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学生疗养院创建始末

2023-07-06 20:24:04杨志伟
档案与建设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联病员疗养院

杨志伟

摘 要:1938年5月至7月间,为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世界学联代表团来华访问考察。代表们在延安目睹了边区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艰苦,急需大量药品、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访问结束后,世界学联和学济会以实际行动持续募资支援中国抗战。1940年8月,为保障陕甘宁边区青年学生身体健康,推动边区卫生疗养事业发展,边区政府利用国内外经费援助,与世界学联、学济会共同创办了延安学生疗养院。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世界学联代表团;学济会;延安学生疗养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善边区落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康复疗养条件,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健康情况的特别关注,边区政府借助世界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的经济援助,于1940年下半年在延安创办了一所学生疗养院。[1]

一、 世界学联代表团访问延安

1938年5月至7月,受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国内各青年爱国团体邀请,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学生保障和平自由文化联合会,又称世界学生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学联”),委派由柯乐曼、傅路德、雅德和拉泽共4人组成的“国际学生代表团”(International Student Delegation)[2],赴中国进行访问考察,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日军侵华暴行以及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材料,以呼吁世界学联和各国青年团体给予中国青年抗日斗争以更有力的支援。

世界学联代表团自1938年5月下旬抵达中国[3],先后赴广州、武汉、南昌、长沙、成都、重庆等地考察,受到国民政府和地方军政机关、各青年团体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热情接待。每到访一地,地方接待委员会安排代表团参加青年学生欢迎大会,组织各界代表联合座谈,参观各地文化机构、伤兵医院、难民救济所等。1938年6月6日,代表团在结束了中国东部战场考察活动后,返回武汉,便收到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发来的欢迎电:“接各方通讯和电报,悉贵代表团到汉,拟赴各战场考察,特代表敝军欢迎,盼贵代表团即经过陕北到西北战场作实地考察,将考察经过报告贵国政府及人士,藉明我国抵抗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之真诚。”[4]代表团表示出极大兴趣,随即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取得联系,表示接受邀请,提出前往延安参观访问的请求。周恩来负责安排代表团的延安之行,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安排专车和保卫人员,代表团从西安出发,途经咸阳、三原、耀县、同官、鄜县、甘泉联络站,于6月29日顺利抵达延安。[5]

1938年6月29日至7月4日,世界学联代表团先后参加了延安各界群众代表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召集的座談会,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还受邀参观了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边区重要的文化单位。此外,代表团实地考察了中央印刷厂、解放日报社、边区高等法院及其监狱,对边区各方面的建设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

其间,代表们还参观了边区医院、托儿所、保育院等医疗卫生机构,领略了边区人民“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并留下深刻印象。当时,陕北地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社会文明开化程度较低。长期以来落后的经济,以及群众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的生活陋习、封建迷信思想,导致边区医疗卫生状况比较差,集中体现在极为缺乏医护人员和药品、医疗器械,老百姓多相信巫医神术,甚至连医药卫生是什么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保健疗养意识。与此同时,在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有不少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身染疾病或患上难以治愈的慢性病。此外,国内外爱国青年在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路途中因疲劳或水土不服,不少人身体状况欠佳。多方面的直观感受,使代表团深感在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比较紧张的延安地区开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保健疗养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界学联代表团目睹了众多中国爱国青年纷纷团结起来,英勇参加为民族解放事业的斗争,深受感动和鼓舞。考察结束后,代表团将搜集的各类资料在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上公开展示,客观系统地对中国抗战真实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参会各国代表团中产生巨大的反响。[6]大会结束后,代表团成员分赴各地宣讲,介绍中国抗战的情况。雅德以远东学生服务基金会执行书记和美国学联主席的身份,带着大量照片和资料到美国各地演讲,以访华的亲历见闻来激起美国青年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行径的义愤,增加对英勇抗战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并积极筹款募捐来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战。[7]

1938年10月,世界学联召开执委会会议,正式作出援华决议,主要内容涉及物质援助、抵制日货和禁运军火、宣传及出版等方面。其中,在物质援助方面,继续向中国捐赠医疗物资,与其他国际学生组织合作推进为战时中国开办“临时大学”的经费筹募;在抵制日货和禁运军火方面,号召各国学生组织必须加强抵制日货和督促本国政府对日禁运军火等战略物资;在宣传和出版方面,将在纽约、伦敦、巴黎刊行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报告书,组织巡回演讲和巡回展览会,每半月印行一期《学生新闻汇报》远东服务版,着重报道中国学生的抗战运动。

二、 创建学生疗养院

在世界学联代表团参观访问延安的一年后,1939年7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梁小初与执行干事江文汉等人前往延安调查访问,目的是了解在延安开办基督教青年会的可能性,同时开展一些学生救济工作。访问团此行受到延安方面的热情欢迎,毛泽东还特别接见了访问团成员,表示欢迎他们前去建立青年会。但此事后来迫于其他政治压力而未能成功。1939年9月,江文汉撰写的《对学生救济的实地调查及介绍》报告描述延安当时的情况:设法到达延安的学生普遍患有胃病、肺结核和疟疾。大量的学生住在窑洞里,缺乏医疗设施,并且对医生和护士的需求量非常大。不久,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8]即于1939年秋,通过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向陕甘宁边区捐款1万元(法币),希望在边区开办一所“国际学生疗养院”,并从1941年开始,学济会一年两次定期向延安拨款,由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龚澎从学济会领取,帮助延安持续扩大学生疗养院规模,并用于改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9]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延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缓解延安医疗资源紧张的境况和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健康情况的特别关注,决定积极借助国内外的医疗援助,在延安建立一所学生疗养院。筹办工作最初由中央医院的魏一斋、邵达等人负责,后由魏一斋出任学生疗养院院长。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建,1940年8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布学生疗养院第一批工程已完工,可收容休养员60名,拟于近日开始接收病人。同时,疗养院为解决内部工作(看护勤务)人员短缺的实际困难,决定请陕甘宁边区师范、农业学校和保育院小学等各选派出一人,前往疗养院工作。[10]

延安学生疗养院院址最初选在中央医院的第九层(位于今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李家坬村),为依山而建的窑洞疗养院。[11]疗养院正门为一座石砌的大门,坐落在上山的路口。大门右侧石柱上刻印“中央医院”,左侧石柱刻有“延安学生疗养院”,横梁正中有一颗突出的五角星,右边刻有“STUDeNTS SANATORIUM”(学生疗养院),左边为“CeNTRAL HOSPITAL”(中央医院)。疗养院秉承“疗养至上、休养至上、休息至上”的宗旨,每间窑洞病房均设计统一布置的白色墙壁和床具,床具单排平行于采光窗的墙面,两侧摆放有小茶几和病员使用的个人物品。每间窑洞病房仅能容纳5位病员,疗养院全部建成后共能收纳150人左右。从1941年到1945年,疗养院先后收治病员1200多名。前来休養的病员基本是来自延安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大部分人因患慢性病而入院休养治疗。病员专注于身体的休养和精神方面的治疗,相应在伙食营养方面有更高的需求。疗养院通常收取双份伙食费,一份由疗养院承担,另一份则由病员的学校(原单位)支付。疗养院悉心安排病员的饮食,日常提供有大米、面食和肉类,另外预备牛奶等流食,以供特殊病员的营养需要。病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病情缓急,自主选择普通、软食、流食等三种餐食。除此之外,疗养院还成立了病员俱乐部,配置各类文化娱乐器材,帮助每位病员身体恢复和精神调养。[12]

1941年11月6日,延安学生疗养院迁至杨家湾陕北公学旧址。1945年5月4日,以延安大学学生休养所为基础创办的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在桥儿沟正式成立,院长为魏良弼。1946年夏,中央职工委员会和边区总工会决定在延安学生疗养院的基础上组建学生职工疗养院,同年8月1日,学生职工疗养院正式成立,院址仍设在杨家湾。1947年初,学生职工疗养院和第二学生疗养院分别撤销,其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分别编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中央医院,随部队转战。至此,延安学生疗养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 结语

世界学联在其代表团离开中国后,与延安方面继续保持联系。除了通过世界学联协助指导的远东学生服务基金会、远东学生救济委员会等组织,持续声援中国抗战,呼吁国际援助外,还对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斗争密切关注,以共同援建延安学生疗养院等实际行动,坚定地支持中国的青年和学生运动,并笃信中国青年所从事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即“全世界学生为民主与和平而斗争中的最重要的一环”[13]。

注释与参考文献

[1][5]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延安时期大事记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137-138页。

[2]1938年4月13日,世界学联函件通知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世界学联组织的国际学生代表团已启程前往中国。代表团由四人组成:詹姆斯·克鲁格曼(James?Klugmann),又译作柯乐曼,26岁,英国剑桥大学学生,时任世界学联秘书;伯纳德·弗洛特(Bernard?Floud),又译作傅路德,23岁,英国牛津大学学生,代表英国基督教青年会、国际青年和平会和英国学生会;莫莉·雅德(Molly?yard),译作雅德,女,26岁,美国学生和平运动联合委员会组织部长;格兰特·拉泽(Grant?lathe),译作雷克难或拉泽(雅德在日记中称呼为“拉泽”,他是顶替另一位加拿大籍代表neil?Morrison前来访华),加拿大学生基督教协会、加拿大学生大会代表。

[3]世界学联代表团四人中,来自英国的柯乐曼、傅路德于1938年5月中旬先期抵达中国;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雅德和拉泽二人于5月22日飞抵武汉,与柯乐曼、傅路德二人会合,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考察。

[4]《第八路军指挥朱彭欢迎电》,《新华日报》1938年6月8日,第3版。

[6]谢从高:《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访华与中国抗战》,《大连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12卷。

[7]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8]1938年3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和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共同组织成立了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national?student?Relief?Committee,nsRC),简称“学济会”,专门开展贫困学生的救济工作。学济会的救济对象不受性别、宗教等限制,募捐活动不分政治倾向,其救济工作秉承的服务宗旨是“为全国青年学生服务,直接面向学生个人,不分性别、宗教、学校和籍贯”。

[9]江文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5-26页。

[1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98页。

[11]姬乃军:《延安革命旧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12]《延安学生疗养院》,《新华日报》1941年8月2日,第2版。

[13]《世界学联秘书长柯乐满君致抗大同学会函》,《新中华报》1939年6月9日,第4版。

猜你喜欢
学联病员疗养院
吉林学联学生会组织深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综合护理对策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
湘南学联绽放永不凋谢的初心之花
为军民促健康 为打赢储力量 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深入探索疗养院建设发展纪实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4
浅析疗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
公立疗养院财务分析研究
港大宣布退出学联
环球时报(2015-02-15)2015-02-15 05:42:48
加强护理员规范化管理 提高病员满意度
医院门诊病员流及其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