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斌?曹梦雨?李港澳?赵鹿汀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是中部大聚集、西部小聚集、东部分散。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策略,即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加大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
关键词: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代表,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地、乡村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经济价值。如今,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造成冲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人地矛盾、人口流失、空间挤压、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保护和利用好现存的传统村落,发挥其自然资源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提升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北部。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有太行山、王屋山,西部有崤山、熊耳山,中部有嵩山。黄河流域从北部地区穿过,流经省内的山地与平原,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社会经济数据、高程影像数据以及市级统计年鉴数据。其中,传统村落名录来源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六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国家级名镇名村名单以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省级名镇名村名单,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HBN黄河流域发展数据库,数字高程数据影像图来源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创立的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统计局官网的统计年鉴。
利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的坐标采集系统,获取了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的地理坐标信息。随后,运用ArcGIS软件(地理信息软件)进行坐标点要素以及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研究范围区位图的可视化表达分析。在坐标点要素可视化表达的分析基础上,提取了位于河南省黄河流域范围内共231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以及名镇名村,涵盖了9个地级市以及34个县(区)。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可视化表达分析,将ArcGIS 10.8作为空间分析工具,结合地理集中指數公式、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和缓冲区分析等多种计算方法,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地理环境的变迁规律,揭示其中的影响因素。
三、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
(一)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根据ArcGIS软件的处理结果,删去传统村落名录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上重复村落的名称,得出河南省黄河流域现有传统村落和名村总数T=231(以下统称为传统村落),地级市总数n为9,计算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为51.671。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大,表明村落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表明村落分布越分散。若将231个传统村落平均分布到9个地级市,则每个地级市传统村落数量为25.67个,理论地理集中指数G1=33.333,G>G1。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中特征,其地理集中指数G显著高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G1,表明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十分集中。
(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在河南省黄河流域这一宏观层面,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可抽象表达从而提取为点要素,而点要素的分布类型主要有3种,即随机型、离散型、凝聚型。为了分析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本研究采用ArcGIS 10.8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对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准确测量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平均最近邻距离为0.052千米,理论最近邻距离为0.083千米。结合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可以观察到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西部地区,并且存在几个明显的村落聚集区域。通过计算两者的比值,得出最近邻点指数R=0.62。R值小于1,由此判定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
(三)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进行空间核密度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传统村落的聚集程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ArcGIS 10.8软件工具箱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局部集中,分布区域主要为黄河流域西侧的山地与丘陵,东侧平原传统村落数量较少,从颜色较深的核密度分析区域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聚集点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卢氏县、陕州区,洛阳市孟津区、偃师区、新安县。
四、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一是地形因素。本研究将海拔高程划分为平原100米以下、低山(100米至300米)、丘陵(300米至500米)和高山(500米以上),并利用ArcGIS属性表导出表格,结合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海拔高程统计得知,海拔高程100米以下的传统村落有25个,100米至300米的传统村落有51个,300米至500米的传统村落有56个,500米以上的传统村落有99个。大部分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山区,平原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原因可能是当时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或者恶劣环境等,选择了山区作为聚集点。
二是水系因素。本研究利用ArcGIS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内所有河流与传统村落地理坐标点位进行叠加得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河流缓冲分析结果,并设定河流缓冲距离为5千米、10千米、15千米、20千米、25千米。结果显示,179个传统村落处于距离黄河流域内河流5千米范围内,占比达77.5%;45个传统村落处于距离黄河流域内河流5千米到10千米范围内,占比达19.5%;5个传统村落处于距离黄河流域内河流10千米到15千米范围内,占比达2.1%;2个传统村落处于距离黄河流域内河流15千米到20千米范围内,占比达0.9%。通过对河流缓冲区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源是传统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水系的布局影响了人类集群以及村落分布。同时,西部水系较为丰富,主要有洛河、伊河以及涧河,这也是西部流域传统村落数量多于东部流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了水系对于村庄布局具有显著影响。
(二)社会经济因素
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分布有着显著关联。从各市(区、县)GDP排名来看,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巩义市、济源市、洛龙区、荥阳市、孟津区。这些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修缮家宅、祠堂和宗屋等。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村落产业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整体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经济形态。同时,交通不够便利,城镇化发展缓慢,人地关系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
二是交通因素。交通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022年河南省路网数据与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数量进行叠加,可以看出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原因可能是便捷的交通虽然给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影响。同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较山区土地资源紧张,而山区交通不够便利,受外界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的保留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人文历史因素
一是文化因素。文化在传统村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黄河流域孕育了千年文明,有些文化遗产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因此,这些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相对较好,而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发展相对落后。其次,乡村文化日渐式微是制约传统村落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文化后继不足、日渐式微。传统村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文化认同的缺失而被人们忽视。最后,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遭到破坏,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发展。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传统村落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为傳统村落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文历史因素。首先,黄河南段的区域气候环境是常年干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土地贫瘠,难以种植粮食作物。因此,许多村落不得不迁徙到更加安全的地区,导致村落分散,分布不均衡。其次,黄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村落发展并不平衡。一些村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建设了现代化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较好,但还有一些村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最后,战争和政治因素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黄河流域发生过重大战役,战争使得许多村落荒废,居民流离失所。还有一些政治事件导致部分村落被迫迁徙或是被毁掉。
五、结论与发展策略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积极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只有部分传统村落能够获得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复杂空间格局特征,笔者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为制定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对于合理控制和引导传统村落区域整体和聚落个体的保护与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结论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而东部地区人口则较少。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中部地区传统村落聚集程度较高,西部地区传统村落分区域小块聚集,东部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
河南省黄河流域平原地区与山区的传统村落路网差异较大,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
(二)发展策略
一是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在对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后可以得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和道路连接的缺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多集中于山区,如何将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对传统村落的全面发展和保护,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宜以黄河为主线,串联流域内多个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分类型规划与整合设计,重塑宏观尺度空间秩序和功能结构,提升整体文化效力。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科学价值。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建议在河南省已有纵横路网基础上,对涉及传统村落空间的主干道提质增量,以满足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传统村落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建议从人文、景观的角度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特色资源,在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地区划定传统村落规划特色保护区,对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同时增进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
三是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传统村落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特色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例如,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保存古代民居砖木建筑数目最多的油坊村,村内的秦家大院是明清民居,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豫商家族”的兴衰,也繁衍了整个村庄的秦姓村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街道的玄天庙村,是郑州市内众多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该村坐落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内,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玄天庙村是以前少林寺僧人云游行脚的一处落脚地,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古村落,山幽水静,地僻林深。这些传统村落代表了河南省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河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要充分利用流域关系,结合地域人文特色,同时注意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合理有序进行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赵珂珂.河南民间宗祠建筑文化中教化功能的传承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于法稳,方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20(06):85-95.
[3]孙俊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60(02):59-74.
[4]孔铭,吕宇航,赵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村庄失活与乡村振兴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2):55-69.
[5]魏峰群,马文硕,杨蕾洁.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认知与多维弹性评估模型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案例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04):701-715.
[6]焦金英.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22-28.
[7]鲍紫藤,罗小龙,顾宗倪,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J].人文地理,2022,37(01):100-108.
[8]王薇,刘颖杰.黄山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2):22-31.
[9]邹秋雨,孙建伟,杨丹丽,等.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4种村落的考察[J/OL].地理科学,1-11[2023-05-23].
[10]王薇,刘颖杰,陈刚.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OL].工业建筑,1-15[2023-05-23].
[11]徐玉洁,丁杰.新安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选址与形态特征比较[J].包装工程,2022,43(S1):269-275.
[12]冯一凡,李翅,李宇,等.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特征与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23,42(04):955-976.
[13]刘骏,闫楚涵,梁清云.“本质意志”还是“本质力量”:中国村落共同体思维起点再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23(02):53-71.
[14]邴正,蔡禾,洪大用,等.“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J].社会,2018,38(06):1-90.
[15]田磊,史冰心,孙凤芝,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03):186-194.
[16]王有恒,谭丹,韩兰英,等.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沙漠,2021,41(04):235-246.
[17]汪芳,苗长虹,刘峰贵,等.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1):1-26.
[18]郭永平,行晓荣.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2):58-65.
[19]薛明月,王成新,竇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4):94-99.
[责任编辑: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