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何以不惧?

2023-07-06 07:12:47赵永刚
中国德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德恐惧个体

勇敢作为“三达德”之一,其经典解释是“勇者不惧”,后世学者通常也把勇敢解释为克服恐惧或不惧危险的品质。但勇者何以不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不同的情境,我们需要从具体情境中分析勇敢行为的心理机制,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和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实际上,不同情境中的勇敢行为的情感动力是不同的,而具有不同性格特质和情感偏好的人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也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勇德培养时必须考虑不同情境中的情感问题。这为我们思考如何培养跨情境的、更为整全的勇敢提供了道德心理學支持。

一、勇敢的情境性与碎片化

将勇敢定义为“克服恐惧”或者“不惧危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任何一般性的定义或解释都不能充分说明在具体的情境下德行产生的真实方式以及行动者内在的心理机制,因而关于勇敢的一般性的定义也不能全面地解释我们遭遇的与勇敢有关的各种情境。从我们所处的情境的多样性来看,一方面,恐惧的对象是多样化的,克服恐惧往往只是克服某种或某些类型的恐惧;另一方面,勇敢不仅仅关系到恐惧,还涉及诸多其他情感、动机和欲求。因而,现实的勇敢美德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很难看到一种表现在所有情境中的整全的勇敢。我们可以从情境的视角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勇敢涉及的恐惧类型是多样化的。在不同情境中,与勇敢相关的恐惧是不同的。恐惧是勇敢这一美德需要应对的一般情感,或者说,任何一种勇敢的行为都需要克服恐惧。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们要注意,恐惧有诸多种类。比如,对生命安全的恐惧、对生理疼痛的恐惧、对物质利益损失的恐惧、对精神利益损失的恐惧等。个体的性格特质存在差异,个体的偏好和欲求也有差异,因而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差异。有的人可能害怕生理疼痛却不害怕死亡,相反有的人可能害怕失去生命却不畏惧生理疼痛;有的人害怕失去财富却不害怕失去荣誉和尊严,相反有的人可能在意个人的尊严和道德形象却不害怕物质上的贫穷。因此,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情境中表现出勇敢,而在另一些情境中不能表现这一美德。一个战斗英雄可能畏惧情感挫折而没有勇气争取自己的爱情,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可能畏惧恐吓并屈服于商业贿赂而不敢揭露商业交易黑幕。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因为独特的秉性和生存境遇,所恐惧的对象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在生活中对个体某一勇敢行为的观察远不能说明他是勇敢的,一个孤立的勇敢行为只是勇敢这一美德的完整图像中的一个碎片。

在不同情境中激发勇敢行为的情感是不同的。杰罗姆·卡根认为主要存在着五种核心的道德情感:对惩罚和指责的恐惧、对苦难者的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的内疚、欲望过度满足后的无聊感以及因自己的信念和行为的不一致而产生的焦虑。这些情感是人们获得各种美德的动力。[1]也就是说,个体的道德行为往往是由这些情感激发的,或者是为了缓解由这些情感引发的焦虑的结果。同理,勇敢行为的产生也与各种道德情感紧密关联。勇者之所以能够不惧,是勇者的各种不同情感作用的结果。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境中,克服人的恐惧和激发勇敢行为的情感是不同的,这些情感包括恐惧本身以及爱、愤怒、同情心、正义感等。当亲人、同胞遭受侵犯时,我们勇敢地挺身而出,是爱的情感的激发;当他人遭受不公正对待时,我们敢于拔刀相助,是正义感的激发。因此,个体某一情境中表现出的勇敢行为只是他某一情感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在需要不同情感起作用的其他类型的情境中,他也能表现出勇敢行为。

综上所述,恐惧本身涉及诸多情境类型,激发勇敢行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实际上,勇敢行为必定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的人由于性格特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通常只能表现出某种或某些类型的勇敢。在事实层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勇敢,一个完整的勇德是整体化的,它涉及我们所处情境和生活的多样性,它需要诸多道德情感和品质的支撑。

二、勇德的情感动力类型

人的情感是人对所处道德情境做出回应的重要因素。当各种情感足够强烈时,就会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提供强大的动机,使我们按照这些情感所指向的道德要求来行事。[2]下面我们来分析几种主要的道德情感对特定情境中勇敢行为的影响。

勇敢行为可以由恐惧本身激发出来。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会导致人的懦弱,而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则会激发人的勇敢行为。勇敢并非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到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某些坏的事物感到恐惧是正确的、高尚的,对这些事物不感到恐惧则是卑贱的,比如耻辱,不害怕耻辱的人是无耻的。[3]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我们在道德上就应当感到恐惧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正是对这类事物的恐惧使我们产生了羞耻和内疚这样的道德情感。我们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感到耻辱和内疚。对这种负向情感的恐惧可以激发人的勇敢,所谓“知耻近乎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在自身利益和道德责任之间进行权衡时,正是这些道德情感促使我们做出道德的、高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惧所当惧,方可不惧所不当惧。因此,在某些情境中,勇敢行为是由个体对某些情感的恐惧而产生的,因而勇德的培养需要我们训练个体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勇敢行为可以通过爱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爱的情感包括对自己、亲人、朋友、同胞、国家和人类的爱。爱是人类许多行为的原因,在某些情境中也是勇敢行为的原因。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爱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情感基础,当亲人和朋友受到伤害时,个体之所以能够克服对危险的恐惧,勇敢地挺身而出,就是出于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以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责任感的推动。在《特洛伊》中,阿喀琉斯在朋友战死之后表现出的勇敢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当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将这种较为私人化的爱推及一般社会成员和国家时,这种爱的情感在特定情境下就会被激发出来,表现出勇敢行为。当自己的同胞和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时,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会激发个体勇敢行为,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爱的情感,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是冷漠的,对自己的同胞和祖国也是冷漠的,那么我们也就不能指望他在他人的危险和国家的危难中勇敢地站出来。

义愤是勇敢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是个体的正义感与愤怒的结合。喜怒哀乐是人类的自然情感,一个不会表达愤怒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愤怒既是勇敢行为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激发勇敢行为的情感之一。阿喀琉斯的勇敢不仅表现在对朋友的爱之中,还表现在对阿伽门农的不义行径的愤怒中。当然,如果愤怒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对秩序的破坏,也可能表达的是不道德动机,但愤怒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的情感。当愤怒与道德相结合,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它就成为道德愤怒,是“人在自我、他人、道德规范和准则被侵犯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反应,表达了对不义行为的不满,其本身包括对普遍道德原则的认同与维护,以及对不义行为的恢复性纠正和改善的意愿”[4]。如果我们面对不道德行为都不敢表达愤怒,那么我们就是懦弱的、奴性的。现实的人类社会不是尽善尽美的,总会存在着不正义现象,因此愤怒就是人类社会自我纠正的情感条件之一,有了这种情感,我们才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勇敢涉及的情感动力当然不限于上述几种类型,但可以肯定的是,勇敢行为绝不只是源于“不惧”,而是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原因。这一认识是我们进行勇德培养的一个重要认知前提。

三、勇德培养要以情感培养为前提

人类的道德情感是超越时间、地域和文化的道德要素。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甚至认为,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的道德情感而非理性才是道德的根基。即使我们不采取道德情感主义的立场,而只是承认所有美德都有情感的参与,那么我们对勇敢的分析就必须进入情感分析。实际上,勇敢行为产生于人的一种欲求或情感战胜另一种欲求或情感。比如,赫克托明知会战死仍坚持出战,他的勇敢源自他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羞耻心战胜了他对自身生命和家庭的爱,他迎战阿喀琉斯这一勇敢行为不过是这些情感相互作用之后的结果。

这一点在对意志软弱或者不能自制的分析中显得尤为清楚。对意志软弱的分析有两条路径。一种是基于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不存在着意志软弱,因为人的行为仅仅是知识的产物,我们认识到某一事物是好的,就会按照这一认识去行动。如果行为背离这一认识,并不是意志软弱,而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事物是好的,我们实际上认为另一事物是好的。如果赫克托认为保住性命比避免耻辱地活着更好,或者说他认为耻辱的生比高贵的死更好,那么他就会放弃迎战阿喀琉斯。但是,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认为什么是好的,不完全是认识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的取向或者生活品位的问题,因而它还涉及情感的体验和偏好。当然,这并不能说苏格拉底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说,我们要合理地理解苏格拉底的观点就需要我们合理地理解他所說的知识或认识应当是什么。

另一种是基于王阳明的观点。在王阳明那里,我们所说的意志软弱表现为“知而不行”。所谓“知”,包含“口耳之学”和“身心之学”,知而不行的“知”是“口耳之学”,不是真知。真知是“事实认知、价值评价与情感认同、意志选择的融合”[5]。所以,在解释意志软弱时,无论我们是从哪条路径来分析,最终都要诉诸情感。勇敢行为的产生,最终要依靠我们对正义、仁爱、高尚生活和人格的赞美和渴望,对不义、卑劣和耻辱的鄙视和恐惧。而这样的情感的形成不是“耳听口说”层面的道德认知就能实现的,必定要通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感受和体验来实现。

对这两条进路的分析都可以推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即个体的道德认知必须要有情感实践的参与。要培养一个战士的勇敢,离不开对他的羞耻心、荣誉感、责任感的培养。一位记者为了帮助受害者,敢于揭露社会腐败和黑暗,而不惧人身安全威胁,他的勇敢源于他的同情心、正义感战胜对被伤害的恐惧。因此,培养一位勇敢的记者需要培养他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能面临更多不同类型的勇敢情境,我们的勇敢表现为不同道德情感对恐惧、欲望等负向情感的克服。从这个意义上看,勇敢这一美德所涉及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培养过程,而不仅仅涉及恐惧情绪。这需要我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培养那些支持我们勇敢行为的积极情感,弱化阻碍勇敢行为的负向情感。比如,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通过父母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回应,让孩子知道应当害怕什么、不应当害怕什么,并且体验到在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和违背道德的行为之后的情感状态,从而强化孩子的荣辱感。这种情感体验教育的作用是说理教育不可替代的。

“不惧”或者“不惧危险”是对勇敢的流行的定义,其中,“不惧”描述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危险”则规定了勇敢所涉及的情境。不过,在各种勇敢行为中,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外部情境都非常丰富,“不惧”只是各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而外部情境也不仅仅限于“危险”。如前所述,在不同的情境中,与勇敢相关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勇敢美德的时候,如果只关注对个体意志和信心的训练,只是鼓励和要求个体做出勇敢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勇敢行为几乎涉及所有道德情感,只是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中涉及的道德情感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必须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基本前提。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的统一性主张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1]Kagan J.The Nature of the Child[M].New York:Basic Books,1984.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1.

[3]达蒙.儿童道德心理学[M].秦红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22.

[4]王迪,高德胜.道德愤怒:愤怒与道德结合的可能性及其可教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97-102.

[5]杨国荣.论意志软弱[J].哲学研究,2012(8):98-106.

【赵永刚,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美德恐惧个体
诚实是美德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恐惧更奇怪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恐惧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恐惧的对立面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逝前的美德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助人为乐是美德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