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 472000)
“三远”是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的理论,主要表述了“高远”“深远”和“平远”三种技法。“三远法”创造性的概括了不同角度下传统山水画的取景与构图之法。
郭熙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郭熙在这段话中总结了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方法,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成熟阶段的到来。“三远法”就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空间表现与创造方式。
当“三远”作为一种空间建构方式时,是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的。首先高远,就是人们观察高大景物的方法或视点,景物高耸巍峨,会阻隔人们的视线,使其大大缩短。高远正是用这种夸张的尺度将观察者的视角置于极低的位置,从而实现了一种高高在上的空间艺术意境,能够使人对自然产生一种崇拜和尊重,唤醒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
深远突出表现距离之美,喜用重叠和高视点的方式表现,讲求视线的抽象延续。深远有深且有远的含义,是一组连续空间的逐级关系,代表一个空间的层次。现代人对深远的认识比较浅薄,把它想象成我们通常的“鸟瞰”视角。“深”的深浅其实表达的是空间的纵深感,是虚景与实景的相融掩饰,既有重重叠叠的实体景物,还有一处恰到好处的留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因此,“深远”表达了一种“千回百转”的悠远意境。
平远突出心境的淡然,悠然自得的观览,不强求视点固定,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平远”被大多文人画士所追捧,他们将生活的态度注入画中,追求精神的平和,摒弃一切压迫。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隐逸山林、寄身于画的精神需求,平远空间反差较不明显,山高耸立,树木矮石尽可入画,只要保证画作整体视野开阔,向观者展现淡远之感即可。平远画境最终以实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目的,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心理感受。纵观“三远”营造的空间特征,不难发现透视的流动性,即不拘泥于一种视角的观察。“高远”观在山脚下,“深远”观漂浮在山顶,“平远”观似在江边。这种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与西方艺术的固定视点截然不同,也赋予了空间以时间的维度。
高密度住宅区是指住宅区内建筑物的密度较高,有较小的土地面积和较多的建筑物。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土地的利用更加精细化,高密度住宅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的居住方式,因为它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住房。高密度住宅区主要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分布,与城市街区相结合,交通通常更为便利,但这种住宅区通常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居民需要与他人共享公共空间。景观空间不足是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的最大问题。高密度住宅区内部建筑占据了大部分的地面面积,就使得用于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普遍较小,且内部还有必要设施、交通用地、消防用地等因素,仅有的景观空间也大面积被硬质铺装覆盖,致使景观空间更加匮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尺度条件下组织功能、营造景观、突出主题,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建造技术水平的提升,高层建筑大量出现,许多现代小区成为单纯的高层建筑罗列,而忽视人文关怀。小区规划设计初期,仅从二维平面看结构方案,忽视了小区规划的多维性,导致建成后存在如下问题:建筑群前后关系的混乱、单调的天际线轮廓、缺乏坡道和平台。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地带可开发土地资源稀缺,高密度住宅区为了在相同的用地面积下可以更好地利用横向与纵向的建筑空间,减少因侧间距增加而造成的空间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往往围合性较强。大体量的建筑立面是高密度住宅区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巨大的建筑体量导致人视线受到阻碍,无法打开视线与城市交融,且在人与建筑之间缺乏景观媒介物的过渡,仅仅采用草坪和灌木的设计不能起到缓和人的视线和大体量建筑的作用。因而,在高密度住宅区的环境中,密集的建筑外立面和高大的建筑体量感,使人们在建筑下方活动容易产生压迫感,造成了景观空间封闭。
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由于建设成本的增加,高密度住宅区在其项目的整体定位中往往具有更高的定位,包括景观设计。但在近年来新建的高密度住宅区中,真正考虑居民日常生活,集空间美化、功能使用和生态循环于一体的景观绿化项目并不多见。在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中,各种错误的朝向层出不穷。房地产经纪公司意识到景观设计的房地产附加值,他们愿意建造引人注目的景观,但是室外游泳池和昂贵的树种等景观元素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好处。小区居民在景观设计中并未受到高度尊重,公司过于强调形象展示和广告效果,尤其是在古典欧式风格一时独领风骚,各种西式风格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忽视了美化环境对居民的实际意义。因此,在高密度住宅区中出现了稀有且难以种植的植物、结构复杂的水景和规则的硬质人行道,以及中心广场。然而,供人们乘凉的树木、可供儿童玩耍的游乐设施、可供老年人锻炼的运动器材、供年轻人锻炼的运动场等都极度缺乏。
“三远”中的“高远”,就是用夸张的尺度,将观者的视角置于有限空间的极低处,使景物显得高大雄伟,实现“突兀”的展现和“崇高”的意境观感,从而给人一种崇高的观感, 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诱发人的心情之兴奋与期盼。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高远”带来美学感受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城市中心住区的发展,建筑楼层愈发密集,住区景观空间绿地面积愈发减少。经过调研,大多数高密度住宅区的绿化布局模式多为平面绿化,通常设置在建筑边缘空间。且由于必要的硬化铺装占据了大部分住区景观空间,绿化空间相当匮乏,因此发展多维绿化成为高密度住宅区增加绿化空间的主要方式,而这种纵向发展的转变恰恰与“高远”的立意有着共通的理念。
多维绿化景观设计,是指在有限的设计面积上,提供更多的景观绿化场地,形成屋顶、地面和墙面景观绿化体系;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住区绿化率,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绿化平台,使有限的住区空间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将绿化从平面向立体发展,打造多维绿化景观,可以在扩大绿化空间、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建筑能耗等方面发挥着多项作用,还不占用太多空间,是当下高密度住宅区景观优化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图1 多维绿化
“深远”突出“深”字,它因深而远。空间必须按照反映空间时间特征的顺序进行扩展和重叠。景深指空间的深度,可以俯视,也可以平视或仰视层层展开,都传达出一种“深”的空间感。而“远”指的是空间的意境,是人们可以想象的空间。“深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视线是游动的、呈曲线的,既有重叠散落的速度,又表现出“绕道而行”的意境。
景观设计没有固定的布局形式,因此在园林景观中很少能够见到中国古典建筑清晰有序的特点。而蜿蜒曲折、错落有致、时而开阔、时而幽闭的空间处理赋予了景观设计无限的变化。多数高密度住宅景观用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呈现一个简单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面,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一个被高楼环绕的有限空间,如何成为内容丰富、迂回曲折的景观,这就需要灵活运用“三远法”。
将“深远”理念融入景观设计可以在视觉层面扩展景观外延,在迂回曲折中,通过分离或碎片化,贯穿空间层面,实现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比如苏州留园的景观设计,进园后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往前走几步,又是一个宽阔的院落,悬空的挂木和方正的小厅表示前方还有景物,促使人们去寻找。视线尽头依稀可见花园水池,却又看不清,更添期待和兴奋的气氛,典型的曲径通幽。像山水画一样,避开直叙,没有明显的消失点,然后通过借景和嵌套的方法,打破视线上的封闭和围挡,营造出具有进深感的景观。
“平远”着眼于“平”字,意图是和平,将人们带到“遥远”和“光明”的境地。“平”在空间上亦有高低,但在开阔的视野中趋向于宽容与融合的开放与和谐。这一点更多地对应了山林中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山水画的成熟境界。“三远”发展到这个阶段,有可能创造出可行、令人向往、可及且宜居的迷人世界。“游”和“居”相比“行”和“望”更多了一种参与感,使观者拥有式的融入到空间中来,体现空间、感受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开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缓解压力、舒缓精神。因此,对高密度住宅景观“行”和“望”的展示功能提出了“游”和“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和“居”就是游憩,游憩空间应考虑人们的休闲需要,可增设长凳、廊道、凉亭等设施,供人们停留、休息,也可通过打造多功能景观小品来增添住宅景观的实用性。游憩空间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居民放松身心、提升生活品质的场所。游憩景观休闲空间舒适合理的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放松的休闲场所,大大地增加景观的实用功能,真正打造出平淡静远且“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住宅景观。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论述的“三远”的概念在今天仍然是独特而有意义的。这种建立在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空间概念,在面对当今日益恶化的城市状况和生活环境时非常有用,甚至对于景观空间的判断也非常准确。“可行、可望、可游、宜居”是“三远”空间艺术理念的产物。本文分析查摆了高密度住宅景观当下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突破性地运用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理念分别从“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方面给出优化策略,探究住宅景观中“三远”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因此,总结出以上设计或优化住宅景观时可以考虑的出发点和设计理念,希望能为探索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思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