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韧性视域下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
——以湖南江永县为例

2023-07-06 07:08:22杨智勇都泓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江永县恢复力抵抗力

常 昊,杨智勇,都泓源

(1.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汕头大学 海洋科学研究院,广东 汕头 515063;3.爱丁堡大学 商学院,英国 爱丁堡 EH8 9JS)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深入探讨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机制,提升乡村系统承受、适应内外渐变扰动和突发风险能力,对当前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与促进乡村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韧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型概念工具,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进韧性的认知转型[1]。“韧性”最早从“工程韧性”视角被描述为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复原的能力[2],后从“生态韧性”视角描述为生态系统在承受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仍能维持其功能性、结构性及其主要特征的自组织能力[3],最后延伸到人类社会系统,发展为“演进韧性”概念[4],也被称为适应韧性,不仅指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和冲击时产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更强调系统在各种冲击和干扰后的长期适应、改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1,5]。21世纪以来,韧性应用研究重点从提升区域应对外部灾害的能力转向寻求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6-11],区域韧性的识别与评估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已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工程等众多领域,尤其以区域经济韧性和城市韧性研究为多[12-20]。我国有关区域韧性的研究始于对国外韧性研究的理论综述[5,21-24],韧性应用研究多集中于区域经济韧性、城市韧性和城市社区韧性等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针对乡村韧性的研究,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已有的乡村韧性评价研究中,多侧重于乡村聚落社区尺度[25-27],针对乡村县域系统的乡村韧性研究相对较少[28],并少有区域人地系统韧性演进发展机理分析的方法与案例研究。本研究在演进韧性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构建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演进韧性内涵层次的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江永县为例进行县域乡村韧性实证测评与机理分析,旨在丰富区域韧性及乡村韧性评价方法研究的实证案例,并为案例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以演进韧性为概念基础,借鉴国内乡村与乡村韧性的相关研究[27-30],作者首先将乡村韧性概念定位为:乡村地域系统在遭受内外渐变扰动和突发冲击时,能够承受、恢复、适应和转型进而达到新平衡状态的能力;然后按照科学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县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原则即指标选取应科学反映乡村韧性的科学内涵和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特征;针对性原则即指标选取应针对县域乡村尺度,并对接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31];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选取要考虑指标数据可获取、可测量和数据来源口径一致,并繁简恰当。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县域乡村指标体系既按照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工程(基础设施)等五个要素维度的韧性指标,又对应演进韧性概念的内涵层次,将各指标划分出稳定性—抵抗力指标、应变性—恢复力指标和适应性—发展力指标等三个层次维度(见表1)。

(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采用目标值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标值的确定途径一是依据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32-33];二是依据我国制定的现代化目标,选定现代化发展中涉及的发展目标作为目标值;三是以已有的有关乡村评价的研究指标数值为参考[34-39]。确定目标值后(见表1),按照指标属性分别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

(1)

对于负向指标:

(2)

其中,g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值;Xi为第i个指标原始数据值;Ei为第i个指标目标值,计算标准化值大于1时,则统一看作1处理。

(三)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采取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首先借助SPSS软件,根据各项指标的十年数据标准化值计算出指标的数据熵值,以此判断指标原始数据的内部混乱和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则说明该指标对评价体系目标层综合评价的结果影响越大;然后在利用熵值法求出各个指标权重基础上(见表1),按五个维度和三个层次分别根据指标构成及指标权重,以算数求和方式计算出各维度和各层次的权重值(见表2)。

表2 江永县域乡村韧性结构性维度权重

(四)指数计算

本研究采取综合加权模型进行区域韧性综合指数及其各维度分类指数计算。其中乡村韧性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3)

其中,ω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C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指标个数。结构性维度分项指数计算公式为:

(4)

其中,ωbi为指标i的权重,Cbi为指标i的标准化值,ωb为各准则层权重,n为维度数。

(五)评价标准确定

为了便于对韧性评价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利用自然断点法将乡村韧性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见表3)。

表3 乡村韧性等级水平划分标准

三、江永县乡村韧性实证评价

(一)区域概况

本研究以湖南省江永县为案例研究区。江永县位于湖南永州市西南,全县辖5镇4乡,120多个行政村,2个国有农林场,总面积1 629.15平方公里,2019年全县常住人口24.20万人。江永县山川秀丽,生态良好,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所辖自然村中属于县、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达20多个。但目前该县经济发展与国内其他发达县市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之前曾是省级贫困县,2019年江永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77.66亿元,在湖南永州市11个县级行政区中排名倒数第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掣肘,共同构成了江永县独特的社会生态地域系统。

(二)数据获取、处理与计算

以江永县为数据单元,2010—2019年为测算年度,进行江永县乡村韧性指标数据采集及其标准化处理和韧性指数计算。本文所涉及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农村统计年鉴》和《江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深入剖析江永县乡村韧性发展的纹理机制,在进行乡村韧性综合指数测算的同时,还分别按乡村地域系统的五个要素维度和演进韧性内涵的三个层次维度,进行其乡村韧性的分项指数测算(见表4)。

(三)结果分析

1.韧性整体水平分析。根据江永县2010—2019年乡村韧性综合指数逐年测算,结果显示江永县乡村韧性虽有逐年提升趋势,但目前整体处于中等韧性水平。综合韧性指数由2010年的0.38提升为2019年的0.57(见图1),仍未达到较强韧性水平。体现江永县现阶段的农业区域系统功能在顺应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现代化扰动时尚存在较强的脆弱性和不适应性,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 江永县2010—2019年乡村韧性综合指数

2.系统要素分项指数分析。对应乡村系统的五个要素维度韧性指数显示,影响江永县乡村韧性的生态和文化基础最好,相对稳定,其韧性维度指数分别由2010年的0.63和0.49改变为2019年的0.64和0.57,尤其是生态要素最为稳定;经济性和工程性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显著,其韧性维度指数分别由2010年的0.32和0.09提升为2019年的0.65和0.43,尤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工程性韧性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社会性韧性基础相对较好,也有较明显的发展,其韧性维度指数由2010年的0.40提升为2019年的0.57。2010年江永县乡村韧性的要素结构为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工程,各要素之间差异较大;2019年转变为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工程,各要素之间差异较小(见图2)。目前江永县乡村韧性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是社会经济领域的攻坚脱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保障。

图2 江永县2010—2019年乡村韧性要素维度指数

3.内涵层次分项指数分析。对应演进韧性概念内涵的韧性三层次分项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江永县乡村韧性构成中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发展力基础较好但提升幅度不大。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等韧性分项指数分别由2010年的0.55、0.26和0.35提升为2019年的0.72、0.53和0.43;2010年江永县乡村韧性中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构成的韧性层次结构为抵抗力>发展力>恢复力;2019年其韧性层次结构转变为抵抗力>恢复力>发展力(见图3)。目前江永县乡村地域系统依靠自身调节功能,承受一般性内外渐变扰动的能力较强,遭受重大突发灾害性冲击时的应变和修复能力有大幅度提升,但适应危机和转型发展的发展力还有待提高。

图3 江永县2010—2019年乡村韧性层次分项指数

4.韧性提升关键因子分析。根据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值的结构化分布特征分析,造成江永县乡村韧性中抵抗力稳定优势的高贡献指标主要是生态环境要素指标中的森林覆盖率、社会要素指标中的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比例和文化要素指标中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比例;造成其乡村韧性中恢复力显著提升的高贡献指标主要是经济要素指标中的乡村人均纯收入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社会要素指标中表征当地医疗救护条件改善的每千人医护人员数量的提高;发展力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是宽带接入率,其标准值由2010年的0.08提升到2019年的0.69。从整体来看,目前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生态要素中的农药使用过度和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文化要素中的教育支出不够以及工程要素中反映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的不足,表征乡村面对各种扰动与危机时持续创新和转型发展能力的文化要素指标中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十年来不增反降,该指标数据标准值从2010年的0.8降到2019年的0.53,说明地方教育支出未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见图4)。

图4 江永县2010—2019年乡村韧性指标标准值变化

四、结论

1.江永县的乡村韧性整体为中等水平,近十年韧性呈提升趋势。2010年江永县乡村韧性的系统要素结构为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工程,各要素之间差异较大,2019年转变为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工程,各要素之间差异较小。2010年江永县乡村韧性的层次结构为抵抗力>发展力>恢复力,2019年转变为抵抗力>恢复力>发展力。从系统要素结构来看,其生态和文化维度韧性基础最好,相对稳定;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维度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最为显著。从韧性层次结构来看,系统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

2.江永县乡村韧性发展中抵抗力稳定性优势因子是森林覆盖率、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比例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比例;恢复力提升的高贡献因子是乡村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和每千人医护人员数量的提高;发展力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是宽带接入率。目前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农药使用过度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教育支出不够以及反映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的不足。

3.目前江永县乡村地域系统依靠自身调节功能,承受一般性内外渐变扰动的能力较强,遭受重大突发灾害性冲击时的应变和修复能力有大幅度提升,但适应长期扰动和冲击的转型、创新、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十年来其韧性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是社会经济领域的攻坚脱贫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在未来韧性提升与乡村振兴等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应加大灾害防治和土壤治理力度;发挥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方教育支出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强化现代化人才资源建设与储备;继续强化乡村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本研究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与演进韧性内涵层次的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工程(基础设施)等五个要素维度,又被分为稳定性—抵抗力指标、应变性—恢复力指标和适应性—发展力指标等三个层次维度,能在诠释演进韧性概念内涵基础上,从多维度揭示县域乡村韧性的水平特征及其结构纹理与演化机理,兼具较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方法框架的创新性,对其他不同尺度的区域人地耦合系统韧性评价及其精准性韧性提升策略制定等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与实践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江永县恢复力抵抗力
今天, 你微笑了吗?
科教新报(2024年19期)2024-06-03 14:57:01
舞金龙“闹”民俗
科教新报(2024年11期)2024-05-04 23:22:29
给花生找“亲戚”增强抵抗力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跟着这样做,加强抵抗力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0
远离烟草 倡导健康
科教新报(2021年21期)2021-07-21 15:38:12
开心赴考
科教新报(2020年28期)2020-07-21 08:17:45
当动物画上眼睛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灾害学(2018年2期)2018-04-12 06:08:42
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复力特性研究
桶装版
环球时报(2014-08-12)2014-08-12 10: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