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革 郭文惠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丰富内涵。将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子增强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新时代,加强兵团精神教育,要充分将兵团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平台,提升兵团精神的宣传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1]兵团精神是一代代兵团儿女扎根边疆、长期奋斗实践形成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教育资源。将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能充分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也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兵团精神的独特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兵团精神形成的土壤,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是兵团精神的文化血脉。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活动中凝结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1、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理念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最真挚的情感和心理依存,他们始终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高尚情怀,把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化作为国牺牲、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实现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讲生产建设那‘军垦第一犁,一犁就是五十年;讲守边、戍边,那一班岗一站也是五十年。在艰难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工作,讲爱国主义十分可贵,而且一辈子始终如一地讲爱国主义就更为可贵。” [2]一代接一代的兵团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讲爱国主义,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为对边疆的热爱、对兵团的热爱,坚信爱劳动就是爱祖国,建设边疆就是建设祖国。
2、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高贵品质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高贵品质,展示了兵团人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坚持服务人民、让利于人民的道德取向。兵团人最大的奉献就是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可以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从兵团整体来讲,兵团将节衣缩食建立起来的第一批新疆工厂,包括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煤矿、电站等企业,先后两次无私捐献给地方政府和人民。在新冠疫情爆发时,兵团援鄂志愿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惧危险,为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倾情贡献。从兵团个体上讲,兵团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挥洒在兵团建设的实践中,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3、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价值导向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兵团人始终坚守的传家宝。为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兵团人把本用来吃穿的钱奉献出来搞建设、谋发展。在当时兵团的粮食生产已满足自身需求,但兵团人是“吃粗粮、卖细粮”,支援内地缺粮城市的同时,还有力支持了国家建设。在建设时期,兵团为筹集资金发展新疆工业,把军装标准的四个口袋减为两个,并从粮食、办公费、菜金等拿出一部分作为集资款。兵团人通过降低自身生活标准,节省下的资金,初步建立了新疆工业体系的雏形。如今,兵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兵团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始终拥有一种革命热情和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4、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要求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实践中大胆开拓、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邓小平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3]兵团人正是这样的一大批闯将,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一路披荆斩棘,按照国家的需要,在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他们突破了“植棉禁区”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一次在玛纳斯河禁区试种棉花并取得大丰收;他们因地制宜,开创了节水灌溉、膜下滴灌的先河。如今,在新发展时期,时代赋予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容,要求兵团人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足新疆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新疆更快、更好地发展。
兵团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和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将兵团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1、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4]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爱国主义总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是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地,高校学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年学子在不断自我学习和学校教育的前提下,逐渐培育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西方文化利用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健全的契机,误导他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动摇自身对国家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兵团精神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需要。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兵团人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兵团儿女投身兵团事业,牢记使命,积极跟随先辈们的足迹,默默守卫在祖国西部边陲,维护着祖国安宁和边防稳定。“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职工魏德友、“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职工马军武等人,[5]是兵团人热爱祖国,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现实写照。兵团人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准则体现出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运用兵团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强化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坚定报国信念。
2、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贯穿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指引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子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必须要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心理认同。目前,当代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政治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期待。然而,面对快速更迭的网络时代,网络中流行的“毒鸡汤”“凡尔赛文学”“丧文化”等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影响他们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兵团人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远万里,扎根兵团、奉献兵团。其中,支边青年顾薇君,为了草原儿女的启蒙教育奉献青春和终身,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江苏支边青年沈桂寿,因看到对岸邻国士兵升降国旗后,便连夜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搭起升旗台,从此坚持十五年如一日在边境线上升降国旗,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在兵团,还有许多这样的青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毫不犹疑、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之所以能够聚居在环境艰苦的边疆,在这里建功立业,正是拥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大学生化解颓废消极情绪,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焕发光彩。
3、艰苦奋斗的引领功能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是每个人成长进步、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诸多实践表明,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学子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之志,敢于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目前来看,大学生基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政治信仰,能够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付诸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逐渐明显,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把提升就业门槛作为学习动机,出现不同程度重个人价值、轻社会贡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兵团精神为大学生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典型范例。兵团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敢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坚持把漫漫黄沙变为片片绿洲,在戈壁荒漠中建起座座高楼。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长期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在茫茫盐碱滩上垦田地、修水利、办矿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奇迹。长期以来的艰苦创业,培育了兵团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的侵害,从而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保持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兵团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兵团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为了彰显兵团精神的育人价值,促进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必须利用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兵团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1、主渠道:兵团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把兵团精神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兵团精神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将兵团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育人先育己的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进行深入研读,才能为学生做更好的讲解,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渗入兵团精神教育时,要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融入兵团精神形成发展时期的感人事迹,如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兄弟、四十七团老战士等,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兵团精神。最后,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找到理论课堂与兵团精神的契合点,例如,在“概论课”中讲到有关“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时,可以将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兵团精神的内涵联系起来,以此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与兵团精神有关的内容。兵团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思修课”中的第二、三章有关“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教学讲授中,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兵团精神的价值。
2、主阵地:营造浓厚的兵团精神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人格塑造、精神凝聚和情感熏陶等育人功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最优化。”[8]高校要推动兵团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融合,營造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首先,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在学校建筑、教学楼、宣传栏等直接可见的地方嵌入兵团精神相关内容,直观展示兵团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认知。其次,开办以兵团精神为主题的讲座,通过专题报告、党团活动、班会等形式开展兵团精神的研讨,深化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认识。最后,开展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加深学生对兵团精神的理解。如在常年缺医少药、条件艰苦的北塔山牧场,一待就是三十年的“马背医生”李梦桃。倾心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勤劳致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尤良英等。通过弘扬兵团精神和学习典型人物事迹能够最大限度地鼓舞人、凝聚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主引擎:开展兵团精神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扩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基本原则遵循。”[9]因此,将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理论层面,也要重视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悟兵团精神的力量,实现知行统一。要实现兵团精神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高度统一,就必须促进兵团精神“实践化”发展。首先,高校组织并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烈士陵园、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等相关红色场馆,亲身感受老一辈人的精神力量,从而与兵团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如石河子大学为传承兵团红色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在每年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参观兵团军垦博物馆、校史馆等地,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兵团精神的力量。其次,以基金项目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兵团精神调研活动,了解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接受现状,鼓励学生为提升兵团精神的宣传力和感染力建言献策。最后,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展兵团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领悟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喜爱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高校应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增强爱国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主干线:搭建学习兵团精神的网络教育平台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利用校园新媒体,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10]首先,丰富兵团精神网络教育内容。为了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保持网络上发表兵团精神的相关内容时常更新。如定期向学生推送兵团精神小故事,增设“兵团精神”专版,介绍《守边人》和《沙海老兵》等有关兵团精神的影视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授缺乏生动性、教育方式单一的缺陷。其次,在校园网站中建立宣传“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专栏,在其中添加丰富的兵团精神内容。如王震、张仲翰等革命先辈建设兵团的奋斗事迹、兵团老照片、兵团题材的歌舞剧视频等,以此吸引广大师生的注意力,使校园网站能够成为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从而扩大兵团精神教育的影响力。最后,通过借助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平台拓宽宣传兵团精神的渠道,并对传播内容进行再加工,善用网络用语,融入时尚元素,吸引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关注。如利用微视频、微小说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张贺、杨明方、郑海鸥:《传承兵团精神 扎根奉献边疆》,载《人民日报》,2021-08-12(06)。
[2]王运华:《论文化戍边的实践价值》,载《兵团建设》,2004(11):29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页。
[4]《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启示录》,载《人民日报》,2020-01-02(01)。
[5]兵团精神编写组:《兵团精神》,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21:14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01)。
[7]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页。
[8]陈沛珊:《校史校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载《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1):22页。
[9]石颜阁:《阐述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载《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36页。
[10]吴春燕、宗永平:《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载《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55页。
作者简介
刘会革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郭文惠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