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2023-07-06 18:42杨旭
新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总书记

杨旭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总结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重点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明确了未来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总体要求和实践要领,为新时代不断谱写现代化青海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了深刻阐释,成为我们接续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青海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审视省情,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积极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話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够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省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全省上下克服困难挑战、办好事情的内生动力,才能肩负历史重任开创新时代现代化青海的新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积极响应生态保护优先号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青海省应反复理解会议精神,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准确地贯彻其核心要义,要深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只有全面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青海人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才能牢牢抓住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青海面临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中共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总结了青海省经济发展亟需坚持的要求:只有更好地融入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区域流域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使得消费环境不断优化,落实好“四地”建设完备体系、实践方案,使得青海省特有资源转化能力不断提高,亟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得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减小,广泛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主动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建“一带一路”,[2]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高质量推进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被成功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因而必须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青海省生产生活方式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座右铭”,而生态环境对于青海而言正是“省之大者”,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正是“国之大者”,因此,必须要积极响应党代会生态保护优先号召:聚力打造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国家公园,成为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全域环境问题发现和跟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转化能力,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3]总之,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资源没有所谓“替身”,要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尽可能避免奢侈消费,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青海人民的骄傲。

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努力擘画全过程人民民主蓝图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和追求,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词20余次,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5]想要建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就必须完成人民群众的嘱托和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提升青海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才能推进青海农牧区重点领域的改革,推动青海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只有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促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才能拓宽青海农牧民增收渠道,实现就业扩大和收入增长;只有将广大青海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摆在优先位置,健全青海教育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只有织牢社会保障这一“民生安全网”,促进社会保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6]全面提升青海人民生产生活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终于摆脱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因此,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民心所向、民心所盼。

青海省更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引导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富有成效地推进法治青海建设,只有持续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完善“党建带群建”机制,才能促使党的群团工作和军民和谐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驻军部队“三后”问题,[8]才能擘画青海全过程人民民主蓝图,维护好社会公平和正义,凸显中国民主理论、制度和实践的优越性,努力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党员正是其中面对矛盾问题时率先站出来的合理载体,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恰恰决定着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成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党员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夯实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成为至关重要的命题。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建设,要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线索,积极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四史”的宣传教育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努力营造青海良好政治生态。

青海省要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政治要件,旗帜鲜明地加强青海党的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青海党的思想建设首要任务,只有时刻用党的创新理论强化大脑,打造一支专业强、技术硬、纪律明的干部队伍,将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设置为最终目标,全始全终地整风整纪,才能有效巩固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压倒性胜利。[9]青海省只有孜孜不倦地做好一切党的工作,才能开展好党的民族工作,只有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10]才能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青海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促进青海事业稳步提升。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能够一次又一次从逆境中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和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它紧密切合历史发展趋势,饱含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实质,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断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广泛凝聚青海人民的精神力量,提升青海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只有“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浸润力,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符号,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1]才能牢固树立休戚与共、命运相通的共同体意识,理性应对地域广阔的西部饱含多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让中华文化之光照亮青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不断引领聚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促进中华民族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

持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2014年4月,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安全层面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青海省需要深刻理解、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始终坚持“大治理”“大平安”理念,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12]因此,只有“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巩固青海稳疆固疆的战略地位,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方式,深入推进青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有效保障公共安全”,[13]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同时确保青海人民安定、有序、积极的生活,有谋略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更加安定有序的现代化新青海。

一个民族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而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芒前景,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依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青海省虽地处高原,氧气稀薄,但是从不缺乏精神与信仰,自1949年青海解放以来,青海在不断奋进中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等,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深叶茂的精神谱系中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同时也是青海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它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它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可贵且意义深刻。因此,广大青海人民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凝聚好青海强大的精神支撑,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文明程度。青海省学校各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单位也要深刻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代会精神的学习、研究、宣讲工作,合理开展专题研讨,要用青海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讲透彻,大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代会精神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载《前进》,2017(01):4-9页。

[2][3][6][8][9][10][11][13]信长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载《青海日报》,2022-06-06(001)。

[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载《中国民政》,2021(20):4-6页。

[5]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载《人民日报》,2022-01-18(002).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00653。

[7]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中国人大》,2019(19):16-21页。

[12]《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载《当代贵州》,2017(11):61页。

作者简介

杨 旭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总书记
大美青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总书记的告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