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勇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是政治逻辑的科学性与理论逻辑的深刻性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来源,是文化的原生逻辑与民族的发展逻辑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体系,是事物的关系逻辑与历史的辩证逻辑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结构,是全方位发展的整体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表述,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也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实践表述,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理论表述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在实践表述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概念的更确切的主旨总结,也是对党的二十大后“中国梦”概念的更具体的结构描绘。而这四个方面又构成与新时代新征程紧密关联的四个体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遵循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新时代新征程自我认同的文化传承体系,中国道路代表新时代新征程独立自强的实践创新体系,中国梦代表新时代新征程承载民族复兴理想的自我超越体系。
由此可见,与新时代新征程紧密关联的四个体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贯通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政治话语体系的精神特质,蕴涵着文明传承体系的价值来源,蕴涵着创新实践体系的认知系统,蕴涵着自我超越体系的目标结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解新时代的逻辑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政治逻辑的科学性
与理论逻辑的深刻性相结合
政治逻辑的科学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精神特质。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①并特别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②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首先体现在政治高度上,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这是原则上的保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錨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这是过程上的保证;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这是机制上的保证;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这是资源上的保证。所以,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体现了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相统一的政治逻辑。
理论逻辑的深刻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严谨的精神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理论高度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思想来源上的保证;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思维系统上的保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这是思路格局上的保证。所以,理论建构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性,体现了思想来源、思维系统和思路格局相统一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来源:文化的原生逻辑
与民族的发展逻辑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来源。2012年11月,“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的重要作用。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奠基性地位。从族群发展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根与魂”;从文明历程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自尊自信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从现代治理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因此,文化奠基性实质上是一种来自内部积淀的价值指向,它由国家的发展战略整合,体现了发自根源、充满活力、立足当下的原生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重要价值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⑥民族的自豪感来自于大国崛起的实力,只有当国家在各方面的发展进入世界领先水平,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心底油然而生。早在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⑦因此,民族自豪感实质上是一种来自外部实践的价值指向,它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体现了元气充盈、孕育希望、指向未来的发展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体系:事物的关系
逻辑与历史的辩证逻辑相结合
事物的关系逻辑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⑧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分别包含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人与内在道德的关系、人与过去经验的关系、人与文明程度的关系、人与政治诉求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随机性的,而是包含着必然的规律性的内在逻辑;同时,在实践中体现它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从而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贡献独立的价值。
历史的辩证逻辑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体系。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召开,本次峰会主题聚焦于“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说:“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与2021年的峰会主题“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相比,现代化道路的主题不仅把人民谋幸福落在实处,而且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政党对现代性危机的解决之道。20世纪以来,各国都开始反思“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思想的纷争和混乱。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坚持文化本位和民族本位的立场,则为解决文明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结构:全方位发展的
整体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相结合
全方位发展的整体逻辑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结构。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不是分立的,体现了它们与发展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⑨这段话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逻辑功能:1、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3、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首先是其三大逻辑功能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逻辑功能则对其五个特征提出了实践要求:1、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个特征的目标要求;2、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是五个特征的过程要求;3、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五个特征的原则要求。全方位发展不是发散式的铺张发展,而是必须符合目标要求、过程要求和原则要求的精细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⑩可见,要推进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首先针对的是系统发展问题,其次针对的是系统创新问题。因此,只有通过系统思维,才能同时保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实现,而是系统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②⑧《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 》,2023年2月8日。
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8日。
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18日。
⑤⑨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⑥《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央视新闻,2023年3月13日。
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作者简介
王曉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