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 张胜伟 高强
总结江西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交通、区位基本省情特征,结合国家级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导向,提出江西省应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红色文化传承典型区、工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河湖生态治理样板区、省际边境开放合作区为发展战略定位,加强精准农业建设,提高红色文化宣传质量,引导工业绿色生产,建立全流域生态协同管理系统,明确省际边境合作需求,构建区际利益正当分配机制,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将区域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区域现实发展优势,精准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战略定位是战略决策的基石。[1]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是客观分析、比较区域内外部发展环境后,依据发展目标,对区域未来发展做出的综合性逻辑判断。当前,江西省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省份。[2]但在农耕文明以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江西省都曾出现过高度繁荣的社会发展情景。[3]面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江西省应在国家宏观区域治理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高质量崛起。
江西基本省情特征
1、地形封闭,水域开放,林地为主,矿藏富集
江西省北部为长江,东西南三面环山。[4]其行政边界随山川形变,将江西省围合成相对封闭的独立地理空间。江西省境内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岗地面积占比较低,整体上形成一个由外到内、渐次向北部鄱阳湖流域倾斜的巨大盆地;境内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5]
依托鄱阳湖与长江流域开放水系,江西省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境内拥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水资源充足。2018年,江西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为3700立方米,位列全国第7位。[6]江西省地表覆盖以林地为主。2017年,江西省林地面积为10.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1.77%;耕地面积为3.09万平方公里,占比为18.51%。[7]江西地下矿藏丰富,境内的铜、钨、银、钽、钪、铀、铷、铯、金、伴生硫、滑石、粉石英、硅灰石等储量居全国前三,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2、城镇规模小、密度低,人口持续外流
江西省城镇多沿河分布于山谷平原之中,密度较低,实体地域面积普遍偏小。在行政区划上,江西省有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和64个建制县。从建成区面积看,2017年江西省仅有南昌、赣州与九江三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其余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都相对较小,介于35-92平方公里之间,大部分县级市的建成区面积低于35平方公里;从人口规模看,2017年江西省仅有南昌和赣州两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其余九个地级市的城区人口平均为50.7万人,11个县级市的城区人口平均为17.33万人。
2000-2017年間,江西省常住人口由4148.54万增长至4622.06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7.854万,年均人口自然增长34.266万,年均人口净迁出6.412万;2012-2014年间,江西人口流失最为严重,三年流失人口分别为17.42万、12.97万、11.62万。
3、经济增速趋于平稳,地市间经济差距大,重工业规模比例高
2008-2018年间,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GDP分别平均占到江西省GDP总量的23.7%、11.9%、11.2%,三市的GDP之和平均占到江西省GDP总量的46.77%;其余地市历年GDP占比均不足江西省总量的10%,景德镇市、鹰潭市的GDP占江西省GDP总量最低,平均为4.6%、3.7%。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动看,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大。江西省第一产业产值总体呈现降低趋势,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42%下降至2017年的9%;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近于同频波动,产值占比分别由1978年的38%、20%增长至2017年的48%、43%,并且第二产业产值增速无论在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都快于第三产业。
4、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低
2008-2018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5718元增长至39251元,江西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2866元增长至33819元,年均低于全国水平16.54%;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江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6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总体上,江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小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
5、交通优势与区位劣势并存
江西省得益于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与对外交通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江西发展现状看,江西省未能将资源、环境优势与交通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江西省未能将其对外交通优势与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有机结合,未能将区域间流动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吸附到江西省内,便捷的对外交通反而成为江西省优势资源外流的通道。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1、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富强的保障。[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9]国家级相关区域发展规划中也突出了江西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江西建设油菜、油茶、蚕桑、茶叶等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宜春绿色(有机)食品、赣南柑橘特色农产品,建设九江稻谷物流节点等。将江西省定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有利于发挥江西省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充分释放农业发展潜能,进一步提升农业产量,构建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2、红色文化传承典型区
江西省遍布的特殊红色文化资源是其他地区无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南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之地,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井冈山是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之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瑞金是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地,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赣州是中央苏区所在地,是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
3、工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江西省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优势,构建了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江西省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传统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走绿色生产之路。国家级区域规划关于江西工业发展导向的演变体现了江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破解江西工业结构过重问题,依据生态优先的新发展理念,将江西定位为工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力推动江西传统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设备制造、航空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优化江西省产业结构,形成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支撑体系。
4、河湖生态治理样板区
河湖污染直接威胁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江西省河湖众多,同时重化工产业规模占比高,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在江西省得到集中展现。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承纳江西的主要水系,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10]将江西定位为河湖治理样板区,以河湖治理为关键切入点,实施江西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江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与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5、省际边境开放合作区
江西省地形总体上呈现封闭状态,但在边境地区存在许多隘口、渡口,形成江西对外开放发展的有利条件。九江是江西省北部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联通江西省内外的重要桥梁。依托江西省边境有利地理条件,开展省际次区域合作,加强门户城市对外社会经济联系,以破解江西地形封闭格局,推动省际边境区域的人口、经济等要素合理流动、正常集聚,增强边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门户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补发展,拓开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通道。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围绕以上江西发展战略定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精准农业建设,提升粮食产量
尽管江西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是我国粮源净调出省,但江西既非农业大省,也非农业强省。产前,应精准核定农业用地,重点明确中低产田,实施农用地分等定级,形成农业综合区划;产中,应精准耕作农业用地,继续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地亩产与效益;产后,应精准养护农业用地,加强农地水分、养分定量管理,厚植耕作层,防范农地污染、土壤退化,提升农用地综合生产力。
2、提高红色文化宣传质量,服务新时代精神生活需求
江西省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名城、名湖俱有,但对外宣传质量不高。江西省应结合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以推进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为切入点,用能够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原因之二是在宣传措辞中未能深刻体现江西标签。江西拥有庐山、鄱阳湖、浔阳楼、瑞金、井冈山等众多名胜古迹,但江西在对外宣传中,未能突出体现这些名胜古迹位于江西。在以后对外宣传措辞中,应刻意建立宣传对象与江西本身的强联系关系,在名胜古迹上贴上江西标签,以吸引社会关注江西发展,扩大江西社会影响。
3、引导工业绿色生产,持续优化第二产业结构
江西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关键在于引导工业绿色生产,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需要保留的传统重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本省高端制造业规模占比,合理承接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转移。推动江西传统重化工产业绿色生产应实施全流程生产管控,对易产生污染的主要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对必然产生的终端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江西省高端制造业发展应立足南昌、九江、赣州、萍乡、上饶等城市已有产业基础,拓展临空航空装备制造、船舶配套制造、精密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磁等产业的发展空间,渐进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前沿高技术制造业。
4、建立全流域生态协同管理系统,实施全时域环境动态监测预警
江西省建设河湖生态治理样板区应实施鄱阳湖全流域生态治理,其关键在于搭建全流域生态协同管理系统平台,构建全流域生态大数据库,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技術在生态空间管理方面的特殊优势,形成全流域生态数据自动采集、清洗、集成、处理、反馈一体化的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对河湖污染的快速识别、定量测度、实时预警能力。
5、明确省际边境合作需求,构建区际利益正当分配机制
江西省建设省际边境合作开放区应首先明确边境城市合作需求,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确定双边或多边适宜合作的具体领域、具体事宜,形成次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规范形式,以拓展江西省边境城市发展地域空间,引导边境城市人口集聚,壮大边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胡卫:《习近平的战略定位思想》,载《理论视野》,2016(10),18-21页。
[2]李海鸣:《增长极理论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载《求实》,2013(12),72-74页。
[3]金满楼:《近代江西何以衰落》,载《中华读书报》,2019-03-27(10)。
[4]俞勇军、陆玉麒:《江西省经济区位特征及其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载《经济地理》,2003(4),462-466页。
[5]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 2019》,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6]谭红:《江西人均水资源量3557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七位》,中国江西网,https://ce.jxcn.cn/system/2019/03/22/017429590.shtml.2023-6-8。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4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8]张正河:《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解析》,载《人民论坛》,2019(32),12-15页。
[9]饶志华、彭恩仁:《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载《开放导报》,2013(1),101-104页。
[10]魏晓华:《论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经济地位及开发整治策略》,载《生态经济》,1993(1),19-22页。
作者简介
陈 聪 甘肃金控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运行与管理
张胜伟 青岛城阳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战略
高 强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