,以期新时代新闻采编工作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关键词:融媒时代;广播新闻;采编工作
当前新、旧媒体正处在积极协作、深度融合的過程,合作式发展战略已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共识。值此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应当适应时代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合新媒介新技术,推动新闻采编工作走向融合发展道路,创新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发展模式,提升广播新闻节目在新时代的影响力。
采编途径走向多元化
从传播方式、媒介属性到组织结构、采编工作,媒体融合为广播新闻带来的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深层融合。相比传统采编模式,以移动采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数据传递、资源收集、信息加工、效果呈现等方面无疑更为优越,不论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内容采编,或是借助技术平台或数字资源完成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或是利用检索技术实现同类资源整合,都充分反映新闻采编的渠道已然走向交互式、协作化以及多元化。
采编方式走向一体化
媒体融合打破传统广播媒体的边界和壁垒,借助先进数字化技术以及多媒体渠道,新闻信息的“策、采、编、发、控”等各个环节都能高效地联动起来,如直播式节目就实现现场采编与现场传播的融合;如信息智库的构建就能够满足素材的管理储存、内容编辑到渠道运营的一站式操作。借助媒介技术优势,推动从素材采集到传播渠道的全生态融合,实现资源互通、采编一体、宣传互融,正是现代新闻行业的竞争力所在。
采编内容走向精细化
灵活采编与分众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的用户黏性,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发展和受众个性需求的差异化发展,广播新闻节目在采编内容以及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层次、精细化的转变趋向,如重大社会新闻采取故事叙述,如面对青年群体的广播形式多采取简报形式,如幼儿节目注重发挥音频的传播优势,依据受众类型的不同,丰富新闻信息,优化新闻表达,创新呈现效果,正是广播新闻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
优化新闻语言表达,提升节目吸引力
声音是广播新闻传递信息的基本载体,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相比较,新闻语言承载信息传播、事实表达的重要功能,在新闻语言上有表达范式、语法规范以及用词和发音的要求,力求清晰、准确、客观地陈述事实,因此在语言表现力上形成独有的严谨文风和规范性特色。但随着以5G、VR、全息投影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兴起,新闻行业积极走向媒体融合道路,语言生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其中不乏在新闻报道中引用网络热词、借鉴流行语的现象。可以预见的是,在融媒时代的发展趋势下,广播新闻走向多元化、互动化,用户更倾向于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价值,而以往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新闻语言凝练有余,但灵活不足,难以呈现出用户需求的幽默、互动、轻松等表达效果,而这也正是制约广播新闻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
广播新闻发展的宗旨在于服务大众,因此融媒时代广播新闻工作应当坚持历史发展的原则,结合社会大众的需求特点、阅读习惯以及情绪价值,主动调整新闻语言风格,借鉴新媒体语言风格特色,融入时代元素、生活元素、潮流元素,让广播新闻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新闻语言表达的优化应当秉持多元化和丰富化创新方向,能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引入高频网络词汇和生活口语,利用语言生态与受众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例如在社会求职类的新闻报道中“007”“996”等数字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为众多的年轻人熟悉和运用;如“躺平”“福报”“点赞”“梗”等盛极一时的网络热词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适当、适度地增加流行词汇、口语表达,可以让广播新闻的报道更为灵活、生动以及随意,不仅可以丰富新闻语境,同时能够让新闻语言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为受众提供良好的收听体验。
同时广播新闻报道可以依据受众群体以及节目类型调整报道风格,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同时塑造语言情境,为广播新闻产品赋能增值。如较为成功的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就是充分融入了大量的押韵语句,配合即兴表达让节目呈现出幽默诙谐的效果。这也充分启示广播新闻工作者,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报道方式、生动的交互方式以及自由的语言组合构造出不同的节目风格,让广播新闻在保持严谨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增添活力与新意。
选取全新策划角度,彰显时代新气象
优秀的广播新闻作品能够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社会民意,聚焦时代问题,涵养人民情怀。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背着国徽去开庭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就以其独特的选题视角以及富有力量的主题报道而成功脱颖而出。虽然没有丰富的画面,但是新闻作品在主题、采编、策划等各个环节都展现了非凡之处,作品以桐柏县巡回法庭为对象展开实地采访,通过电话连线、农民提问、嘉宾访谈等多种方式集中呈现具体案件审理过程的各种细节,回应农民维权实际难点及处理机制,展现我国司法扶贫工作成效和基层法官求真务实的工作风采。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广播新闻作品来自对时代的深层解读,《背着国徽去开庭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响应群众呼声,走入基层司法实践,直面国家建设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以小切口反映大道理,用新闻作品来引导社会大众的理性思考,不仅提升了新闻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将时代发展中充满主旋律、正能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反映,唱响时代强音。
在广播作品中不乏类似的充满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经典节目,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朗读者》栏目,就是迎合生活快节奏背景下人群的深层阅读需求,用经典阅读引导丰盈的精神世界的塑造,为群众的心灵提供诗意的栖息地;如展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的新闻作品《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等等,都是展现时代轨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提升收听体验的同时能够激扬精神力量,引发价值认同,彰显新闻作品的时代使命。
主题要素的选择关乎新闻作品的质量,而同时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总是与时代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充分启示新时代广播新闻工作者在从事策划和采编工作时应当从社会发展实践出发,聚焦时代热点,关注人民吁求,准确把握策划方向,能够从多元视角描绘社会发展长图,引导主流价值导向,最大程度展现新闻作品的时代价值。例如在新时期国家倡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可以选取法治发展亮点,结合社会大众在生活中会遇到、感兴趣、想了解的热点问题展开法律解读,推动普法宣传工作;如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可以依托地域发展实情,展开实地采访,推出系列广播节目,带领受众感受中国乡村的新面貌,领略时代发展的蓬勃生机。
创新广播新闻结构,塑造节目品牌
新闻报道是以画面、声音、文字、表情等各种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的系列组合为基础,以实现新闻事实的信息传递、客观呈现的叙事活动,而其叙事方式也是依据媒介发展和受众需求而不断变化,力求将信息更客观、更生动地传递给受众。但随着VR、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新闻墨守成规的报道形式时代局限性愈发明显,难以适应全新新闻语境,因此各大媒体纷纷创新报道形式,如时评节目融合脱口秀的灵活幽默特点,提升报道的娱乐性;如访谈节目走向户外直播,利用媒介技术构建虚拟新闻空间,提升场景的表现力,等等。
“如何说”和“对谁说”是广播新闻在策划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融媒技术的发展推动广播媒介衍生新的功能和属性,无论是信息的及时度还是传播的广泛性都得以提升,但如何在融媒时代提升广播作品的存在感,加快受众的接受速度以实现脱颖而出?应当采用故事化和开放式的新闻报道。
柏拉图曾预言“谁讲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故事所带来的情节性、娱乐性以及情绪化能够极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感,提升受众阅读体验。广播新闻節目制作应当重新定义叙事方式、包装节目外衣,重视故事元素的运用,在采编及制作过程中能够深度挖掘社会生活中的亮点、热点以及焦点,迅速抓住新闻价值,实现故事化操作。一方面要及时提炼新闻信息的主干和要点,重视事情细节的采集,以更好地呈现报道内容;一方面要实现故事化的表达,善于运用叙事技巧引动受众情绪,提升报道效果,例如采用对话、场景设置等方式对重点方面实现渲染、设置悬疑部分、采取倒叙手法等等。同时广播新闻故事叙述要把握新闻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在保持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引导主流价值导向,警惕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同时新闻广播节目可以依据节目定位实现个性化创新设计,如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中可以设置“精读简报”和“全方位报道”两大板块,支持受众采取跳过或切换的方式来自主浏览新闻信息;在城市、民生等新闻节目报道中可以采取定制化设置,推出智能组合,列出新闻简报,将受众关注的新闻内容以简单音频的形式推送等等。随着语音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会走向人性化,广播新闻节目也要与时俱进,在内容策划、个性服务、智能交互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受众多元需求为导向,提升新闻服务水平,推动节目走向品牌化。
拓宽新闻传播渠道,打造媒体矩阵
相比媒体融合下的丰富语言符号和全新传播媒介,以单向性为特征的传统广播新闻媒介传递信息数量有限、形式单调、互动不足,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更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因此,传统广播新闻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优势,积极谋求与新兴媒体的联合发展,借助融媒平台畅通广播媒介与听众沟通、互动的渠道,扩大新闻传播覆盖面,提升新闻产品呈现效果,推动广播新闻采编、宣传工作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就综合利用“上海新闻广播”“上海大调研”等微信公众平台、传统FM/AM平台以及旗下自主研发APP平台“话匣子”“阿基米德”等渠道,对疫情下的社区生活、卫生知识、防疫战果等牵动群众内心的内容做出综合报道,受到上海群众的好评和认可。这也充分启示广播新闻节目在策划与宣传中要积极推进媒介深度融合,构建全媒矩阵,确保广播新闻的市场竞争优势。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要发挥新媒体的渠道和技术的优势,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特点,实现高效联动,协同发展。可以运用融媒平台的交互功能,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支持受众利用平台留言机制、热线、粉群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新闻作品的意见,或是开展线上连线问答、线下活动等方式,扩大节目体验效果,提升用户黏性;可以在依托既有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借助“两微”平台、热门APP、自主门户等多个渠道,构建媒体矩阵,借助转发优势促成节目二次传播,并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优化广播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和差异分发,提升新闻节目传播效果。
同时广播新闻在节目策划和效果呈现上应当有效利用好新媒介技术的优势功能,构建场景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新型传播模式。如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地区展会等元素推出特别策划活动,进行音视频同步直播,用专题采访、嘉宾访问和记者视频连线的方式来营造新颖的视听氛围,提升受众体验;可以尝试声音与图文、视频等符号的结合,制作短音视频,全方位呈现报道内容;可以借助5G和VR等新媒体技术,实现全息投影,再现访谈空间影像,实现沉浸式收听体验。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塑造全新媒体生态,在融媒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要想突破发展瓶颈、赢得生存空间,就应当关注新闻行业发展的新模式,积极融合新媒介新技术,改变传统新闻采编思维和工作方式,深度挖掘新闻价值要点,创新新闻语言表达范式,同时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实现可视化、场景化新闻报道,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扩大舆论宣力度,引导主流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郭宇风.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语言的变化及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8):124-126.
[2]章艳婷,何瑞棠.“户外+融媒”:广播访谈节目的突围之路[J].新闻战线,2022(16):82-84.
[3]李欣彧.广播新闻节目的故事化研究[J].南方传媒研究,2022(04):89-96.
[4]胡焯然.融媒体语境下广播新闻专题的多重价值与策划原则[J].西部广播电视,2022(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