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2023-07-06 22:35张永陈见炜
新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青团育人工作

张永 陈见炜

共青团实践育人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重要的现实需要和独特的组织优势。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综合性总结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成效提升提供了思想指引。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包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所谓系统思维即强调“一分为多、合多为一”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方法论的重要范畴,其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年成长,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实效提升的现实问题。“坚持系统观念”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实效提升,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生动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引。

坚持前瞻性思考:

提增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大局贡献度

所谓坚持前瞻性思考,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提升思维高度、拓宽思维长度,处理好现实与长远的关系,对时代潮流和事物发展规律有更加清晰的把握。要想提升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实效,就必须回答好党要求共青团实践育人做什么、时代需要实践育人如何做、青年期待通过实践育人得到什么这三个关键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中明确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发展指向,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超前谋划。

(一)对标党的要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旨归。当前,实践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够有力、对接教书育人不够紧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不够到位的情况,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事务化、形式化的情况,此外,对党的科学理论青年化表达、创新化阐述及对理论的实践性转化能力有待提升,这与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要切实履行政治主体责任。积极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活动始终的价值引领内容,把“立德树人”融入实践育人谋划、组织、开展、总结的全过程之中,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2]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争做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动将个人理想融进家国理想、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奋斗;二是要善于唤醒学生主体自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化、青年化阐释,将科学理论蕴含的“思想伟力”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践动力”,实现青年对理论的理解、接受、认可,并用之指导实践,能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参与实践育人活动之中,宣传新思想、感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二)对表时代需求,助力拔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对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作出科学部署,提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开展,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局面的重要抓手。拔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立场要正,创新要强。一是要聚焦人民情怀涵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调查调研、支教支农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发展历程、感受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心声,深刻把握当前的国情、社情、民情,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将社会调查瞄准“急难愁盼”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真正做到站稳人民立场,扎根人民之中,推动“服务人民”的价值实践。二是要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当下,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实践育人是贯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能动创造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将创新知识与能力同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三)对接青年期待,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行为特征

实践育人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成效存在提升空间,集中体现在过多强调文件要求,较少开展调查研究,存在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不深,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见效不显,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支持不足等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特点。当代中国青年爱国情怀浓、家庭意识重、自我意识强,张扬个性又务实理性,特立独行又渴望被关注认可。應及时转变工作态度,增强对青年学生的信任和信心,赢得其信赖;加快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互联网运用能力;准确找到工作突破点,为学生的能力展示、情感表达搭建广阔舞台。二是要立足现实环境和青年实际。打造学生喜爱、认可、有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主题、活动品牌和活动阵地,提升青年学生实践活动的认同感、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在实践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力素质拓展。如针对当前青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比拼,能力证书模拟考试、走进岗位实习交流等有助于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

坚持全局性谋划:

提增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工作精准度

系统具有完整性,它是由各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所谓坚持全局性谋划,就是深刻认识事物整体及发展全过程,深刻把握制约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要想提升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实效,就必须在对方向和趋势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符合实践育人总体目标的合理布局,并以提升实践育人组织化程度、增强实践育人吸引力、强固实践育人支撑力为工作重点突破。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提升实践育人组织力

开展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育人组织力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共青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本质要求。一是要推进有组织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实践育人项目设计、宣传动员、培训指导、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总结转化组织化程度。要打造规范统一的实践育人课程项目体系,推动实践育人宣传动员范式由利益驱动向意义驱动转变,实施有组织的实践育人过程指导督导,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过程提升实践育人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加强实践育人执行队伍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完善专职团干部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加强竞争式、动态式的管理和培养,如开展团干部能力素质竞赛等,提升专职团干部实践育人组织、管理、服务能力。此外要加强学生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学生会组织,形成权责统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完整的组织架构,可以根据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适当调节学生会组织的组织架构与人员安排。本着重素质、讲能力、看发展的原则做好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执行能力,使其明确实践育人的目的、原则、方法、作用,注重调动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丰富实践内涵以增强实践育人吸引力

伴随互联网快速更新迭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眼界更宽、个性更强,课外娱乐活动丰富多样。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有组织的活动当中,成为制约实践育人实效提升的“老大难”问题。一是要注重理念更新。应注意到实践育人不仅仅是对教书育人的补充及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进,而是要着眼全局,体现创造性、开放性及时代性,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科学理论、方针政策、建设成就、国家形象宣传好,也要思古、吸洋、重实,融汇本国传统文明成果,汲取域外先进文明理念,强调实践育人的中国方式,以中国话语特色、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二是要丰富实践内涵。结合育人对象的专业特长,聚焦社会痛点难点热点,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等领域,优化实践育人内容供给,加强项目联动,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实践育人项目感染力。此外要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有目的、有目标、有动力地参与实践育人相关活动。

(三)完善服务保障以强固实践育人支撑力

构建科学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育人实效起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实践育人条件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国家、学校、地方政府、公益赞助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建立实践育人专项资金。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生均经费不低于有关标准和要求,同时应设立资金募集平台,争取社会多方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功能多样和类别细分的实践育人平台载体,并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以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为校园活动实践平台,以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沙盘实训室等为实验教学平台,以众创空间、创客工厂等为双创孵化支持平台,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专业实践平台,以暑期社会调查实践、就业实习等为校外实践平台。二是要建设“双师型”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高校实践育人构成要素之一,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实行“内聘外请”制度。一方面要聘任学校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专职团干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聘请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校外人员等担任实践育人导师。建设专兼职结合、校内外联动的多层次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加强对实践活动过程指导。

坚持整体性推进:

提增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系统协同度

所谓坚持整体性推进即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3]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统一。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共青团改革,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同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分不开的,只有加强机制协同、工作协同、成果协同、阵地协同,才能有效实现实践育人的力量集聚和成效集聚。

(一)实现同高等教育改革及共青团改革的有效衔接和一体推进

实践,因架起了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意义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4]优秀人才是经过实践淬炼的人才,科学知识是能够服务于实践的成果。应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种迫切感,以实践育人抓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我国传统教育体制长期存在重灌输轻实践的问题,科学认识并准确定位实践的作用与地位,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方向,更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全面提高实践育人相关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5]共青团及其领导下的团学组织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育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教育教学的战略配合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推动力量。实践育人成效提升离不开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共青团改革,共青团要发挥实践育人枢纽和中心作用,加强对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实践育人外围延伸臂膀的领导和指导。要扎根学生、依靠学生,既将学生作为实践育人的工作对象,也将其作为可依靠的工作力量,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一起设计、一起总结,统筹好项目资源,探索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完善共青团服务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工作体系。

(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各展优势以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黨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6]要构建“同心同向同行”的学校家庭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1971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学”这一概念,而“协同导致有序”是其核心观点,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实践育人共同体中的各自责任定位。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单元,其对学生发展方向存在不同的期待,充分发挥学校实践育人主导作用,凝聚起实践育人的多主体共育共识,学校要全面掌握学生实践育人参与情况并及时通过家校沟通渠道向学生家长通报情况,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只有实现三者协调一致,结合互补,才能保证整个实践育人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才能实现实践育人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从而加强实践育人的有效性,达到整体最佳的育人效果。

(三)融合贯通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两个课堂”

从高校人才培养大体系来看,高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上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共同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使命。具体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也应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机协作,协同育人。第一课堂能规范实践育人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二课堂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实践热情,并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已经得到时代印证,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从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选拔、高校学生的专业培养,还是教学体系配套软硬件设备等均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应重点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体系优化和数字转型。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资源配套,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原则、管理机制。如成立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按周期召开工作会议,或将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工作量计入课时量,对在参与指导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一定的荣誉认定或奖励等。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数据资源共享,将第二课堂数据库与第一课堂教务系统相互补充,“形成数据对接、课程互动,与财务系统形成资金模块匹配,与学生事务管理系统形成学业预警联动,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式的数据库。”[7]为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研制提供精准的、有力的原始数据支撑。

坚持全面性总结:

提增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社会美誉度

全面而非片面的观点是系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全面,即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不论其好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总结是对阶段工作的总体评价及成果推广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它包括对已有工作实践的理性理解、对存在制约工作成效因素的剖析把握,及对工作成果推广运用。

(一)构建“点面结合”的工作评价体系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实施过程效率如何,育人成效和效果如何,需要适时地评估检验,但是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评价多视角、动态化,很难用一套生硬的指标一次性地加以测试,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结果与过程等各方面相统一,建立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指标合理、评价方法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一是要坚持总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党政评价、学生评议、第三方测评等可预期、可描述、可度量的评价。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实践育人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来考察,根据大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情况考核评估,坚持结果收获与过程体验相结合,既考虑到大学生实践报告等成果,也要注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二是要坚持学校评价与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学校指导教师的考评结论,也要充分考虑实践基地的意见建议,综合鉴定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成果,真实准确地反映实践育人工作成效,为实践育人机制的发展方向和改进力度提供有效依据。通过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将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民主评议、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的重要参考,为社会用人单位選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二)构建“虚实结合”的价值应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把务实与务虚有机结合起来,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才能做好各项工作。”[8]所谓“务虚”,即强调对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务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实践兼具人才培养和物质创造的双重价值,既能促成学生品德锤炼和能力提升,又能通过调查调研、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实践育人的价值应用体系,一是要“以实论虚”,不断丰盈学生精神境界。通过开展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以实践认知促自我内省,以自我内省助全面发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促进感知、理解、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发挥“内省”的向上牵引功能,通过交流、展示、分享、总结等方式实现内在升华,实现学生良好品格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二是要“以虚率实”,不断促成实践成果转化。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巩固是实践育人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标志,高校共青团应引导师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建设性举措及实实在在的服务产品。要组建工作专班,为学生发表论文、参与竞赛、申请专利等学术型实践成果转换提供指导和帮助。坚持双向受益、权责明晰、长远规划、管理规范等原则,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型实践成果巩固。

(三)构建“横纵结合”的宣传推广体系

要想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必须构建“横纵结合”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将实践育人工作中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讲好、讲活、讲深、讲透。一是要聚焦纵向的“上下联动”。要完善层级成果分享和总结表彰机制,以表彰先进、选树典型、总结经验,促进实践育人长效化发展,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效。各级单位应细致深入地挖掘宣传实践育人活动及典型人物事迹,学校层面要设置实践育人专门奖项和评选组织,建设实践成果智慧申报系统,将成果突出成效显著,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实践育人成果进行宣传,既要向上推介,向各级政府部门报送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更要向下推广,在各学院(系)开展榜样宣传教育,营造踊跃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聚焦横向的“千号联动”。实现各级电视、报纸、电台、网站等官方媒体与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的联动推广,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信息载体,扩大宣传覆盖面,不断构建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大宣传”格局,促进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及对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认识、认可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ent_5689538.htm。

[3]黄力之:《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载《学术月刊》,2021,53(10)。

[4]《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5]朱丽蒙、付信志、提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研究》,载《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1):19-21页。

[6]《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载《教基》〔2022〕7号。

[7]陶好飞、陈玲、黄戈林:《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关键结构及发展研究》,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

[8]习近平:《既重务实,又善务虚》,载《浙江日报》,2007-03-24。

作者简介

张 永 长安大学团委书记,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共青团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陈见炜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共青团育人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不工作,爽飞了?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选工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