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功纯
摘 要:中医丹阳贺氏流派创始人贺季衡是江苏中医名家,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珍贵医疗档案,主要是医案及信函。文章根据相关中医史料和口述,对于贺季衡的不凡人生经历、其珍贵医疗档案的曲折流传过程,作一番梳理考证。当今应当重视贺季衡医案这样的中医药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贺季衡;中医;丹阳;贺氏流派;马培之;张泽生;孟河医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几年来多次对中医药作出充分肯定。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他要求科学总结和评估中医药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江苏自古人杰地灵,中医药历史底蕴深厚,历代名医大家辈出,学术流派纷呈,医书珍籍充栋。中医丹阳贺氏流派创始人贺季衡就是一位江苏名医大家,并且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珍贵医疗档案,主要是医案及信函。笔者祖母的娘家姓贺,与贺季衡家同住在丹阳城南的贺家弄,同宗同源。笔者的小舅爷爷(祖母的弟弟)说:小时候,听妈妈常常说起季衡家的事……
关于贺季衡及其医案的研究和传承,中医药界尤其是贺氏流派传人对此颇有贡献,[1]但也出现少量内容相互矛盾、引文错漏之处。笔者根据相关中医史料和口述,对于中医名家贺季衡的不凡人生经历、其珍贵医疗档案的曲折流传过程,作一番梳理考证。
一、中医名家贺季衡的不凡人生经历
贺季衡(1866—1934),名钧,字季衡,又字寄痕。斋名指禅室,号指禅老人。1866年,贺季衡出生于丹阳县城的南桥北河沿贺家弄。其父亲是油坊的总管,生了三个儿子,贺季衡是他的小儿子。幼年的贺季衡顽皮异常,天资聪颖,6岁开始在家塾读《四书》《五经》。不料7岁时患肠痈,卧床一年多,结果病愈后右脚微微伸不直。贺家请孟河镇的名中医马培之治疗,很快恢复正常。
孟河古镇当时属于武进县,在丹阳县城东面二三十千米。唐代常州刺史孟简率众开挖的孟河,从常州奔牛附近的大运河向北偏东连通长江,可以分流大运河的漕运。孟河镇就靠近孟河的入江口,也是水运要地。大概缘于水运兴盛,人流众多,从明末清初开始,孟河古镇陆续出现名医。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镇名医云集,百十户人家的小镇,居然有十几家中药铺。中医的孟河医派由此兴起,成为江苏中医的一大流派,有费、马、巢、丁这四大家,而马培之(1820—1903)就是孟河醫派中马派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擅长内、外、喉科。慈禧太后生病而征召各省名医医治时,马培之被推荐入宫,治愈其病,得其赏识。后来马培之托病回家,慈禧太后赐予匾额。马培之由此声名大振,被称为“征君”“御医”。
贺季衡的二兄铁渔在马培之门下学医,医术精深,谁知学成后回家乡丹阳行医才两年,未至中年而病逝。贺季衡的父亲想让三儿子传其医术,弟承兄业,便取二儿子的医书让三儿子全都习读一番,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贺季衡14岁时,只身来到孟河镇向马培之拜师学医。贺季衡聪明且好学,深得老师青睐,尽得真传。马培之高兴地说:“今得季衡,吾道于丹阳又得一传人矣。”经过6年苦学,学成将归。临别时,马培之说:“吾门衣钵在子矣。”[2]意思是我自己的医术都传授给你了。
1886年,贺季衡20岁,父亲让他在丹阳挂牌行医,并且谆谆教导说:“凡为医须有责任心。”[3]贺季衡终生铭记此言,并付诸行动。起初,因为贺季衡很年轻,而且所开处方独特,所以他行医一时不大被众人所接受,也没有什么名气。过几年后,“因其精于业务,凡经治病证疗效显著,危重者每能化险为夷,对于沉疴痼疾,亦能如实以告”,[4]于是贺季衡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他先是在南桥河沿的邱家祠堂内原霞衫诊所为百姓治病,后移至贺家弄扩建后的住宅。
贺家弄位于南桥城河的北岸,即在南桥北河沿,属于北河沿四条弄堂之一。东边河上有沈家桥,西边河上有南桥,南桥是丹阳县城南门大街与繁华地段双井巷之间的纽带。“来自他省邑县者,络绎不绝。有聘以出诊,有来函询诊,更有直接雇船待诊(门前的河面上经常停泊着许多船只,待病人治愈后方归),许多街坊因故而开设了好几家旅馆,专供应诊者住宿,原来颇为冷清的南桥河沿因此而热闹了起来。同期,慕名前来拜师求学者达数十人,真可谓门墙桃李蔚然成林,其盛况竟可与马征君相伯仲。鉴于他的医德声望,当时丹阳流传着这样的话:‘不经贺季衡医治,死不瞑目。”[5]
贺季衡在行医的同时用心钻研医术,积20余年经验与思考,撰写了《指禅室随笔》及《诊余墨沈》两书。1911年,著作将要脱稿之际,贺季衡的独子贺卓人因患肺痨(肺结核),突然大咯血而逝。贺卓人随父学医,卓而有成,却留下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贺桐孙而去。45岁的贺季衡经此丧子之痛,怨恨自己枉为名医却无能为力,愤而将自己心血积累而成的两本医著《指禅室随笔》和《诊余墨沈》都胡乱地烧毁了。不久,跟随贺季衡学医的胞侄展如、堂侄了公,又相继去世。这两人都是学已大成,正值壮年而突然离世。经历如此接连打击,贺季衡不禁自我怀疑,心存畏惧,从此不敢再轻易谈论医术。他每日只是闭门在家,为诸位弟子讲述医道,或者探究各家医著之奥秘,如此状况有一年多。城中父老们为一下子失掉一位良医而深感遗憾,就联名央求他莫负众人期望,又体谅贺季衡当下心力交瘁的状况,代他确定门诊作息制度,减轻其劳作强度,如每日限制多少人来看病,间隔数日就休息一天。如此这般,此前心灰意冷的贺季衡才勉强出面应诊。
笔者认为,由《指禅室随笔》一书的存亡可知,贺季衡以“指禅室”命名其诊室,并有信佛倾向,是在45岁之前,不应当如有的文章所言是在50岁之后。[6]从贺季衡医案书稿《自序》抄本看,他先前的第二本书是《诊余墨沈》,而非有的文章、书籍所称《诊余墨审》。墨沈者,墨汁、墨迹、学问也。陈煦元也认为是《诊余墨沈》。[7]
后来,江苏都督程德全抱病前来,经过贺季衡治疗而痊愈。程德全以精妙的言辞、佛学的道理,劝说贺季衡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擅长,治病救人,减轻民间疾苦。贺季衡听从劝告,振作精神,从哀伤中走出来,认为“以明医为仁术活人亦即用以济世,即佛学所指脱苦之义”,立志“尽其形寿,救治苦难”。[8]
贺季衡重归于白天门诊、晚上出诊的繁忙之中,又是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贺季衡“还亲自回复各地的来信。来信很多都是复诊病人的改方,还有很大一部分名流们的疾病咨询及函诊,更有甚者是和一些名流们的理论探讨。”[9]从现存留底的贺季衡函件看,他的医术声名远播大江南北。他还在双井巷闹市开设“仁寿堂”中药店,自己开方配制贺氏中风牛黄丸、喉症秘药等一些疗效显著的中成药,聘请著名中医师周秉钧任经理。在贺家弄,求医者络绎不绝,拜师者纷至沓来,贺季衡的事业渐渐进入高峰期。其高足张泽生回忆:“我的老师贺季衡先生,名重一时,当时求诊者真可谓踵趾相接,有时一夜出诊十多次。”[10]笔者的表伯伯记得外婆(即笔者的祖母的母亲)说:当年贺家弄口,河面上停满了四方八乡前来求医的船只……
贺季衡行医近50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无数。他说:“……数十年来,苟治人之疾,必毅然为负责任。”即使有同行讥讽,也不计较。“宋贤范仲淹氏尝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诚以相与医,皆为天下人负责任者。”[11]贺季衡毕生好学不懈。其高足张泽生说:“先师平生,酷好博览群书,对中医理论,务求融会贯通,又能博采众方,善于化裁,所谓‘师法而不执方。”[12]賀季衡对西医并不排斥,融合了西医医术。他对穷苦病人也乐善好施。
贺季衡继承了孟河医派马派的精髓,开创了中医丹阳贺氏流派,独树一帜,在21世纪被列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季衡临证重视症状,辨证准确,诊治精当,立法处方,师古而不泥古,善据实创新,务求中病,擅治疑难杂症。他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之法,首用‘四诊以观形察气与问病按脉,次用‘八纲以辨病求本,于是乃可治病求本,立法选方庶无南辕北辙之弊。”“知常不知变,犹如刻舟求剑,知变不知常,犹如杂乱文章。”[13]贺季衡用药灵活细腻,特点是轻、空、灵。“轻即轻可去实,空即邪去也,灵则有效即是。”[14]
贺季衡培养的弟子前后有36名。他常常勉励学生:“学无止境,医学精微深奥,非浅者所易窥。”“医术微奥,系人生死,不可不慎。”[15]“一要善于博采众长; 二要理论与实践并重。”[16]弟子当中最著名的有张泽生、颜亦鲁等,在江苏中医界享有盛名。张泽生(1895—1985)后来成为南京中医学院一级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张泽生回忆:“当时贺先生门墙桃李,与我同时的就有十几个,大多是至亲旧交,而我非亲非友,全凭勤奋专心和幼时私塾之学做基础。我白天侍诊抄方,晚上随师出诊问业,按老师之嘱,抽隙攻读医书……医业遂日有长进而独得业师垂青”。[17]颜亦鲁(1897—1989)后来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贺季衡的孙子贺桐孙,得贺季衡医术真传,成为江苏省名老中医、丹阳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曾孙女贺玥,成为镇江市名中医、丹阳市人民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鉴于贺季衡的医学造诣,1930年代,他担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江苏省国医馆董事。
贺季衡年逾花甲之后,精力日衰,“每逢冬令则咳嗽气喘,不得不稍事休息。而病家求诊者仍络绎不绝。为活人救世,先生仍抱病勉为应诊。”[18]1934年12月24日,贺季衡因长年积劳成疾,阖然辞世,享年68岁。
二、贺季衡珍贵医疗档案的曲折流传过程
贺季衡行医48年,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珍贵医疗档案,主要是医案。“医案者,徒深悉其致病之由,且须于情状之变幻,时间之经过,及吾所以为治之法,周审详密两两而对勘之。”[19]医案就是中医诊病时作的完整记录,类似病历,涉及病情的来龙去脉、病理分析、治疗方法等。贺季衡的得意门生张泽生说:“旧社会病家请医生看病,不仅要看你的疗效,还要鉴赏你的脉案医理,这就逼着你每写一个脉案,都要一丝不苟,周密考虑,措词用字,都要细心斟酌,论理成章。尤其是关键处,既要承前病理脉证,又要启后贯其方药,而不是自炫渊博,摭拾其辞,追求浮美,也不是罗袭前人方药而自耀不凡,以求其精当为务。”[20]
贺季衡留底的医案林林总总,都是贺季衡的门生弟子悄悄收集整理,形成了书稿。书稿已经大体形成时,弟子们这才告诉老师。以前贺季衡的弟子们曾经屡次请求编辑整理老师的医案,都被贺季衡拒绝了,觉得不可轻易著书立说。直到此时(1926年),贺季衡年已六旬,这才依从弟子们的要求,选择收录自己觉得很可靠的医案,稍微将书稿分类排序,自撰按语,再从头到尾校核一遍,还写了《自序》。
笔者见到有的文章、书籍转录了贺季衡的《自序》,但在辨字、断句方面有多处错漏。笔者依据贺季衡《自序》抄本校正错漏,同时保留前人辨字、断句正确之处,从而《自序》内容应当如下:
自序
《指禅室医案》若干卷,掇拾丛残,均为及门诸子之手所辑,及已竣事,乃始告余。因稍稍分别部居,首尾覆较一过,非敢于老年而言著述也。念余仲兄铁渔,先余受业于孟河马培之征君门下,医学精深,未逮中岁而卒。先君子欲余传其术,遂取仲兄书尽读之,后执贽从马先生游,既毕业,以父命出为里人治疾。犹忆先君子之训曰:“凡为医须有责任心。”故余数十年来,苟治人之疾,必毅然为负责任。侪辈虽诮,余勿计也。宋贤范仲淹氏尝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诚以相与医,皆为天下人负责者。知言哉,知言哉!今指禅室所辑医案,虽未必十九皆效,然列其病状及余所以为治者,俾学人得一商榷焉。凡立法处方,固为之负责任者矣。余甚愧学问弇陋,于古先奥籍寡所发明,惟亦尝从事钻研。十数年前曾著有《指禅室随笔》及《诊余墨沈》两种,将次脱稿。适大儿患咯血死,余恚而拉杂摧烧之。兼恸胞侄展如、堂侄了公二人,皆从余学,学已大成,而天夺其年,奄然遽殁。自是余遂以妄谈医术为戒。今年且六十,精力日鱿衰耗。及门诸子顾欲以此笺笺者付之梨枣,不亦至可哂乎?窃顾诸子勉之,学之成不成,名之传不传,固不在此笺笺者为也。
丙寅季春贺钧季衡自序于指禅室[21]
从贺季衡为该书稿所撰《自序》的抄本看,他将书稿定名为《指禅室医案》,并非《指禅医案》。陈煦元也认为是《指禅室医案》。[22]贺季衡在书稿的《自序》中谦虚地说:不敢在晚年称这部书稿为自己的著述。这些医案虽然未必绝大部分都有效,但罗列的病状以及我治病的方法,能使学医的人从中得到一些商讨价值。凡是确立治疗方法、开处方,我肯定对此负责任。我希望各位弟子努力,学医成不成,名气大不大,肯定不靠这些见解浅陋的医案。贺季衡后来又说:“我无他长,惟症值危疑,必辨明负责,天幸果十起八九,世有知我者,庶于医案中得之。”[23]即要想了解他的治病责任心和疗效,差不多就从这些医案中得到。
贺季衡准备将书稿出版,在1926年、1930年分别邀请其老友张素、陈三立为书稿作序。然而不知为何,直到1934年贺季衡去世时,该书稿仍未出版。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贺季衡整个家宅被毁,书稿亦随之化为灰烬。所幸的是贺季衡在上海的弟子徐鼎汾家里藏了该书稿的手抄本,贺桐孙当时为躲避战乱,在上海开业行医,就向师兄商量借了手抄本,再转抄一部。“文革”时期,贺桐孙的抄本也未能免遭厄运,大概是被抄家没收了,所幸的是最终完璧归赵。现存书稿抄本与原稿不同之处,就是缺失了贺季衡补撰的按语,其余均完整如旧。
书稿的特点,一是医案中的案例有独立的,如一次、二次诊疗的,更有完整的,如连续数次诊疗甚至数十次诊疗的,从开始的病危,到转危为安,至好转痊愈。这种完整的病例在书稿各个门类中均有一定的涵盖。二是医案中急症病例的治疗及好转,对于当今中医治疗急症有很好的借鉴和研究意义。三是医案中病理、疗法、处方、用药,条分缕析,病情的进退转化及预后痊愈,分析精辟到位。四是选取处方、疗法,灵活多变,用药细腻,彰显贺氏流派的轻、空、灵的特点。[24]
1983年,受江苏省卫生厅中医处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委托,贺桐孙及其弟子许济群等,从贺季衡书稿中选取了395则案例,经过整理,补写了按语,以《贺季衡医案》书名出版。贺季衡书稿抄本中的处方是没有剂量的,出版《贺季衡医案》时,贺桐孙用红笔补上了剂量,估计并非贺季衡治病时用的原剂量,而是按照中药常规剂量补上的。
《贺季衡医案》中的医案多是复诊连续,治有成效;或病情复杂,辨证施治别具一格;或病例特殊,立法可资临证借鉴者。多数病证的病案之前,先概述贺季衡对此类病证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医案之后又综合归纳该病证中所列各案的异同点;重点病案之后,则附按语详析该案病机,立法选药依据和获效关键,使读者一目了然,易学易用。[25]
为保存贺季衡书稿的完整性,弥补《贺季衡医案》的不足,贺玥在全面整理贺季衡书稿的基础上,2018年又出版了《指禅医案》。《指禅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喉科及杂病。“贺季衡回复患者函稿颇丰,皆由学生抄录留底,惜大多散佚”,[26]《指禅医案》收录了现存留底的贺季衡信函37件。贺季衡留给后世的珍贵医疗档案形成的书稿,历经艰险曲折,封存了92年,终于完整地出版面世了。
三、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多次要求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贺季衡作为江苏名医大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其留下的珍贵医案很有价值。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贺季衡医案这样的中医药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除了中医学专业论文,见诸刊物的中医史论文和文章主要有:许济群、贺玥的《贺季衡先生生平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许济群的《贺季衡医案简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陈煦元的《追忆贺季衡先生医事数则》(《江苏中医》1965年第7期),毛自维的《贺季衡医案》(《中医杂志》1958年第6号)等。书籍主要有:贺季衡著,贺玥整理的《指禅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版);贺桐孙按,许济群、王新华整理的《贺季衡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等。
[2][5][6][18]许济群、贺玥:《贺季衡先生生平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73、173、174、174页。
[3][11][21]贺季衡:《自序》,贺季衡著,贺玥整理:《指禅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版,插图页。
[4][12][16]张泽生:《序》,贺桐孙按,许济群、王新华整理:《賀季衡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7][22]陈煦元:《追忆贺季衡先生医事数则》,《江苏中医》1965年第7期,第29页。
[8][9][13][14][15][23]贺玥:《后记——一代医家贺季衡》,《指禅医案》,第680、681、682、684、685、682页。
[10][17][20]张泽生:《从医生涯七十秋》,张继泽、邵荣世、单兆伟编著,张挹芳、张子明整理:《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307、304、304页。
[19]张素:《张序》,《指禅医案》,第1页。
[24][26]《整理说明》,《指禅医案》,第1、2页。
[25]《内容提要》,《贺季衡医案》,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