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报道“新闻人物”

2023-07-06 03:29茹英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木偶戏木偶

茹英

左读范文

林聪鹏:巧手雕木偶 匠心做好戏

韩雨亭 帅志强

“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时不时从泉州木偶剧团的一个工作间里传出。循声而入,只见工作台旁坐着一位瘦削的男子,他正在台灯下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木头。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与造型设计师林聪鹏。数十年间,他已创作近千个木偶艺术形象。他参与创作的木偶戏作品《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还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而木偶雕刻技艺,也有千年历史。清代晋江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中这样写道:“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泉人最工此技。”

林聪鹏从小爱看木偶戏,也喜欢雕刻木偶玩。1976年,泉州木偶剧团排练《三打白骨精》时,十几岁的他已在剧团学艺。1978年,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招生,林聪鹏立刻报考。尽管他的志向是木偶雕刻,但也学习了一年的表演。学校老师和剧团前辈都告诉他,学习表演对木偶雕刻会有很大帮助,能帮助雕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剧中人物。

林聪鹏说,木偶头雕刻工艺是一门关于刻刀与木头的学问,要求雕工精细简练、粉彩细致讲究。完成木偶形象的雏形后,要给木偶做造型并安装机关,比如给木偶装上会转动的眼珠、会开合的嘴巴,还要给木偶化妆,眉毛、眼睛都要一笔勾勒出来,那样才能看起来比较自然、活泼、灵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林聪鹏为国家大剧院的一场音乐会制作木偶人物马可·波罗。这是他首次用木偶表现欧洲人物形象。马可·波罗比较粗犷,应该用胡子来突出他的阳刚之气,可传统木偶通常只有柔软的须发,跟外国人的形象不符。林聪鹏改用混合颗粒的胶质材料将胡子粘在木偶下巴上,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胡子拉碴的马可·波罗形象。

与马可·波罗一同出场的“楼兰姑娘”,脸形近似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旦角,脸部线条柔和、眼窝深陷。在处理眼部时,林聪鹏特意为“楼兰姑娘”贴上女生化妆用的假睫毛,还在木偶头内部装上机关。演出时,“楼兰姑娘”眼睛一眨一眨的,像个洋娃娃,深受观众喜爱。此外,林聪鹏未像传统老艺人那样,用辰砂、银朱等矿物颜料上色,而是用喷枪上漆,让木偶干得更快,色泽更鲜亮,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更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创新的同时,林聪鹏依然坚守着许多行业传统,“木偶雕刻传承至今历经千年,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他举例说,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的,而且只能用樟木,原因很简单,樟木质轻、耐湿、防蛀,且木纹交叉,不易变形开裂。

一刀一刻皆匠心。从业40多年来,林聪鹏几乎为泉州木偶头雕刻技艺倾注了全部心血。小小的木偶,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雕刻时光,也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木偶不仅是演出道具,还是工艺品。近年来,林聪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带徒弟、开班授课中,同时还大力推广木偶戏研学活动,他希望为木偶戏这一古老艺术培养更多传承新力量。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有删改)

亮点借鉴

报道新闻人物时,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物事迹,又要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这样才能塑造出鮮活生动且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

写作时,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人物。本次写作训练是让学生学写新闻,所以在选择人物方面,要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且能给学生正向激励的人物。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学会新闻人物的写作;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新闻的宣传作用。如选文找寻的人物就是学生心向往之的“大国工匠”,让其容易走进新闻所创设的情境中。

2.抓住人物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要想塑造典型的新闻人物,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必不可少。行文中,要多用描写性语言,少用叙述性语言,抓住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事件和细节,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更加典型。选文中,“用喷枪上漆……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木偶雕刻传承至今历经千年,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等动作、语言描写,就体现出人物坚持不懈、敢于创新、坚守优秀传统的品质。

3.捕捉人物精神,彰显时代特色。写新闻人物,需要彰显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符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这启示我们,要寻找一位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入文。如选文所彰显的就是“工匠精神”,换句话说,是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4.注意锤炼语言,用文字打动人心。学写新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锤炼语言,让优美生动的语言打动读者。如选文,“循声而入”“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更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刀一刻皆匠心”“漫长的雕刻时光”等词句便颇具感染力,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王老师

何佳怡

说到王老师,他的同事和学生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安静的奉献者。

2003年,正当青春的王老师正式投身于教育事业,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用真挚的热情,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他用真心教导学生,培养出一届又一届学子。就这样,从满头黑发到鬓染霜华,他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对少年的培养上,无怨无悔。

王老师是个对工作极认真且负责任的人。从教的二十年中,他当过十年班主任,整日和意气风发的少年们打交道,努力记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他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辛苦。在教学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知识,他绘声绘色地讲课,带动课堂气氛;坐在办公室,还有一群学生围着问问题,他也一一耐心讲解;即使在空闲时分,也要备课、和学生家长沟通。他经常对学生说:“不管你们在哪方面有困惑,尽管来找我,即使是晚上也没有关系。”为学生们辛劳,在他看来是快乐且充实的。大家常说他视生如子,以校为家。

“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这是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对王老师的评价。他不善言辞,不过对于学生,他总是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与关心。他观察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经常找一些学生进行交谈。对于一些住校生,他尤为关注,时常关心他们的吃住情况。因此,学生都很信赖他,尊重他。此外,王老师还总是把学生放在心里的第一位。一名学生离家很远,刚来住校,周末回家时却记不清归路,父母又恰巧都不在家,放学后只能无助地站在校门口,不知何去何从。门卫给王老师打电话,王老师立刻从家里赶到学校,找到那位学生,并把他送回了家。

除了关心学生,王老师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他常说,这样讲题时才能更得心应手,还能熟悉题目类型,以便明确教学的方向。

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才是王老师毕生的追求。他立足岗位,潜心教学,为教育事业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比起蜡烛,他更像一盏灯,持续地放出光和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才让一代代莘莘学子成为祖国的栋梁!

【陕西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

点评

小作者以新闻的笔法,为我们讲述了王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默默奉献的师者形象。作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由王老师引申到跟王老师相似的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上;结尾升华主题,深化了作文的内涵与意境。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木偶戏木偶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木偶的眼泪(一)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