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发99条短信,揭秘隐蔽的网暴产业

2023-07-06 02:23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26期
关键词:网暴吴先生短信

记者调查发现,普通人被网暴的门槛越来越低,甚至有花钱随意“轰炸”骚扰他人,“水军”推手刷流量等产业。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近日公开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平台责任。

乱象:发条微博就被网暴

“电话、短信,密集轰炸。那三四天,根本不敢开机。”回想起自己被网暴的那一周,吴先生气愤又无奈。

因为参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他在微博发布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那条观点不同的内容,在发布后的当晚引发了诸多评论,多数内容是对他简单粗暴的谩骂和诅咒。

“真正让我感到恐怖的是,漫天的骚扰电话和短信也来了。”吴先生说,几十秒一个的骚扰电话和验证码短信,止不住地“砸”向他的手机。“我只好关掉了手机。”

吴先生是因为不同观点的微博内容被网暴,秦先生则是因为写下了一篇关于某明星的文章被网暴。

秦先生的文章发布后,最初在文章下面的跟帖和微博评论中,只是有一些网友表达对文章的不认同。很快,更多网友涌来,揪住他写下的某些字词、某句话添油加醋,大加谩骂。渐渐地,秦先生的个人照片、工作单位、年龄,甚至过往写下的一些文字都被翻出,在网络多个平台上被大肆传播,并被一些网友造谣歪曲。“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骚扰,第一次感受到网暴的可怕。”秦先生说。

失守:捞信息和人肉搜索

遭受网暴后,吴先生仔细回想了一番,网暴者之所以能动用陌生电话“轰炸”他,很大可能是自己散落在各平台上的信息,被“爬虫”程序搜到了。

被网暴的背后,信息泄露是重要一环。网络安全研究专家、北京汉华飞天信安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根介绍,网暴者对于他人精确实施网暴,背后往往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主动搜索或技术条件,获取了各类公开渠道上某个人的信息,很多平台的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都不够。第二种,是在暗网或一些黑灰角落,通过买卖个人信息拿到某个人的信息而后网暴。几百元钱就可以查到很多信息,住址、手机号码等。

类似说法,在调查中得到了印证。经过辗转联系,一位卖家向记者表示,他可提供多种查询服务,他们经常接到要打官司、离婚取证、讨薪等个人的查询需求。在其发来的查询服务中,有“个人户籍”“人肉搜索”“全家户籍”“通话记录查询”等。以“人肉搜索”某人为例,“只要给我手机号、照片和姓名,就能反查他的身份证号码、房和车资产、银行卡存款金额、详细的户籍地等,都可以一项项反查。”而打捞拼凑个人信息和非法“人肉搜索”等方式,为网暴他人提供了信息来源。

产业:从“轰炸”到刷量推广

电话短信“轰炸”他人、肆意谩骂,历来是网暴者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如今,发布者不仅常用暗语代替,还会跳转到别的软件平台页面沟通买卖。在某电商网站,跳转到另一页面后,一位商家表示可提供电话短信轰炸服务,其中,电话一分钟可拨打20至30个,约每3秒骚扰一次,一小时价格20元;短信一分钟则可发送99条以上,平均每秒发出一条验证码短信,3小时10元。此外,还可定制涉警告或威胁他人的短信内容,“每条8.88元”。

电话短信骚扰之外,还能发布推广“新闻”。记者以被他人欠薪,想曝光某人使其名誉受损为由,咨询了一家“媒介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需要审核基本的证据材料,确认真实性后,再由专业编辑对接,撰写内容。而后,会将撰写好的内容同步发布到15家到20家不同的新闻网站,全网曝光制造压力。“按照发布时长收费,曝光一周是3000元,半个月是5000元,一个月是8000元。”该公司职员表示,发布内容的主体是“自媒体公司”,发布后公司技术部会做推广,“只有推广了才会有人看,引起关注,形成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撰文发布所谓“新闻”,网暴产业链上更多的是用“水军”狂刷转发、评论和点赞的数量,炒作某个文字、视频或微博内容,以“赌一把”平台的算法推广逻辑。“微博转、赞、评,各30元100个,300元一万粉丝,20元一万阅读量;短视频、小红书也可以刷。”多个提供刷量业务的商家表示可以接单类似生意。

(摘自《北京晚报》6.20)

猜你喜欢
网暴吴先生短信
反网暴的呼声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微笑受害者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
短信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