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广峰,高梦彤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论坛杂志社,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1]。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是《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优化太行山专题旅游线路的重要内容,也是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同步实现的重要途径。太行山是多个国家战略和重大规划的重叠区和支撑区,太行山生态经济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标准建设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有利于将自然发展、社会发展、人自身发展有机融入到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谋划之中,有效发挥其协同联动发展的战略性功能优势,对服务国家重要战略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内涵和实践要义,同时对当地提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具有巨大推动力。
三生空间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统称,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在不同时间阶段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演化的共生耦合关系,其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是一个空间结构有序变迁和空间属性质量提升的协同演化过程[3]。生态观光旅游经济发展处在三生空间之中,受其制约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三生功能的提升和经济环境的发展。探讨生产、生活、生态在同一空间下与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的互融共生关系和优化路径是促进太行山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已有文献对不同类型发展地区的“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和旅游发展的空间矩阵关系、演化关系、发展路径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建议。从多功能交互、多层次联动的综合视角,分析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的特征,探索功能更新与旅游乡村社会的互动逻辑[3]。从旅游发展过程和用地时间变化出发,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性变化关系,定量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分别表现为生产功能转化为生态复合功能、生活复合功能,空间利用功能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特征[4]。通过观察和统计“三生”空间演化情况,研究旅游地“三生”空间的发展瓶颈及优化路径,提出优化生活空间质量、生产空间效能、生态空间保护、旅游产业创新以及土地利用五方面建议[5]。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发现户外旅游推动生产空间由第一产业为主向旅游服务第三产业空间转型,生活空间由村落集散型向现代集聚性转变,生态空间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6]。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目前缺少对三生空间和旅游发展的以人为视角的主观评价分析。本文在分析三生功能与生态观光旅游发展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游客观光评价的角度对三生功能与生态观光旅游的互融发展作出补充。扎根理论通过对被研究者的行为、意图和情感进行解释性描述,可帮助研究者找出研究问题的不足进而改进研究方案。由于旅游研究的定量数据较难获取,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至今,利用扎根理论这一定性方法研究旅游问题的文章数量增多。因此,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游记样本分析,探讨以优化三生功能和整体空间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方法路径。
1.生态空间是基础保障。生态空间是生态观光旅游的自然基础,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荒漠以及特殊的生态红线区,其核心功能是生态安全和生态景观体系的建立与保护[7]。太行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城市群市场潜力大,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已形成西柏坡、红旗渠、云台山、五台山、野三坡、皇城相府、 王莽岭等旅游品牌。在《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沿线绿色产业带发展规划(2019—2022年)》《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总体规划》等政策举措推动下,河北省全面优化区域整体布局,加大政策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环京地区环境保护税率标准更加规范化,“水、陆、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河北依托承德市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张家口—承德水源林,形成“塞罕坝模式”“承德山水”等经验模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支持的太行山生态综合治理项目,2022年河北省内可安排营造林任务127.6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1.5万亩,围栏封育105千米,投资7.0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48亿元,省级配套0.55亿元[8]。
2.生产空间是动力源泉。生产空间是旅游城镇化地区的核心,其主要职能是承载游客游览活动和创造旅游经济效益。随着旅游功能更新程度愈发深刻,旅游功能逐渐增强并发挥重要作用,促使产业结构更新升级。太行山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区域,拥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目的地。各县(市、区)依托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发展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健康养生、民俗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开发、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多样化功能。如邢台市依托优越的资源条件,建设了一批以金沙河红薯岭生态田园、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抱香谷现代农业园区、太行醉红苹果小镇、扁鹊药谷产业园、内丘县百果园、绿岭核桃小镇、泜阳农业生态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农业景区,更有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见表1)。
3.生活空间是必要条件。生活空间是居民居住、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空间,具有强烈的传统性和较完整的社会结构基础[9]。随着时空演变、人员流动和空间改造,新的生活空间网络不断形成。生活空间提供必要的住宿、餐饮、交通、医疗、公共设施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的基础条件,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要,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人居环境等非物质文旅资源也是精神空间的总和,在观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部分旅游经济职能。生态观光旅游的承载地一般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推动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提质建设,极大提升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吸引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创业,促进了劳动力由外部向内部聚集,驱动生活空间功能更新和社会经济转型。太行山生态旅游县、乡引进旅游企业并与村集体商定走旅游振乡之路。旅游企业投资将村落民宅土地重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高端民宿群,创建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使许多原本无人问津的传统古村变身旅游特色民宿集群地和网红打卡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经济注入巨大活力。
表1 邢台市“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图1 三生空间和生态观光旅游链的关系结构
三生空间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耦合不断演化的过程(见图1)。在三生空间理念下,生态空间的自然系统是基础保障,生产空间的经济活动是推动力,生活空间的社会和谐发展是最终目的。
三生空间是生态观光旅游发展要素的根本来源,生态观光旅游的产业发展要素基本上是依靠三生空间建立起来的。生态空间为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了基础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等[10];生产空间为旅游提供了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在内的各种行为;生活空间为旅游提供了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三生空间最终构成了食、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的根本来源。
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促进三生空间系统的和谐演化。第一,生态观光旅游依靠当地的生态资源,通过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治理的力度,促进其生态美化和绿色发展。第二,旅游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质量。第三,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其衍生产业的生产运作也会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综合来看,生态观光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属于三生空间的一部分,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了三生功能,与其互促共融,达到新的和谐局面。
图2 太行山游记词云图
扎根理论基于经验事实,注重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与归纳从而抽象出理论,不先入为主地构想问题,提出概念、范畴或假设的特性,以寻找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11]。游记作为一种被旅游体验的时空约束浓缩而成的自传体叙事,既是旅游者独特的个性体验和特定语境下的产物,也是旅游者本身对旅途记忆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游记是在旅游语境下从游客视角探究生态观光旅游的三生功能如何改善的最佳信息样本。携程、马蜂窝都是国内知名的在线旅游网站,考虑到马蜂窝游记的作者年龄偏年轻化,为获取各个年龄段旅游者的游记,本文选取携程游记作为样本来源,得到有关太行山生态旅游的游记121篇。对样本有效性进行筛选:第一,确保从旅程开始到结束时全部过程的游记内容全面翔实、表述完整,排除过于简短、不连贯的游记;第二,确保内容真实客观,排除以营利为目的所写的游记,或由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为网络营销而写的软文;第三,样本来源广泛,包含不同旅游目的地、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的旅游者。最终得到78篇游记,将其中48篇用于编码分析,剩余的30篇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通过发现概念与范畴并予以命名来标示资料内容。用Nvivo12对样本主题进行开放性编码,形成866个主题,对这些主题内容进行逐句阅读,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内容,经过多次编码、修正、筛选和优化,最后得到489个有用主题,并根据其出现频率制作主题词云图(见图2)。
笔者根据研究主题和概念之间的语义逻辑联系,初步归类提炼出研究所需的15个范畴: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乡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服务、文旅业态、购物、娱乐活动、艺术、公共基础设施、餐饮、民俗文化、特色服装、住宿、文旅体验。开放性编码示例见表2。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指将开放性编码获得的初始范畴进行分类、比较,提炼出最能体现研究主题的主范畴。反复梳理初始概念和本文三生空间主题范畴之间的包含、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探究相关联系,以此形成主范畴。功能概念涉及多个主范畴的初始范畴,根据其对旅游经济起到的主要作用价值归总到相关性最强的主范畴,如乡村风貌既属于生态空间也属于生活空间,但由于其在生态观光旅游中发挥更多生态价值,本研究将其归到生态空间范畴。以此类推,生活空间则主要包括居民和游客的衣、食、住、行,此分析过程也是三生空间协调耦合发展的生动体现。经过反复分析对比,最终将15个初始范畴凝练为3组主范畴,分别为:生态空间(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乡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空间(管理服务、文旅业态、购物、娱乐活动、艺术),生活空间(公共基础设施、餐饮、民俗文化、特色服装、住宿、文旅体验)。主轴编码过程如表3所示。
通过预留的30篇文本数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发现不会出现与此前文本数据中不同的概念表达,且没有新内涵、新类属出现,可以停止采样,说明本研究基本上达到理论饱和,无需扩大样本分析范围。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按照以上对游客在旅游中的过程详情记录和情感体验表达的深度分析,通过解读游客对三生空间主题下的主观表达,得出以下结论。
1.游客对三生空间概念下的生态观光旅游体验十分重视。本文从866个主题中得到489个与生态、生产、生活相关的主题,占比高达56.47%,其他主题聚焦在中国文化、太行山风格等旅游给人带来的宏观印象上,对于任何旅游类研究均适用。忽略这些宏观范畴,三生空间贯彻生态观光旅游的全过程,并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大于对人的交流体验感知。人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在旅游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根据本文的样本分析,很少提到与当地人有关的话题。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在本样本中,游客在生态观光旅游中对景点游玩的关注度远比对当地居民活动的关注度高。
3.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三者对旅游所起的作用相得益彰,总体上生态空间起领衔作用,但实际作用大小无法判断。对出现次数最多的7个主题进行排序,发现:自然风光主题(61)>管理服务主题(33)>民俗文化主题(30)>文化体验主题(27)>娱乐活动主题(31)>住宿主题(24)>餐饮主题(17)。综合来看,生态空间功能起主要作用。
4.游客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大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研究发现,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对基础空间资源、管理服务的需求>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对吃、穿、住、行的需求。这符合当前社会现状,也反映了生态观光旅游本身就是一件放松心情、满足精神享受的活动。因此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优化要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大到自然风景区规划设计,小到居民提供的特殊碗筷,体现了三生空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渗透生态观光旅游的全过程。优化三生空间建设,是探索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创新模式的重要步骤。
基于对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在三生空间方面的建设情况分析,太行山沿线地区应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交通设施、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旅游产品,以健全社会融资渠道为保障,延伸生态旅游综合链,开创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做大做强做响新局面。
加快实现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12]。完善智慧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智慧景区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化手段提升景区管理效率。结合景区实际情况,提供智能观光车、智能可移动机器人等设施,通过人机互动丰富游客体验,随时为游客提供全景图和推荐游览路线,并为游客提供智能观光车,使其能够享受安静舒适的旅程。管理人员可通过后台监控园区动态,实现对景区经营情况的全面把控。
结合当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策,加大绿色能源开发力度,探索各行各业绿色生产模式,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升级为抓手,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打造零碳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基地[13]。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节能低碳的长效机制,倡导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鼓励各县(市、区)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建设低碳发展。大力支持生态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服务等行业的创业创新,以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为绿色生态空间解压。
利用新技术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生态资源账本”。在太行山沿线各县(市、区)对生态资源开展调研统计,收集基础信息,邀请地理、生物、经济、旅游等领域专家对生态资源的经济旅游价值进行研判,并生成待开发的生态资源清单。打造生态资源保护和产品研发基地,集聚项目开发商和产品运营商,形成项目开发、设计、建设、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设立招商引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发布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招商信息,为投资者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社会资本支持旅游发展的风险抵抗能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导入”模式。旅游项目所需资金量大且回报期长,政府可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获益[14],也可通过政企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链风险抵抗能力。同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企业争取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发展适宜产业。
重视红色景区建设,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持续推进红色革命区保护和文化旅游路线建设,充分挖掘太行山精神和时代内涵,推动广大游客在太行山生态旅游中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发展中医药、温泉产业,打造文旅结合的高端康养小镇。大力推广山地中药材、林下中药材、粮药间作等模式,实施道地药材人工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栽培,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开创“养生产品+养生功法”的养生品牌,从身到心提供高品质的养生服务。加大特色景观建设,打造多元化精品路线。依托太行山沿线丰富的石林、佛寺、石窟、峡谷、瀑布、奇峰等特色景观,开展户外露营、拓展训练、滑索、游船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带给游客不同类型的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