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胜委 ,张巧萍 ,许纪东 ,王建超 ,张浩光 ,陈朝霞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河南 遂平 463100;3.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宝丰 467400;4.商水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商水 466100)
小麦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土壤耕作能最大限度激发土壤生产潜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有研究表明,小麦季不同耕作模式之间,产量表现为:深翻+旋耕>旋耕>免耕[1];而且深松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在壤土、黄土条件下效果更好[2]。旋耕较免耕能增强小麦开花期的光合能力[3],深松较旋耕则通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提高旱地小麦产量[4],深翻在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氮转运量提高11.9%~17.5%[5]。与旋耕相比,深耕+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6];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光化学淬灭系数、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光化学效率值较大,光抑制程度较小[7]。此外,深松耕能够显著增加小麦开花期叶面积指数[8];深松+条旋耕能提高花后21~35 d 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提高灌浆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9];而且旗叶水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较高,有利于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10]。
另一方面,深松和深翻耕能改善土层(特别是10~20 cm 土层)的物理性状[11],深松后10~50 cm土层的穿透阻力和10~30 cm 土层容重均下降[12];深耕能显著降低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10~40 cm 土层容重[13]。与旋耕相比,深翻耕增加了土壤呼吸强度[14];立式深旋耕能降低土壤容重[15]。麦田深松后土壤蓄水效果较好[16-18],深松提高了播前20~160 cm土层的含水量[4],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叶面积指数增大[19],水分利用效率[2]和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5]。
叶片光合特性受施肥、耕作的影响较大,立式旋耕是用立式旋耕机整地的一种土壤耕作方式[20],其垂直螺旋钻轴构建的耕作层厚度达30~60 cm,实现深松深耕不乱土层,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强蓄水蓄肥能力[21]。在同等管理水平下,种植小麦[22-23]、玉米[24-25]、水稻[26]等作物采用立式旋耕技术,较旋耕、翻耕更能够提高产量,促进地下部的生长[27];但是其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本试验开展立式旋耕、常规旋耕2 种耕作方式在不同施肥水平(施肥和不施肥)下对小麦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以期从光合生理的角度解释耕作和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河南省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33°15'N、113°98'E)内,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 ℃,日照时数2126 h;温和多雨,年均降水量为927 mm,无霜期为226 d。试验地为典型的砂姜黑土区,试验地基础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为6.52 g/kg,碱解氮(alkaline-N)含量为18.6 mg/kg、速效磷(available-P)含量为110.40 mg/kg、速效钾(available-K)含量为139.10 mg/kg,pH 值为5.9。
供试小麦品种为遂选101(豫审麦2015004),由河南省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是当地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当家品种。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立式旋耕(FL)、常规旋耕(XG)2 种耕作方式及不施肥(F0)、施肥(F)2 个施肥水平,每个小区面积为0.2 hm2,重复3 次。立式旋耕(FL):上茬作物青贮玉米收获后粉碎灭茬,后用立式旋耕机深旋耕((30±5)cm)一遍,再用常规旋耕机(5~10 cm)平整1 遍,播种;常规旋耕(XG):上茬作物青贮玉米收获后粉碎灭茬,后用普通旋耕机((12±5)cm)旋耕2 遍,播种。小麦季施肥处理的N 施肥量为300 kg/hm2,P2O5施肥量为82.5 kg/hm2,K2O 施肥量为82.5 kg/hm2;施肥处理中,7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肥在整地时一次施入,剩余30% 氮肥在拔节期作追肥施入。
试验连续进行2 个小麦季(2017—2018、2018—2019年),分别于2017、2018年10月下旬机播耧播种,播量150 kg/hm2,行距20 cm,于次年6月上旬收获。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于返青拔节期选晴朗天气,选取长势一致、上部第1 片完全展开叶中部最宽处进行测定;灌浆期,选取完全舒展、长势一致的旗叶进行测定。在当日11:00—14:00 光照条件良好的时间段用叶绿素测定仪(TYS-A,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测定叶片SPAD 值。
1.4.2 荧光、光合参数的测定 小麦灌浆期选晴朗天气,在正常大气压和常温下,光合有效辐射(PAR)跟随外界,其他的不变;选择完全舒展、长势一致的旗叶,于10:00—12:00 测定荧光、光合参数,每个处理测定3 株。荧光采用英国Hansatech公司的FMS2 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经过暗适应15 min 旗叶最大荧光(Fm)、固定荧光(Fo)、稳态荧光(Fs)以及光照条件下的最大荧光(Fm');计算光系统PSⅡ活性、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
光合采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并计算出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成熟期,各处理实收4 m2测产。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SPSS 25.0 等软件进行整理和显著性(LSD 法)分析,差异显著性水平α=0.05。
由表1 可知,不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FL-F0处理比XG-F0 处理高出156.6~1784.4 kg/hm2,增产2.4%~34.1%,其中在第1 季(2018年)增产显著。施肥条件下趋势相似,FL-F 处理比XG-F 处理高出540.7~725.6 kg/hm2,增产6.0%~10.2%。这说明增加耕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的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产量优势突出,而且在不施肥条件下的增产效应更明显。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小麦产量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wheat grain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kg/hm2
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对光能的捕捉、转化、固定和贮存起着重要作用。从图1 可以看出,不施肥条件下,FL-F0 处理返青拔节期上部第1 片完全展开叶SPAD 值高XG-F0 处理0.07~5.68,其中,在2018年达显著水平(P<0.05);灌浆期旗叶SPAD值高0.87~3.15。施肥条件下,2018年返青拔节期,FL-F 处理的小麦上部完全展开叶SPAD 值低于XG-F 处理;2019年则相反,FL-F>XG-F,差异均不显著。灌浆期,FL-F 处理的旗叶SPAD 值(2018年48.48,2019年46.31)均高于XG-F 处理(2018年44.48,2019年42.95),高3.36~4.00,在2018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立式旋耕能提高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能力;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则有提高叶绿素含量的趋势,在不施肥条件下的趋势明显。
图1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叶片SPAD 值的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SPAD values of leave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由表2 可知,不施肥条件下,旗叶荧光特性FL-F0 处理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2018年0.83,2019年0.66)高于XG-F0处理(2018年0.75,2019年0.49),其中,在2018年达到显著差异(P<0.05);PS Ⅱ活性与此相似,FL-F0 处理(2018年4.85,2019年4.18)>XG-F0 处理(2018年3.34,2019年3.54),在2018年达到显著差异(P<0.05)。但是,FL-F0、XG-F0 处理之间的实际光化学效率无明显规律,差异均不显著。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浆期旗叶荧光特性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at fill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施肥条件下,FL-F 处理的旗叶荧光特性稍低于XG-F 处理,且差异不显著;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则相反,FL-F>XG-F。此外,FL-F、XG-F 处理之间的PSⅡ活性无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比较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at fill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从表3 可以看出,不施肥条件下,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方面,FL-F0 处理较XG-F0 处理分别提高6.33~9.89 μmol/(m2·s)、1.40~2.73 mmol/(m2·s),0.70~0.16 μmol/mmol,其中,Pn、Tr 在2018年显著提高(P<0.05);相反,胞间CO2浓度(Ci)则下降,FLF0 处理较XG-F0 处理降低8.67~12.86 μmol/mol。气孔导度(Gs)的变化,2018年为FL-F0>XG-F0,提高0.20 mmol/(m2·s),达显著水平(P<0.05);2019年为FL-F0<XG-F0,但差异不显著。
施肥条件下,Pn、Gs、Tr 变化趋势相同,FL-F>XG-F,分别提高3.30~6.42 μmol/(m2·s)、0.11~0.38 mmol/(m2·s)、1.21~1.82 mmol/(m2·s),其中,Gs、Tr 显著提高(P<0.05)。胞间CO2浓度的变化,2018年为FL-F<XG-F;2019年则相反,但差异均不显著。此外,FL-F 处理与XG-F 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没有明显规律性。
土壤深耕后,小麦次生根、根系活力提高[19],分蘖数和养分效率增加[15],增加了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了产量[4]。本研究发现,立式旋耕实现深松深耕不乱土层,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强蓄水蓄肥能力[21],促进地下部的生长[27];而且在同等水肥条件下,不施肥(增产2.4%~34.1%)、施肥(增产6.0%~10.2%)时均表现较大的增产幅度,说明立式旋耕的增产潜力较高。
反映到光合、荧光特性方面,加深耕层有利于增强灌浆期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已有研究表明,深耕配合有机物料还田较旋耕更有利于改善光合功能[6];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小麦旗叶光捕捉能力较强,光化学效率高,光抑制程度较小[7]。深松耕能够显著增加小麦开花期叶面积指数[8];深松+条旋耕能提高花后21~35 d 旗叶光合效率和灌浆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增加干物质积累量[9];而且旗叶的水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较高,有利于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10]。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相似,特别是灌浆期对光能的捕捉及转化利用方面,不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处理的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活性、Pn、Tr 和WUE 等均有提高,对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影响不显著。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处理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略有下降,φPSⅡ、Pn、Gs 和Tr 比常规旋耕均提高,其中,Gs、Tr提高显著。此外,立式旋耕(粉垄耕作)能提高甜高粱的Pn、Ci、Gs 和WUE,而且较深翻(40 cm)更有助于改善甜高粱的光合特性[29];与常规耕作相比,立式旋耕后甘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伸长期和成熟期显著提高[30]。反映出不乱土层、改善结构、加深耕层的耕作措施对光合功能的改善适用于多种作物,这对于化肥减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另一方面,与常规旋耕相比,在不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处理的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返青拔节期)、旗叶(灌浆期)SPAD 值分别提高0.07~5.68、0.87~3.15,增产2.4%~34.1%。施肥条件下,返青拔节期对叶片SPAD 值的影响没有规律性,灌浆期则提高3.36~4.00,增产6.0%~10.2%。这说明在缺肥条件下立式深旋耕加深耕层的优势更突出,施肥后深耕的光合优势则会后移至灌浆期。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在考虑增加耕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更要控制好施肥量,合理施肥,发挥深耕和肥效的协同作用,实现深耕与肥效的双提升,推动小麦生产绿色高效。此外,本研究在大田试验环境下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所得的结论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的验证,以便为生产提供更为准确理论参考。
本研究结果表明,立式旋耕能增加产量,FL 比XG 在不施肥条件和施肥条件下分别增产2.4%~34.1%、6.0%~10.2%,同时还能增强光合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不施肥条件下,FL提高了返青拔节期、灌浆期(旗叶)叶片叶绿素含量、灌浆期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及PSⅡ活性。灌浆期旗叶Pn、Tr、WUE 分别提高6.33~9.89 μmol/(m2·s)、1.40~2.73 mmol/(m2·s)、0.70~0.16 μmol/mmol,其中,Pn、Tr在2018年显著提高;Ci降低8.67~12.86 μmol/mol,对Gs 影响规律性不明显。施肥条件下,FL 提高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灌浆期旗叶Pn、Gs、Tr 分别提高3.30~6.42 μmol/(m2·s)、0.11~0.38 mmol/(m2·s)、1.21~1.82 mmol/(m2·s),其中,Gs、Tr 显著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对PSⅡ活性、Ci、WUE 影响不显著。
综上所述,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改善灌浆期旗叶荧光、光合特性,增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